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改造现场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及方法各位同仁:大家好!在座的各位都是在一线劳动改造现场直接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都具有许多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着许多的感性认识。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劳动现场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及方法》,其目的是向大家介绍一些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容易忽视和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一些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希望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我们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要问问大家,在企业里,你的工作时间是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对,不是,那是属于老板的。
为什么?因为老板花钱购买了你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要为他创造价值,而且你创造的价值必须大于你的工资,这是办企业的常识。
同样地,作为公务员的你,你的工作时间就是属于政府的,但在这里不能说你创造的价值要大于你的工资,只是你必须按照相关规章完成你的岗位职责,而且必须合乎规范,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
对于在劳动改造现场从事生产劳动的服刑人员,劳动是其进行改造的重要手段,这是由法律所规定,实践所证明了的,唯一正确的罪犯改造的道路。
因此,在监狱中的劳动生产就具有了一种强制性,这就是劳动改造生产同企业生产最大的区别——劳动的强制性。
由劳动的强制性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监狱的劳动改造生产面临着监管安全的压力,一般的服刑人员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劳动改造的,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当然,这是需另一个专题去讨论的问题了。
作为生产管理能采用的办法就是激励机制的建立,在政策范围内,我们现在采取的罪犯超产奖励制度和罪犯奖惩考核办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监狱的劳动生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员的素质低,这是没办法的,他素质高就不会去犯罪了,正因为素质低才造成他的犯罪。
有的人可能会说:“不对啊,人们都说只有最聪明和最憨的人才容易犯罪”。
对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但我们要弄清楚,人聪明不等于素质高,素质是一个人在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方面总的概括,一个素质高的人,必然是思想修养好的人,虽然他不一定聪明。
既然思想修养好,他又怎么可能去犯罪呢?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素质也就是素养。
素养就是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讲到的“5S”或“6S”活动的一个核心内容。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作为监狱,我们的服刑人员即劳动力具有素质低的特点,监狱不能像企业一样到社会上去招生产工人,或者像企业一样把素质低的人辞退、赶走,如果能这样,监狱里的所有犯人都愿意被赶走了。
所以,我们的劳动力构成没有挑选的余地,老弱病残都得用。
怎么办,一是挑选技术含量低、适合罪犯素质低这一特点的劳动密集型项目;二是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刑人员的操作技能。
下面,我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技术?什么是技能?”通俗地说:技术就是改造自然或研究生产过程的方法,而技能则是指个人掌握和运用某种操作方法的能力。
所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的能力是技能,不是技术。
比如:汽车修理,你说需不需要技术?我听见有人说需要技术,这是技术活。
对吗?不对,修车靠得是技能,不是技术。
让我们来看一下修车的过程,假定你的车子不能发动了,修车师傅一来,首先是检查电路,看看点火开关有没有问题,蓄电池有没有电,然后检查油路,看看火花塞脏不脏,油箱里是否有油,油管有无破损,最后看发动机能否正常工作。
其实这些步骤就是修车的操作程序,只要一步步地顺着来,就一定能找着车子的问题所在。
所以,修车是不需要技术的,它需要的是技能。
有的人会说:“我上次修车时,那位师傅马上就找到了问题,并没有这样一步步地来啊”。
对,这是靠的经验,并不是技术,“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
而能设计出整套修车程序和操作方法的,这才是技术。
现在许多现代化企业,比如海尔集团,针对每一类型产品,其售后服务中心都配有详细的维修手册,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指出了完善的检修步骤。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个别人员的流失,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不管谁来接手,只要照着维修手册,他一样可以进行修理。
这正是现代企业和社会所追求的科学管理体制,也是我们监狱劳动改造生产管理所要追求的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技术和技能,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认识到监狱生产的两大特点——劳动的强制性和劳动力的低素质。
那么,怎样根据我们的特点来组织生产和进行管理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有效劳动?什么是无效劳动?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假设你要在墙上钉一颗钉子,你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首先寻找工具锤和钉子,有时还要卷尺,然后一手扶钉子,一手用锤去敲,直至把钉子钉牢。
那么,在以上过程中,哪些是有效劳动?哪些是无效劳动呢?告诉大家,只有铁锤敲击钉子的那一瞬间才是有效劳动,其余的都是无效劳动。
你可能会说:“其它过程怎么会是无效劳动呢,没有此前的劳动,就没有最后铁锤敲击钉子的那一瞬间”。
在这里,我们得先确定一下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的定义,在生产管理中,有效劳动是指产品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发生升值的生产过程,而无效劳动是指产品没有发生升值的生产过程。
因此,根据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在用锤钉钉子的过程中,确实只有在铁锤敲击钉子的那一瞬间才通过物理变化产生价值,所以这是有效劳动,其余的都是无效劳动。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无效劳动都是不需要的?当然不是,如果没有前期的无效劳动,就没有最终的有效劳动。
因此,有两种无效劳动——即为有效劳动做准备的无效劳动(如打击物体前的运动)和为减少更大无效劳动而进行的较小的无效劳动(如完成工作后收拾工具)无疑是必须的。
