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二)无极放电灯(略)
二、原子化系统
作用:待测元素原子化,产生大量的基态自由原子
分类
火焰原子化器 石墨炉原子化器
氢化物发生原子化器
(一)火焰原子化器(原子化效率 10% )
喷雾器----样品溶液经喷雾器以雾状喷入雾化室 雾化室----雾化样品液与燃气、助燃气混合,进
入燃烧器 燃烧器----样品在燃烧器火焰中实现原子化
通电后:阴极电子 e → 阳极,撞击气体原子
Ne + e ⇌ Ne+ + 2e (2) Ne+ 被电场加速,溅射到阴极材料表面,
固体材料 → 原子蒸气 (3) 原子蒸气在阴极区与其它粒子碰撞,获得 能量达到激发态:
A → A* (寿命 τ =10-8 ~ 10-9 s) → A + hv
3. 空心阴极灯(H CL)的特点 ① 小的灯电流,光强度大 ② 发射待测元素特征锐线光,谱线纯度大, 多为第一激发态谱线 ③ 灯寿命长( 500 1000 hr)
造成的结果:火焰法,产生负误差
消除方法:标准加入法或化学分离
第五节 定量分析方法
一、标准曲线法
1. 标准液的基体与试样尽可能接近。 如血清用标准血清
2. 测定不同标准液
浓度:C1、C2、······、Cn ( n ≥ 5 ) 未知液Cx
吸收:A1、A2 、······、An ( n ≥ 5 )
Ax
(4)重现性差,精密度低(2~5%), 干扰大(基体效应大)
(5)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3. 工作条件:可控温(程序升温控制)
电流
吸光度
干燥
灰化
原子 化 净化
时间
分子吸收 或散射


吸收峰
时间
(1)干燥:目的去溶剂 时间 t = (1.5~2)V样(mL)sec
(2)灰化:分析物分解
(3)原子化:温度 T = 1800 ~ 3000 ℃ 时间 t = 5 ~ 10 sec
准直镜 成像物镜
狭缝----通常用单色器通带表示 W=D·S
(二)外光路系统 1. 单光束外光路系统
光源


火焰
透 镜
单色器 入射 狭缝
2. 一种分光系统示意图
PM
S2 G
S1
M
G-光栅 M-反射镜 S1-入射狭缝
S2-出射狭缝
PM-检测器
四、检测系统 光电倍增管 检波放大器 对数转换器 显示器
按化学计量比(~ 1:4) 火焰稳定,温度高,噪声小 多采用
还原性火焰,燃气>助燃气(<1:4) 适用于难离解氧化物测定
最常用的火焰: (3)火焰的结构
① 预热区
② 第一反应区
空气— 乙炔火焰
N2O — 乙炔火焰
作用---- 燃气、助燃气达到着火 温度,样品干燥
特点 ---- 燃烧不完全,温度低 作用 ---- 样品被熔融并蒸发 成气体分子 特点 ---- 原子化效率低
③ 中间薄层区
作用 ---- 样品分子离解还原, 产生大量基态原子
特点 ---- a. 火焰温度高,原子化 效率最高
b. 测量光束通过此区 可获得最佳灵敏度
④ 第二反应区
作用 ---- 温度下降,部分原子可能发 生电离或重新结合成分子
特点----基态原子数目减少
(二)石墨炉原子化器
1. 原理
进样口
吸收光的频率
υ0 - ΔυD·½ υ0 + ΔυD·½
因此,吸收光频率的宽度: ΔυD
3. 大小:
D
20 2ln 2RT
c
M
7.162 107 0
T M
(Å )
式中: υ0 –中心频率;M –原子的原子量;c –光速
4. 影响因素: (1) T ↗ , ΔυD ↗ (2) M ↘, ΔυD ↗
1. 雾化器:产生细小,均匀,稳定的雾滴, 因而样品量不宜太大
2. 雾化室:提高雾化效率
3. 燃烧器中火焰的结构和组成
(1)
燃气:乙炔、H2、丙烷 助燃气:N2O、空气
(2)火焰燃烧状况 (按燃气:助燃气燃烧的化焰
富燃性火焰
氧化性火焰,燃气<助燃气 (空气:乙炔>1:6) 适用于易电离的碱金属
(3) ΔυL ∈[0.01,0.05] Å
(四)结论
1. Δυ –主要由T、p 及 自然宽度所决定。 2. 当 T ∈[2000, 3000]K, p ∈1atm,
ΔυD~ x ·10-2 Å
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基本公式
根据1955年Walsh提出的峰值吸收测量方法, 采用锐线光源测量谱线 υ0 处的峰值吸收系数 K0 替代公式 A = KυNL 中的 Kυ 。 此时:
作 A—C 图,由 Ax 查得对应 Cx。
3. 特点:基体影响大,适合于简单样品
二、标准加入法
标准液: 浓度 Cs、量 Vs 同一试样两份:
A: ( Cx,Vx ) B: ( Cx,Vx ) + ( Cs,Vs )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概述
一、方法基础
1. 定义: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AAS )是基于物质 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 通常是 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的吸收作用来进 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2. 对测定原子的要求
原子处于气态 原子是自由状态(未束绑) 原子处于基态(能量上)
二、定量基础
气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吸收的吸光度A与气态 原子数N之间有:
(3) 在多种谱线变宽因素中,占重要地位:
T = 2000~ 3000K, ΔυD ∈[0.01,0.05] Å
(三) 压力变宽或洛伦兹变宽(Lorentz) ΔυL
1. 定义:吸光原子与其它气体分子或原子间的碰撞 所引起。
特点: 气体压力↗, ΔυL↗。故称为“压力变宽”。
2. 原因:
原子碰撞 →非弹性碰撞→原子能量↘ →中心频率 υ0 发生变化
(一) 自然宽度 ΔυN
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仍有一定宽度, 称为自然宽度。大多数元素共振线的自然宽度
ΔυN~0.0001Å (10-4 Å )
(二) 热变宽或多普勒变宽(Doppler)ΔυD
1. 定义: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引起。
2. 原因: 基态原子运动方向
(1)
(2)
检测器 检测器
(4)高温除残:目的是除去石墨炉中残留分析物 避免记忆效应
(三)氢化物原子化器(化学原子化法)
1. 生成氢化物 MHn
AsCl3 + 4KBH4 + HCl +8H2O

