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邑.人()诣.太守()垂髫.()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B、便yāo()还家C、yuán()溪行D、xún()病终E、欣然g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3、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4、填空。

①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③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5、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解释下列字的意思处处志之()见渔人,乃大惊()(1)志(2)乃寻向所志()乃不知有汉()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3)寻(4)为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舍船()(5)其(6)舍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屋舍俨然()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6---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要:绝境:遂:惋:8、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9、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答:10、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①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②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③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④“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⑤“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1、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3、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二)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13----17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暖:遮蔽。

⑤俎豆:祭器。

14、给下列各字注音。

稷()靡()吠()俎()孺()怡()15、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憩()荫()纵()斑白()16、翻译下列两句诗。

①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译文:②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译文:17、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答:18、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三)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18----21题。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19、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20、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②饮其水皆寿.。

()③或.至百二三十岁。

()④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21、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2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三、写作32、《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可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到底是否存在为何找不到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给读者一个答复或解释,可围绕“桃花源如何消失”这一范围去组织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11、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12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3、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14、翻译下列语句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huò、yǎn、qiān mò、yì、tiáo2、A.咸全、都 B.要同“邀”邀请 C.缘沿着 D.寻不久E.规计划F.遂于是,就ě舍弃shè屋舍ó衣着 zháo着急ān房间 jiàn间隔ài率领 lǜ圆周率ǔ语言 yù不以语人3、A.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B.妻子妻子和儿女专指男子的配偶C.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D.如此像这样这样E.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F.鲜美(指色彩)鲜艳美丽指食物味道好、浓4、①陶渊明潜元亮东晋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②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发现访问离开③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略7.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垂髫:指小孩要:同“邀”邀请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就惋:惊讶、惊奇8.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渔人渔人9.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语,“不管”。

10.(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咸来问讯(4)先世避秦时乱(5)与外人间隔11.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3.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14.jì mǐ fèizǔ rú yí15.憩:休息荫:遮蔽纵:纵情斑白:指老人16.(1)春天养的蚕吐出长长的丝,秋天庄稼成熟收割而没有国家的赋税。

(2)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老人们欢快地到处游玩。

17.与课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达了一致的意思。

18.这些诗句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19.桃花源记20.①只②长寿③有的人④这里21.多过其实22.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阅读练习答案1.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甚异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外人间隔。

6.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7.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8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1)继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2)继续桃源人的幸福美好生活(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9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10、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三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12、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13、不多余,这样写是为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渲染,增强表达效果14.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