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_高年发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_高年发

Abstract: The jeopardy,mechanism,analysis method and elimination method of ethyl carbamate(EC)was summarized to enhance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it as a carcinogen. The limitation standard of EC was proposed to be established. Key word: ethyl carbamate; content; mechanism; GC/MS; summary
通过对体内氨基甲酸乙酯的代谢途径的研究可知 有3种途径:第一超过90%的氨基甲酸乙酯可被分解为 乙醇、氨和碳水化合物等(这种途径是无毒性的);第二 约0.5%的氨基甲酸乙酯被细胞色素P450氧化成DNA加 聚物,造成DNA双链破坏,可导致癌变;第三种途径较 为普遍,即约0.1%的氨基甲酸乙酯被细胞色素P450氧 化为N-羟基-氨基甲酸乙酯,后者能够诱导Cu2+调控的DNA 损伤,这种损伤多发生于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的 残基上。大多数认为第三种途径是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 致癌途径。 3 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
20世纪70年代Ough证明了EC可以由氨甲酰磷酸和 乙醇反应形成。酵母中的ATP、CO2和铵在氨甲酰磷酸合 成酶作用下生成氨甲酰磷酸。反应式如下:
H2NCO2PO3H2+C2H5OH→H2NCO2C2H5+H3PO4
经过实验得出氨基甲酸乙酯的生成量与乙醇的浓 度成正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葡萄酒和黄酒中EC 的形成并不主要是靠上述途径的。 1.4 尿素和乙醇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1]
O(CO2C2H5)2+NH3→H2NCO2C2H5+CO2+C2H5OH
1.2 由氰化物和乙醇反应而生成氨基甲酸乙酯[4] 有研究结果表明蒸馏酒如白兰地中EC的形成首先
是氢化物被氧化成氰酸,然后氰酸和乙醇反应而产生 EC,反应如下:
HNC→HOCN HOCN+C2H5OH→H2NCO2C2H5
发酵过程中存在于植物中的氰化物(或氰)参与了 EC的形成反应。反应过程中乙醇、连二碳基化合物和光 线起了作用,氧气也是EC形成过程中必需的,EC在贮存 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别在见光后也会形成。 1.3 由氨甲酰磷酸和乙醇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4]
通过对黄酒的研究发现,黄酒中90%的氨基甲酸乙 酯也是由尿素和乙醇反应生成的。尿素的浓度、乙醇含量、 反应温度、pH值和时间都与氨基甲酸乙酯的生成量有关。 尿素浓度高、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及pH呈微酸性都会 使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增加。黄酒酿造时,原料、辅料和 水中会带入部分尿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发酵过程中由 酵母菌代谢产生的。酵母菌在生长繁殖和进行酒精发酵 时,合成的大量尿素除了满足自身菌体需要外,多余的尿 素被分泌到体外,从而使酒中的尿素含量增加,酵母菌细 胞内的精氨酸酶的活力也会随之提高,进一步加速了尿 素的生成。黄酒中尿素主要由精氨酸经酵母菌细胞内精 氨酸酶一尿酶(AU)途径分解而来,酵母菌处于生长繁 殖状态时精氨酸降解及尿素的形成过程如下: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饮料的消费量日 趋上升,尤其是葡萄酒、米酒、啤酒等营养丰富的含酒 精饮料更是人们消费的热点,因此制定EC限量标准势 在必行。
收稿日期: 2006-03-20 作者简介: 高年发(1945-),男,江苏吴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酸发酵和葡萄酒酿造工艺的研究。
2006 No.9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对 软 饮 料 中 EC 制 定 了 限 量 标 准 。 1985年,加拿大报道了 某 些 酒 中 EC 含 量 高 ,同 年 加 拿 大 政 府 的 卫 生 与 福 利 组 织 规 定 了各类酒中的EC限量 标准:佐餐葡萄酒30!g/L,强化葡萄酒100!g/L,蒸馏酒 150!g/L,烈 性 酒 、水 果 白 兰 地 400!g/L,日 本 清 酒
GC/MS 接 口 温 度 为 220 ℃,质 谱 检 测 器 工 作 参 数 为:用全氟三丁胺样进行手动调谐,使低质量数的灵敏 度最高,选择离子检测方式,使用延迟至22min,开始离 子检测,单离子检测时间为100ms,通过设定质量m/z62 的EC-nPC的相应峰面积比,用内标物标准曲线计算洗脱 液中EC的浓度,用洗脱液中EC的量(μg/mL)除以测试 样 品 的 重 量(g)可 计 算 出 测 试 样 品 中 EC 的 含 量(μg/L)。 GC/MS法的应用根据情况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参 数,以上所述是我国进出口检验行业标准所采用的。 3.2 固体微萃取+ GC/MS[8]
100!g/L。美国的葡萄酒工业也对葡萄酒中EC含量做出 了限定:佐餐葡萄酒15!g/L,餐后甜葡萄酒60!g/L[1]。氨 基甲酸乙酯已经成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监控 物质,并制定了国际标准,其含量不得超过20!g/L。我 国在酒精饮料和发酵食品中尚未制定氨基甲酸乙酯限 量标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5年日本学者对上 百种清酒和烧酒中的EC含量进行了测定。普通清酒中 EC平均含量为47!g/L,最大210!g/L;储存3年以上的清 酒中EC平均含量为183!g/L,最大为1100!g/L;烧酒中 EC含量最大为37!g/L。合成清酒中的EC含量均低于日 本限量标准(20!g/L)[3]。
专论与综述
中国酿造
2006 年 第 9 期
总第 162 期