↑ ↑ AsH3 w + 4KCl + 4HBO2 + BH3
2. 氢化物加热分解
AsH3
→Δ As
+
3 2
H2
3. 分析特点
措 施
③ 总原子数 N =∑Ni ≈ N0
在 T = 3000K , Ni / No % ≤ 1%
三、光吸收定律
当频率为υ、强度为 Io 的入射光通过基态 原子浓度为No的原子蒸气时, 其透射光强度 It 与原子蒸气的宽度L的关系式有:
I I0 eK L
I0
其负对数式为
υ
L
原子蒸气

ln
I0 I
3. 大小: 式中:
L
2N 2 p
A
2
RT
(
1 A
1 M
)
NA - 阿佛加德罗常数(6.02×1023); σ2 - 碰撞的有效截面积;
p - 外界气体压强;
A、M - 分别为外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
质量和待测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4. 影响因素:
(1) p ↗ , ΔυL ↗
(2) T ↗ , ΔυD ↘
3. 电离干扰----待测元素在火焰中电离,造成 基态原子减少
造成负误差
4. 化学干扰----在溶液或火焰气体中发生了对 待测元素有影响的化学反应, 导致原子化程度变化,改变了 原子吸收灵敏度
抑制方法
加入释放剂 加入保护剂 加入缓冲剂
5. 基体效应---- 物理干扰。由于基体组成、溶 液的浓度或溶剂的种类的不同 而引起溶液的物理性质发生变 化所造成的干扰
1. Ni / No 与T、Ei 有关。
2. ΔE = Ei – E0 = hv = hc / λ . 要求入射光线一窄线。
3. 原子吸收法中,Ni 越少越好。即要 Ni / No ↘。
① 温度不能太高 T≤3000 K (2000~ 3500 K)
采 取 ② ΔE 要大,波长要小,λ < 6000 Å ( 2-10eV )
来源于:惰性气体带 入;材料空隙中存在
② Ti、Ta可吸收O2、N2、H2、CO2、CO等气体
(4) 阴极:含待测元素的纯金属或合金 (5) 内充气体:常用Ne、Ar,多用Ne
p = 133.3~ 266.6 Pa 作用:
① 导电 ② 溅射阴极材料 ③ 激发金属材料发光
2. 空心阴极灯(Hollow Cathod Lamp)作用原理 (1)外加电压: 200 ~ 500V
② 原子吸收分析法需采用各种方法消除自发射、 受激发射(当三者同时存在时)。
③ 使基态原子跃迁到激发态可通过光致激发、 场致激发和热致激发。
④ 光吸收跃迁中,基态→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 吸收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为共振线,是测 定的最灵敏线。
二、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分布 (符合Boltzmann Distribution )
④ 亦可以用Kυ对频率υ的变化来表示原子吸收 线轮廓( Kυ-υ )。图中:K0-峰值吸收系数
Δυ - ½ K0处吸收线所对应的频率范围, 吸收线半宽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