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上

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上


3、手工业大发展
(1)纺织业Biblioteka 地区 (南方)两浙路绢 67万匹
绸 10万多匹
(南方)江南东路 38万匹 6万多匹
(北方)京东东路 28万匹 3万多匹
(北方)京东西路 20万匹 2万多匹
丝棉 200万两
120万两
无记载
47万两
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纺织业已经发展到了东南 沿海地区。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
时期
原因 数量
西晋
永嘉之乱 100万
唐朝 宋朝
安史之乱 靖康之变 100万 500万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归业之民,其田已佃者,以附近闲田与 之,免三年租税,无产愿受闲田者,亦与之。
(江南)诸州长吏,劝民宜种诸谷,民乏 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材料: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 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 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 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 应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堪过程中, 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 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民族关 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 展
第10课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 (第一课时)
两宋时期主要和议后,宋支付的“岁币”
银(万两)
绢(万匹)
宋辽议和
10
20
宋夏议和
7.2
15.3
宋金议和
25
25
注:“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 仓
2、人口迅速增加
材料:在742年,中国人口仍然只有5000万, 与公元2世纪相同。在其后的是三个世纪中, 由于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供应 稳步增长,人口相应增加。在1100年,人口达 到一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 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 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 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一)江南的开发
北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 不过什三,然其富什之其六。”
南方:“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 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一)江南的开发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 1、国家局部统一 2、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3、北方人口南迁 4、政府的支持
——《宋史》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粮食产量增加 2、人口迅速增加 3、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 (2)制瓷业 4、商业繁荣发展
宋代耕获图
1、粮食产量增加
“小禾谷今谓之占城,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 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得米多,价廉, 自中产以下皆食。”
——摘编自《宋史》
丝织品种类不断创新
宋锦图案
缂丝植物“紫天鹿”
沈子蕃缂丝花鸟(局部)
(2)制瓷业
刻 花 石 榴 纹 碗
河北定窑白瓷——似雪、似银、 造型生动。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河南汝窑青瓷——似玉、类冰, 晶莹发亮,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2)制瓷业
河南官窑粉青瓷——胎薄釉厚、 端庄大方,专为宫廷烧制瓷器, 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河南钧窑窑变——有的青中带红, 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天 青、紫红交相掩映,别致美观, 称为“钧紫”。
宋代名窑分布图
(2)制瓷业
宋代名窑分布图
哥窑和弟窑的传说
“瓷都”景德镇
4、商业繁荣发展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城
(1)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的界线消除, 店铺集中的地方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2、成为宋朝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两大手工业 指的是( A )
A、丝织业和制瓷业 B、棉纺织业和制瓷业 C、制瓷业和冶炼业 D、丝织业和冶炼业
3、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 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的 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于(C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4、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 代经济重心的是( )D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议一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 移完成有哪些表现?
1、农业方面: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突飞 猛进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形成苏湖熟南 移天下足”的格局。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基础上, 桑、麻、茶等经济作物也有很大发展,这促使 部分农业人口开始从事手工业生产,而且行业 分工细致。
因此,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江南经济 的发展,使得南方农业的产量大大超过北方手 工业和商业中心居于江南,政府的财政税收主 要来自南方,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的经济重心 已经南移。
(2)商业的繁荣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如纸币、 商标、广告。
(3)城镇的发展:商业城市最大的是东京和 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迅速发展。在城 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出现大量贸易 集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课堂练习
1、两宋时期,制瓷业发达,这一时期形成的 瓷都是( A)
A、景德镇 B、龙泉镇 C、岭南镇 D、 磁州
2、手工业方面: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 制瓷业高度发达,成为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支柱。
3、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宋朝 商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北宋东京城打破 了唐朝长安城商业区与居民区的界限,适应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 第商业气息和市井色彩。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 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南宋时, 杭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贩往来,人烟 聚集,百物繁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