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作者:张凯学号:118466系:经济管理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题目: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分析指导者:赵学礼副教授评阅者:2015年6月10日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摘要: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上海成为了中国大陆境内的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对于中国而言自贸区是个新鲜事物,如何认识这一新兴的特殊区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本篇文章将以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上海自贸区诞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的发展状况。
探讨中国选择上海作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原因以及建立自贸区的意义。
参考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门户网站和政府推出的总体改革方案,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投资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和总结上海自贸区这个新型特殊监管区的区域范围,发展基础、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总结上海自贸区经过了将近两年的发展,对区域和相关行业以及中国整体的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
也会进一步的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大幅度的扩大开放措施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威胁和面对此威胁的应对措施。
自己对于上海自贸区更开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将来做了一个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发展重点制度改革效应目录1引言 (1)1.1中国的发展现状 (1)1.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 (2)2文献综述 (2)3上海自贸区概述 (3)3.1FTA和FTZ (3)3.2发展历程 (4)3.3上海的优势和现状 (4)4上海自贸区主要任务分析 (5)4.1政府职能转变 (5)4.2投资领域试点 (5)4.3贸易领域试点 (6)4.4金融领域试点 (6)4.5服务领域开放 (6)5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 (7)5.1发展现状 (7)5.2区域特点 (8)5.3发展基础 (9)5.4发展方向 (9)5.5发展重点 (10)5.6发展模式 (10)6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11)6.1区域影响 (11)6.2行业影响 (13)6.3虹吸效应 (15)6.4竞争效应 (15)7发展问题 (15)7.1问题 (15)7.2对策 (16)8发展建议 (16)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1引言1.1中国的发展现状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中国的外部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也开始进入到一个转型的阶段,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条件来看,中国也踏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该如何利用好自身的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借力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所要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就中国的外部环境来看,依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主导着经济全球化得发展,现有的收入分配的方式仍会使得经济全球化的静态红利大量的流入发达国家。
但对于中国来说,因为缺乏高端的生产要素,应该把追求增长动态红利作为参与全球化得政策基本目标。
随着产业资本在全球价值链建立当中的深化,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推力,这也意味着着长期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的产业资本将有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资本流动起来,参与全球资源的再分配,提升中国资本的利用率。
就国内环境因素来说,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功能失衡使得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还不是很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人口流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限制条件,而且人口老龄化现状造成了人口红利衰退,还不是很健全的金融市场价格机制,资本配置没有正常的方向标做指导,因此市场并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所以金融市场缺乏本该具有的竞争力和开放活力,资本的投资利用效率低。
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的缺失。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国很难实现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总得来看,目前限制中国发展的根源就是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政府职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改革要做的彻底,就得把重点放在改革要素市场方面,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其实推动国内的改革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而具体的实现方式必须靠对外开放。
中国政府将上海自贸区建设视为以开放促进改革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先行实践,成功之后将把上海自贸区的制度成功的复制到全国。
这是符合我国实现发展的理性的发展策略选择。
当先,伴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慢慢的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既得利益群体,既得利益群体的存在使得过去改革的红利逐渐的消退,简单的通过改变国内利益的分配方式,不足以成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动力,必须要通过开放来映入竞争的活力来增加改革的动力,成为改革开放的强大的引擎。
经过次贷危机,原有的世界贸易和投资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要,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的经济体系又把TPP和TTIP作为新的平台,来推动建立高标准的全球投资规则和贸易服务体系,企图重新掌握全球多变投资规则和服务贸易体系的主导权,从而在新一轮全球化中能够继续发挥发达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形成后的福利分配当中再次抢占先机。
[1]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要素流动和产品流动的自由化程度将在更高的水平上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中国没有选择,必须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因此为实现更高的开放的目标上海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做出的政策选择。
