“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前言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走入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虽说我们这次只是实践活动,但生活方式却完全不同于学校里的生活,而是转变成了正式的接近社会,锻炼自我了。
因此可以说,我们此次三下乡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的。
一.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1.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
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该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领导班子决定发展稻虾连作和水产鱼苗养殖。
利用国道和铁路,信息灵通的优势,他积极鼓励农民购买汽车跑运输,搞流通,并成立了运输协会。
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甜。
2.注重人才培养,共同致富。
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道理中的道理。
县在广大农村中深入开展了“能人带动”工程,通过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培养成典型标杆,从而带动村民致富。
该县还通过多种渠道,将多名农村党员培养成了致富能人,从中挑选了多人进入村、组班子,
同时吸纳一批复员退伍军人、在外创业有成之士担任村干部,使全
县村干部平均年龄普遍降到45岁左右,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提高
到60%以上。
该县除每年对全体村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外,还开展了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们带领农
民致富的能力。
致富能人在村干部任上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全县农村经济因此实现跳跃式发展。
这是县实施“能人带动”建设
新农村的典范。
3.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好生活。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和谐风“村”风。
村在新
农村建设过程中狠抓垃圾无害化处理,做到了“四化”:一是垃圾桶装化。
每户自配一个垃圾桶,放在房屋后门口,生活垃圾放入其中,由保洁员每天上门收集倒入2个大垃圾池中,再用搬运车运到垃圾
掩埋点掩埋处理。
二是垃圾处理制度化。
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使
垃圾处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三是保洁人员收入保障化。
在聘用保
洁人员时,村优先考虑低收入家庭,确保低收入家庭生活有保障。
在发给每个保洁员每年1000元工资的同时,还帮他们争取到了最
低生活保障,从而使他们工作安心、生活宽心。
四是村庄环境整洁化。
村聘请了保洁员,每天对村里大路小巷、公共场所进行清扫,
从而确保了整个新市村的环境优美。
优美的生活环境,积极文明的“村”风,农民的日子怎能过得不舒坦?
二. 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
基本依靠力量,决不意味着农民就不必提高自身的素质了。
恰恰相反,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迫切要
求把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根据建设新农村的
总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
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转变传
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
设新农村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部分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
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
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
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三. 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建议
1.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当地应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高度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
教育质量的提高。
对于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来说,提高素质的主要途
径是参加培训,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而对于
农村的儿童而言,则要让他们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努力提高他们
的文化素质。
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只有他们的文化
素质整体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才能得到长久的维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大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加强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鼓励进
城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优秀人
才向农村流动,从科技文化素质、经济知识、道德素质、政治素质
等各个方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和宣传力度,建立一体化的管理。
(1)对于宣传不到位,应该加大农村基层单位的宣传力度,通
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如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文化下乡等。
同时,要增强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更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
要让农民真正了解参加的受益状况,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保,提高农
民的参保积极性和自觉性。
(2)是要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尤其是加强乡镇一级的农
村医疗机构的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素
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彻底改善广大农民的医疗环境,实现新型合作
医疗制度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3)是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和全面化的服务体系。
实现制度运行
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制度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严格
监督,强化运行管理,做好农民意见和建议的反馈工作.
四.“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1.我们现在在大学学习,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了解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2.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有利于体察民情、有利于增长才干。
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有利于我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
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我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我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有利于增强我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
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我们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感言
“三下乡”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感受了,走过了,收获了。
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我们铸就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我们提高了领导和沟通的能力,我们了解到书本的知识。
贡献社会,是真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现。
短短的几天,硕果累累的收获,这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