我们知道,一件产品的生产效率在系统设计时占95%,现场改善只占5%,因此在做生产系统设计时的原则就是要保留所有的有效劳动,尽量减少必要的无效劳动,清除不必要的无效劳动,力争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那么,有人也许会说:“做生产系统的设计可是件及其复杂的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必须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才行。
”不错,情况确实如此。
如果要求我们去做生产的系统设计,那是勉为其难,也是不合实际的。
因此,我们在引进生产项目时,就要注意重点引进已经成熟的生产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系统设计是现实可行的。
那么,作为我们监狱生产的管理者来说,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就应当是占生产效率那5%的现场改善部分,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的管理工作是不是相对要简单的多。
下面,我们就将进入本次讲课的主题——“劳动改造现场的规范化管理”。
劳动现场改善的核心就是规范化管理,大家不要以为这部分只占生产效率的5%而不重视。
相反,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个生产项目的系统设计基本是一个模式,要想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受各方面的限制比较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考虑到系统的方方面面,其费效比不一定合算。
因此,对生产项目系统设计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对生产现场的改善相对就要容易的多,如果某个生产步骤通过改善后能够节约一秒钟,每天成百上千次重复要节约多少时间?一年又要节约多少时间?这又要产生多少效益?所以,加强对劳动改造现场的规范化管理的研究是每个管理者必修的课程。
我们要进行劳动改造现场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要了解生产的基本要素。
生产其实就是按我们的要求对原材料进行物理或化学加工,以达到我们想要的合格产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与生产相关的有五个因素,简称为生产五要素——“人、机、料、法、环”。
这里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生产五要素——“人、机、料、法、环”。
“人”——是指参与产品生产的各个层面的人员,它包括直接生产操作的人员、组织管理人员、间接为产品提供保障的后勤人员,以及产品设计、开发和销售人员,以上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劳动技能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因此,加强对服刑人员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就显得尤为必要。
“机”——指的就是生产工具和设备,只有良好的设备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古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生产工具对于它的生产者来说就像是战士手中的武器一样,你必须珍惜它、爱护好它,你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之作为监狱监管安全的相关要求,我们更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生产劳动工具的管理。
“料”——指的就是你所生产劳动的对象,包括原材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
生产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原材料的改造和利用,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产品的过程。
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就要合理利用生产材料,节约材料,爱惜产品,尽量减少残次品,杜绝浪费。
一个服刑人员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可以充分反映出他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这也是生产劳动中我们对每位服刑人员进行考核的重点。
“法”——指的就是方法,即生产过程前后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方法,是完成从原材料到成品这一过程的指南,好的方法不仅能做到又好又快的生产,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潜力,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除了要求服刑人员要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外,还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开动脑筋改进生产过程,鼓励他们多提合理化建议,这是他们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环”——指的就是生产劳动现场的环境,包括通风、照明、取暖、安全、卫生等作业环境和以之相对应的管理环境。
只有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人们才能心情愉快地工作,生产效率也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工作环境自然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指的是生产厂房和生产设备,这一般是现成的,我们很难改变。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同样的生产厂房,有的劳动现场就能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看了十分舒心,有的却是“脏、乱、差”齐全,让人十分不舒服。
所以,大家对生产环境一定要重视,要发动服刑人员参与管理,这是大家工作生活的地方,他们当然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了。
大家知道生产现场的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文明和安全生产,其宗旨是“以人为本”,通过对生产五要素“人、机、料、法、环”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安排,最终实现又好又快、有计划地完成预定的生产目标,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进行生产现场的规范化管理的核心是开展“5S”活动,也许在座各位可能还听说过“6S”、“7S”以及“8S”和“9S”活动,那么什么是“5S”活动?什么是“6S”、“7S”以及“8S”和“9S”活动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什么是“5S”活动?以及怎样开展“5S”活动?大家掌握了“5S”活动后,自然对其它“5S”之上的活动也就了解了。
“5S”活动是最早在日本产生,后又推广到西方和世界各国的一种主要在企业中开展的文明生产活动,因为它对生产劳动现场的“生产五要素”进行了很好的归纳,在生产实践当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所以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得到了很广的普及。
我们大家知道,日本企业的生产管理是很先进的,所以它拥有很多的世界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