1.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从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可以看出,建设自贸区是一种国家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就是促进中国经济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重构的新趋势,促进国内相关改革制度的推进。
具体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服务行业的开放力度;二是依照国际高标准,改变外商投资的进入机制;三是探索和改善商务环境、加强投资的便利化和贸易的自由化的程度。
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上海自贸区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倒逼国家进行改革,为了促成中国经济的再次升级。
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就体现在重启了新一轮的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三十年前的改革存在着经济结构扭曲和增长动力不能持续的诟病,改革存在着不彻底性。
而这一次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导向,一定是要完成中国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实现政府和市场双方职能的有效的分离和结合,促使中国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都能在改革发展当中有效的发挥好各自的优势,使得我国从中获得新一轮腾飞的增长动力,使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得以实现,这是中国改革路途中的一次新的定位。
2文献综述学术界在评论自贸区的时候,有保持乐观态度和悲观态度的两派。
其中支持自贸区的建设,持一种乐观态度的以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斯曼学者作为代表,他所创立的“不平衡成长理论”表示,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自贸区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起到了一个模范代表作用。
[2]赫尔斯曼的观点是自贸区的建设是激发全球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无论是在扩大贸易出口、增加就业率、扩大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依赫尔斯曼的观点时建立自贸区是利大于弊的。
瑞典经济学家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学者是持反对意见的,他创立的“回浪理论”所表达的观点是自贸区的建设会阻碍自贸区区内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自贸区内有优惠政策,对吸引外商投资和先进的人才都给与了很大的支持,这样的话会把大量的优秀人才和好的投资项目都吸引到了自贸区内,从而会拉大自贸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
周边地区在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自贸区形成竞争,这样会击垮周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3]建设自贸区投入很大的成本,但带来的经济效益确实很有限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建立自贸区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建立自贸区必须要符合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必须综合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自贸区设置地与周边城市的经济相关程度和设置地的地理因素等客观和主观因素,选择一种合适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设置地的优势,尽量去弥补劣势。
使自贸区发挥最大的作用。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周边地区及中国的其他城市起到了辐射效应,周边城市会争相模仿上海自贸区的管理制度和开放经验。
八十年代,都市圈理论的兴起成为了我国对经济辐射研究的基础。
对于一种中心开放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最近几年国内的学者采取了定性分析的办法,同时也尝试采取一种数据和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目的就是能分析确认中国的中心领域的辐射能力和范围,这样就能充分的利用经济辐射效用,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的完善辐射效用理论。
[4]3上海自贸区概述3.1FTA和FTZ讨论自由贸易区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两个概念,广义的自由贸易区FTA(free trade area)和狭义的自由贸易区也称为自由贸易园区FTZ(free trade zones)。
FTA 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这些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协定里面约定一些双方必须遵守的条件。
相互取消了货物进出口的贸易壁垒,取消一些对贸易和投资方面的进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签订国家的资源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签订协定的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
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
而狭义的自由贸易区FTZ是指在主权国家的关境以外,划出一块特定的区域,允许外国商品免交关税自由的进出、放松政府管制、提升办事效率、提高开放和自由化程度,来吸引新的经商主体和外国投资者来进行投资贸易。
最开始,这些划出来的特定区域只是用于贸易和储存商品或原材料或其他的生产要素,慢慢才扩展到做制造、加工和装配的业务。
在此区域内国家干预比较小,提供更多的制度优惠政策,提供较其他地区更多支持的区域。
例如: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
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就是狭义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
3.2发展历程从外延的表现形式看,如今世界上的自由贸易区有对外贸易区、自由港、免税区、保税仓库、自由过境区等多种形式;从功能定位上分析,自由贸易区会被分为自由港型、转口集散型、出口加工型、保税仓库型等。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界定和设立方式,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演变,并在不同经济体当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如果按照“自由港”形式来推算,最早要追溯到3000年前的黎巴嫩和叙利亚一代。
随后,自由贸易区在西欧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欧自贸区的发展可以说是当时西方世界的兴起的一个催化剂,为国际贸易为主许多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后,自由贸易区开始在美洲大陆出现。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自由贸易区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蓬勃的发展。
总之,自由贸易区并不是一种新现象,而是非常普遍的全球性实践。
在美国,称呼为“对外贸易区”;在其他发达国家包括欧盟国家,一般使用“自由贸易区”的名称,在发展中国家,通常使用“出口加工区”等称呼。
[5]3.3上海的优势和现状为什么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花落上海,归结于上海各方面的优势。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发展的速度非常快,集中国的经济、金融、科技各种优势于一身,无论金融发展、经济水平、技术含量等方面都是其他城市难以相比的,而且上海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因此资金的集聚和流动效率很高,向开放辐射功能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