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李豪杰14030022 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其构成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①也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②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1、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3、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是一个开放且复杂的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4、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容、实质和规律,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5、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实现的。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研究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6、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构建起来的。
社会现象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观事实性,又包含着价值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本质特征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1、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特点,决定了社会科学本身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从分析单位的角度来看,整体与个体绝对不能相互割裂,二者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没有脱离整体的个体,也没有脱离个体的整体。
从发生学上看,个体与整体同步发生、同步形成、同步演进的;共时态的意义上看,个体与整体具有同构性。
从进化论的意义上看,个体与整体在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处于共变之中。
2、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
对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侧重通过实证方法来客观地分析事物的本质、结构、功能及发展规律;二是通过对行为者或社会事件的意义的理解来揭示事物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
前者主要多表现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后者多表现为社会科学的方法。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移情,同情。
3、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
批判、启蒙、创新是进步的社会科学的内在本性,也是社会科学的生命所在。
社会科学在对社会现象所进行的说明、反思中,总是浸透着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一种进步的、合理的社会科学,总是能对现实的观念世界和物质世界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
它不满足于现有的社会知识,不迷信任何形式的权威,不故步自封,而是始终致力于创造新概念、新定理、新理论、新学说,始终致力于建
构一个更加美好、合理的新世界。
4、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真理性;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错的和可变的。
在社会科学中,人们对人的本质、世界的意义、生活的目的、以及关于什么是理想、幸福、正义、美丑、善恶等等,是很难在一定的时代获得一个永恒的终级答案的。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定的社会学说总会需要修改、完善。
5、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
社会科学是科学的研究,是客观的,具有价值中立性;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对社会的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和理解,是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现象的一致或符合,它们具有客观真理性。
它们所揭示的社会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这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和价值观念为转移。
但同时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它的主体和客体都带有价值观念,所以又是价值上非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