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常规目录第一章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 (1)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第二节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2)第三节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 (3)第四节新生儿鹅口疮 (3)第五节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 (4)第六节新生儿脐炎 (5)第七节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常规 (5)第二章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6)第一节高危儿护理常规 (6)第二节早产儿护理常规 (6)第三节新生儿贫血护理常规 (7)第四节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8)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9)第六节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10)第七节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11)第八节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1)第九节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2)第十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13)第十一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3)第十二节新生儿溶血病 (14)第十三节新生儿肠梗阻护理常规 (14)第十四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 (15)第十五节新生儿心脏病护理常规 (16)第十六节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16)第十七节新生儿低血糖护理常规 (17)第一章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期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 天。
在此期内小儿的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且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方式及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易受环境影响而致病,死亡率高。
1 .新生儿病室各房间应空气新鲜,温度24C〜26C,湿度55%〜65%病室内每日通风两次(30〜60分钟),每日用洁净屏空气消毒房间两次,每次1小时,保持室内清洁。
2 .保暖调节暖箱适宜温度,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
4 .抱与体位(1) 抱起新生儿时动作应轻、稳,使新生儿感到安全。
(2) 抱起时其头和臀部需要支撑,仰卧比俯卧容易抱起。
(3) 新生儿一般以侧卧位为宣,避免溢乳导致新生儿窒息。
5.沐浴(1) 沐浴时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6-28 C左右;水温在38〜41C,以手腕测试较暖即可。
(2) 沐浴应在喂奶前或喂奶1 小时后进行。
(3) 沐浴时应先早产儿、后非感染、然后感染患儿;从最干净的区域到最脏的区域,.即从眼睛、面部到头部、四肢,最后清洗臀部。
(4) 沐浴时注意皱褶皮肤的清洁,如腋下、颈部、男婴包皮内、女婴外阴等部位。
(5) 无沐浴禁忌者每日沐浴一次,不宜沐浴者每日行床旁擦浴1 次。
沐浴用品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
6 .患儿入室后立即测体重1 次,早产儿每日监测体重1 次,足月儿每周测体重一次,特殊情况下遵医嘱执行。
7 .喂养选用新生儿配方奶,有条件时选用母乳。
一般每3 小时喂一次,或按需喂养。
奶量遵医嘱执行。
选择奶嘴时宜选用质地柔软的小号橡胶奶嘴,奶嘴孔不宜过大,以防发生呛咳引起窒息。
喂奶时注意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如呕吐、胃排空迟缓、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等。
8 .基础护理(1) 脐部护理1) 注意评估脐带残端有无渗出、脐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征象。
2) 残端及脐轮每日用消毒液涂擦至少2 次,并保持脐部干燥,避免尿液污染。
(2) 勤换尿布每次更换6〜8次,异常情况下随时更换,避免尿液及大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
(3) 口腔护理每日2 次,选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
(4) 眼部护理每日2 次,选用生理盐水。
(5) 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引起褥疮。
9 .严格身份识别(1) 新患儿入院时需佩戴手脚腕带(注明母亲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出生日期、体重) ,保证双重身份识别。
(2) 住院期间的任何操作,如沐浴、静脉推药、加药、抱出做检查以及出院等都必须查对手脚腕带确认患儿身份。
(3) 出院时必须先确认患儿手脚腕带,核实家属出院结账单及身份证,与家属一起查对患儿身份并做好登记方可将患儿交给家属。
10 .做好健康宣教,宣传合理喂养、保暖等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和预防呼吸道疾病、预防接种,并建议定期作保健随访。
11 .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SP02 及皮肤颜色、神志、哭声以及有无抽搐等征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作好护理记录。
(2) 仔细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发现异常及时给以相应的处理。
(3) 观察大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2.准确及时执行医嘱,严格控制输液总量及速度。
准确记录出入量。
13.注意保护患儿安全,严防坠床、烫伤。
第二节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新生儿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呕吐常见为解剖生理发育暂时不良或喂养不当(喂养过快或过慢,吸入大量空气)所致。
病理性呕吐常见为胃食管返流、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感染、消化不良、牛奶变态反应、脑部产伤、药物刺激等。
1 .按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 .生理性呕吐注意合理喂养,少量多餐。