3.1 二氯甲烷吸附+色谱/质谱( GC/MS法) [5-7] 该法是先将EC吸附到二氯甲烷液体中再用GC/MS
法分析EC。方法是精确称取(10±0.01)g的液体样品置于 100mL烧杯中,加入1mL n-氨基甲酸丙酯作为内标液,然 后加入蒸馏水到40.00g,将此液体移入内填有Extrelut QE celite的固相抽提柱中,用80mL二氯甲烷进行洗脱, 收集洗脱液,用旋转蒸发器在30℃水浴中将洗脱液浓缩 为2mL ̄3mL,再用氮气将其浓缩至1mL,将浓缩液移入 自动进样瓶中,用于GC/MS分析。

S erial No.162
China Bre wing
Forum and Summary
1 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 1.1 由焦碳酸二乙酯和氨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1]
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发现焦碳酸二乙酯可用 于杀死葡萄酒中的酵母、细菌,并且发现了葡萄酒中存 在焦碳酸二乙酯与氨的反应。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 Lofroth和Gejvall发现在含有氨的白葡萄酒中,加入焦碳 酸二乙酯会产生EC。反应式如下:究者对精氨酸、瓜氨酸、氨、尿素和谷氨酸在
葡萄酒汁发酵过程中对EC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EC的主要来源是由精氨酸分解而产生的尿素, 由尿素形成的EC远多于由氨甲酰磷酸形成的EC,由尿 素形成的EC量是成品葡萄酒中EC含量的绝大部分,因 而形成EC的主要前体物质是尿素。研究表明,在葡萄汁 中、发酵过程以及贮藏过程中,都存在形成EC的前体物 质。在葡萄酒的贮藏过程中,仍存在乙醇和尿素形成EC 的反应,但此阶段形成的EC的速度较慢。
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SN 0285-93中,出口 酒类中氨基甲酸乙酯残留量检测采用二氯甲烷提取,然 后进行GC/MS分析,该方法回收率低,色素等杂质多; 国外多采用固相提取净化技术进行样品提取。采用固相 萃取技术对酒精饮料中氨基甲酸乙酯进行提取净化,然 后用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精度和效率都 有了很大提高。 3.3 用二维或多维色谱-稳定同位素稀释质谱联用技术
专论与综述
中国酿造
2006 年 第 9 期
总第 162 期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高年发, 宝菊花
( 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摘 要: 对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形成机制、分析和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应加强对氨基甲酸乙酯这种致癌物质的认识,引起社会 的关注。倡导建立氨基甲酸乙酯的限量标准。 关 键 词: 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形成机制;GC/MS;综述 中图分类号: Q93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4- 5071( 2006 ) 09- 0001- 04
谷氨酸
AU ↓

HCO3↓- ATP


精氨酸→鸟氨酸+尿素→COOH─HN─C─NH2→2HN3 + 2CO2

↓↓
精氨酸磷酸 ←瓜氨酸 生长必需
1.5 由瓜氨酸和乙醇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1] 目前普遍认为瓜氨酸是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前体
物。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汁中EC形成的数量并不 和瓜氨酸含量呈线性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2 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机理[2]
对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中期开始。20世 纪 40 年 代 ,Nettleship 实 验 证 明 了 氨 基 甲 酸 乙 酯(ethyl carbamate;ethyl urethane;carbamic acid ethyl ester,简称 为EC)具有致癌作用。其可以引起肺肿瘤、淋巴癌、肝癌、 皮肤癌等。现今EC被广泛用于工业涂料及动物麻醉[1]。 氨基甲酸乙酯不仅是烟草叶及香烟的天然成分,也是发 酵食品(如面包,酸牛奶,乳酪、酱油等)和酒精饮料(如 葡萄酒、苹果酒、中国黄酒和日本清酒等)的副产物。人 体摄取氨基甲酸乙酯主要是通过饮用酒精饮料。调查 显 示 ,如 果 饮 用 氨 基 甲 酸 乙 酯 含 量 超 过 30 ×10-6g/L的 酒,人饮用后患癌的机率大大增加。根据加利福尼亚环 保机构的一项统计数据得知,假设每个人的患癌症的机 率 为 1 ×10-5,可 推 断 氨 基 甲 酸 乙 酯 的 摄 入 量 大 约 为 0.7!g/d[2]。可见氨基甲酸乙酯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不 可忽视的因素。
先将样品用固体微萃取法吸附样品中的氨基甲 酸乙酯,然后用色谱/质谱方法检测样品中的含量。
首先提取2.0mL的样品,加到SLE固相萃取柱上,静置 使之吸附10min,用10mL正己烷淋洗除杂,然后用10mL 乙醚将氨基甲酸乙酯洗脱收集,将洗脱液在30℃下氮气吹 干,然后用无水乙醇定容至0.5mL。采用GC/MS方法测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