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一、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探索1.沉重的民族危机(1)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中国人民的抗争(1)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二、经济上: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初步发展(1)背景: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1)背景: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思想上: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生活习俗上:社会生活与习俗的新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化(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通史专题]考向一 西方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视角1 创设新情境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典例1】 (2014·山东文综,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解题思路视角2 运用文献史料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典例2】 (2014·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解题思路【主题深化】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
(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
(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考向二 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影响视角1 利用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特点【典例3】 (2014·海南单科,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解题思路视角2 从思想对社会进步角度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典例4】(2012·课标全国,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黯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解题思路【主题深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与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考向三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的演变特点、影响视角1 从文明演进角度考查维新思想的影响【典例5】(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题思路视角2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典例6】(2014·海南单科,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解题思路【主题深化】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专制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
(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深入一步。
(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打出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君主专制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
[模块链接]考向四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综合论证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典例7】(2014·山东文综,38)(节选)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解题思路20世纪初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作答。
答案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
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主题深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1)政治领域①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