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二怒汉》中蕴含的几点哲学原理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
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
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
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这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就是出自一部摄2007年的名叫《十二怒汉》的俄国电影。
剧情描述纽约一名少年被控杀父,已经有11名陪审员裁定少年有罪,只有一位觉得可疑,提出异议,并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了其他陪审员,少年最终被判无罪。
这部电影故事内涵丰富,情节引人入胜,更是蕴涵了深刻的政治、哲学道理。
下面,我们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讨《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中蕴含的哲学原理:首先,关于电影中有关认识论的第一组讨论:()
张:好的,既然由我来开篇,我就依该电影来谈一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哲学指出,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这个过程在《十二怒汉》电影中有着完美的诠释。
在十二个陪审员对案件争执不下时,他们一遍遍的模拟了案发现场,得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他们对案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那个男孩有罪无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列宁曾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杨:既然谈到了实践,那我就来谈一谈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而电影中的十二个陪审员,正是以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观点,最终来达成统一的意见。
王: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十二位陪审员对于案中那个少年是否有罪起先是一个人认为存在疑问,其余十一个人认为有罪,然后他们展开了激烈地争辩,逐渐的开始有人发现案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经过许久的辩论后最后大家的意见走向统一,一致认为该案件存有较大的疑点,认为那个少年无罪。
由此可以看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事物只有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韦:大家都说了认识、实践、发展等,从这个影片中看到不少哲学
的问题,下面我来谈一谈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行。
《十二怒汉》当大家坐在一起整整讨论了一个下午后,终于做出了决定,然而,当大家做出无罪的决定后,那个少年以后的生活、以后的路怎么办又成了一个摆在大家面前的新的问题。
从这可以看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喻:讨论总结。
由此看来,电影中存在着诸多的深刻的政治、哲学理论。
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到实践与认识的必然联系,再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无处不散发着哲学的魅力。
少年从有罪到无罪的发展是认识与实践的体现,又是事物发展的再现,同时又是矛盾的其中表现。
可见,哲学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中又高于生活,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他便会无处不在。
这就再次证明实践中出真理,真理指导实践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