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
4 .病理性呕吐的对症处理(1) 因分娩过程中吸入羊水(咽下综合征) 而致呕吐者用生理盐水洗胃,洗胃时注意改变位置,直到抽出的胃内容物清亮为止。
(2) 如呕吐系因窒息导致颅内压增高或颅内出血等原因引起者,应绝对卧床,抬高头部,暂停喂养,必要时可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衣服清洁干燥,防颈部皮肤因呕吐物刺激引起破溃、感染。
6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量、性质、味、色。
同时观察前囟、眼眶有无凹陷以及皮肤弹性等脱水征表现。
第三节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消化道隔离:食具、用具必须消毒处理,房间按婴儿室常规消毒。
3、遵医嘱及时留大便标本,并保持清洁。
4、腹泻、呕吐频繁者暂禁食,注意输液量与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5、密切观察及记录病情:精神状况、体温,四肢循环,脱水情况、心音、呼吸、呕吐物颜色、性状、量、次数,尿量,尤其是大小便次数、性质、气味、颜色,有无粘液、脓血等,皮肤弹性,前囟、眼眶有无凹陷,长期腹泻注意眼睛的保护和角膜有无病变,胀气情况,肠型等,易惊、低钙、低钾表现。
6、勤换尿布,预防红臀,加强口腔及眼睛的护理。
第四节新生儿鹅口疮新生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球菌引起的口腔炎症。
可发生于严重营养不良、长期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儿。
表现为颊粘膜、齿龈、舌、上鄂及咽部出现白色点状或融合成片的乳凝块状物。
1. 每日常规口腔护理:喂奶1〜2小时后,用1%-4淋酸氢钠清洗口腔,涂鹅口疮擦剂(如制霉菌素甘油)。
2. 奶具隔离,用“ 84”消毒液浸泡30 分钟, 再清洁后送消毒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
3. 注意观察局部反应。
4. 护理操作前后要严格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5. 无鹅口疮患儿,口腔护理每日2 次,用1%〜4%碳酸氢钠清洗口腔,预防感染。
【出院指导】1. 出院时仍有鹅口疮的用制霉菌素涂口患处每日2 〜3次至完全消失。
尽量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2. 提倡母乳喂养,喂奶前应洗净双手及乳头,奶具严格消毒第五节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尿布皮炎又称臀红,是由于皮肤长期受潮湿尿布刺激,尿中的尿素被细菌分解产生氨,引起皮肤发炎。
1. 每次排便后,将臀部用温开水洗净。
吸干(最好用软纸巾或纱布吸干),换了尿布,在外阴涂鞣酸软膏或植物油。
喂奶前换尿布,用鞣酸软膏擦臀部,保护皮肤,有腹泻者应增加换尿布的次数。
2. 气温或室温不低时,可将臀部暴露在空气或阳光下,每次10~20分钟,1 日2~3 次。
3. 将臀部皮肤破溃处给于氧疗,各班加强巡视,防止氧气管鼻塞处未置于臀部皮肤破溃处。
4. 擦油剂或涂药膏时应用棉棒在皮肤上轻轻滚动,不要上下涂擦,以免疼痛和发生脱皮。
第六节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脐炎是指脐带相连组织的感染。
1. 入院后在脐部护理及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脐部分泌物作培养和药敏。
2. 脐部护理(1)轻症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洗涤后,再用0.5%聚维酮碘液消毒,每日 2 次。
(2)重症则辅以抗生素局部湿敷,若有波动感应及时切排。
(3)慢性肉芽肿可予以电灼或硝酸银烧灼。
(4)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脐部,沐浴后及时做脐部护理。
3. 观察病情(1)监测体温(2)观察脐部红肿、脓性分泌物好转与进展情况。
(3)如出现体温异常、少吃、少哭、少动等可能为败血症;腹胀、腹肌紧张、腹部触痛为腹膜炎。
【出院指导】1. 脐部护理:护理前洗净双手,用3%双氧水清洗脐部再涂0.5%碘伏消毒液,如有脓液再涂百多邦软膏,要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尿布不能遮盖脐部以防尿液污染。
2. 小的肉芽肿通过脐部护理科治愈,如久治不愈或肉芽肿比较大应每周或隔周去外科随访,必要时用10%硝酸银溶液涂擦或电灼、激光或手术切除。
第七节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常规蓝光治疗可使血清间接胆红素分解为直接胆红素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排出,从而减轻皮肤黄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1、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充分暴露皮肤,用黑布和眼罩保护会阴及眼睛,头后放置在垫圈上。
3、密切观察病情:一般情况,神志、黄疸、并发症(核黄疸、青铜症) ,每2 小时测T、P、R 一次,做好病情记录。
4、加强基础护理:剪短病儿指甲,多喂开水,足跟用纱布包裹。
5、箱内温、湿度:温度30—32C,相对湿度55—65%6、沐浴后不宜扑粉,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7、如单面照射,每2 小时翻身一次,双面也要注意骨隆突处的皮肤保护,防止压疮发生。
第二章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第一节高危儿护理常规1 .按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高危新生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呼吸、SP02 及血压等。
3 .入住暖箱的新生儿应注意监测体温,根据体温调整暖箱温度。
4 .密切巡视患儿,病情有变化及给予特殊处置者随时记录,无特殊变化者每4 小时记录一次。
5. 机械通气患儿每4小时口腔护理1次,Q2H翻身及改变体位1次。
6 .备好抢救药物及设备,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分秒必争组织有效的抢救。
第二节早产儿护理常规胎龄大于28周小于37 周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
早产儿因各系统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生活力低下,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
精心护理是提高成活率和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1 、按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 .体温管理(1) 室温宜保持在24 C --26 C,湿度宜在55%--65%。
(2) 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早产儿常规入暖箱保暖,暖箱温度一般在32C--35 C,具体应根据出生体重、日龄、患儿的体温等进行调整。
(3) 出暖箱条件:①体重达到2000g,且在室温下体温维持正常者;②入住暖箱满1个月,即使体重未达2000g,在室温下体温维持正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