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工程”农村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xx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层次: 大专年级:学校: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
所谓“农民不富,中国不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占中国的50%就是农民,农民从事生产生活主体就是农业的生产活动,让农民富起来的关键就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并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我国新世界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就是顺利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保证,必须坚定不移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与农村稳定。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点,为进一步摸清石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下村走访、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结构调整就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就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就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与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
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如下:(一)调整农业结构就是石城发展经济的需要。
我们石城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烟、莲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油茶、脐橙、香料林后续产业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成为全省公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的县之一。
五年来,平均年种植烟叶3、85万亩,收购量10、26万担;年实际种植白莲6、85万亩以上,且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
改造与新开发油茶4、5万亩,发展果业基地2、8万亩,发展以生猪、蛋鸡为主大规模化养殖基地50多个,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就是我乡经济生活己进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顺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二就是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及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大量的传统产业必须相应调整。
二、石城县农业结构的现状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
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
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98%。
耕地面积192646亩,约占总面积的10%,水面面积57794亩,约占总面积的3%,道路、城镇、村落、厂矿 237230亩,约占总面积的10%,全市农业人口192554人,占总人口69、20%。
近年来,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6、08万亩左右,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201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4100万元,同比增长1、6%;农业产值64653万元,同比增长3、9%;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实惠,也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三、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就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工作开展不平衡。
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
但就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
(二)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对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主要就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与认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差距较大。
(三) 就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四)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五)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六)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就是农业结构不合理。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一) 缺乏资金投入。
农业结构的调整成效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的素质密切相关,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有限,使调整处于较低层次。
同时,因资金限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局限(二) 缺乏龙头企业拉动。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拉动,一个产业缺乏生产或销售龙头企业,其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也影响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三)信息不灵、农展素质不高、经济方式分数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就是信息制约,由于农村信息不灵,使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生产与调整仍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就是素质制约。
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掌握科技难,不适应调整后的产品的管理、生产、加工。
三就是经营方式制约。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形不成市场主体,更难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 缺乏科学发展规划。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致使发展难成规模,难以形成特色、五、解决对策(一)加大资金投入, 大力培育与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
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大。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
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以合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与优化。
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 以服务为载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架起桥梁,既就是解决农民想致富、盼服务、缺技术、愁销路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与广度拓展的重要措施。
(三) 要强化信息服务,用准确的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与销售。
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市、县、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全市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要抓好流通服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积极组织各类农副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努力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
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流通企业,引导她们加入经纪人与个体运销队伍,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流通体系。
三要搞好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服务体系,夯实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础。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推广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充分整合现有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她们领办示范园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结束语:今后,我们将以更加开放大气的理念,科学发展的思维,铿锵有力的措施,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为推动全乡经济发展推波助澜,实现全乡经济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1]宁建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3期[2] 陈玉霞、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1年第五期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151 页、[3] 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分析[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方中友、南京市品牌农业建设现状,发展战略与目标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2006(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