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教学案
济宁市任城二中姜琳
[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首古诗: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是为悼念哪位诗人而作的呢,
这是唐宣宗李忱的《吊白居易》。

从诗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人们对白居易诗作评价之高、其作品流传之广。

而他流传最广最为人推崇的两首曲子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千古名篇——《琵琶行》。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作品的音乐美。

2.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品味作品的艺术美。

3.赏析诗歌意境,品味作品的情感美。

[学习过程]
一、入情入境(齐读全文)
二、整体把握
1.从诗歌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叙事诗。

2.结合小序思考:
诗中叙述了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哪两个,
琵琶女和诗人(江州司马)
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日送客至浔阳江口,与一弹琵琶的女子相遇,遂邀其“快弹数曲”,并从琵琶女的自述中了解了其身世经历,从而引发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二人引为知己。

诗人遂作《琵琶行》歌以赠琵琶女。

三、精读探究
浏览诗文正文,思考:
1.诗中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与之相应,写了诗人的几次倾听,用笔分别标划出来。

(“自学——对学”)
“三弹” “三闻”
2.“三弹”和“三闻”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诗人和琵琶女相识相知的过程是怎样的,三次描写在详略上有何不同,
“三弹” “三闻”
只闻其声忘归、邀相见(被吸引) (相遇) (略写)
快弹数曲悄无言、叹息(沉浸其中) (相识) (详写)
促弦弦转急江州司马青衫湿(感同身受) (相知) (略写)
3.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怎样,
非常高超。

诗人是如何把它描绘出来的呢,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
弹奏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高超的技艺和深情的投入)
对音乐本身的描写(齐读/背) 博喻的修辞手法
(赏析完自读) 音乐旋律的变化
(2)侧面描写
听者的感受
以景衬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景物满溢着主人公的深情,使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
4.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是非常高超的,但诗人仅仅是欣赏她的演奏技艺吗,
不是。

诗人不仅仅欣赏她的演奏技艺,更被她深深感动,以至于泪湿青衫。

问大家一个问题: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可是,诗中的两位主角,一位是名动天下的诗人,一位是漂沦憔悴的歌女,按常理来说身份、地位、经历都相差悬殊,为何诗人却将琵琶女引以为知己并在其面前泪湿青衫。

诗中详写了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不仅写了演奏过程,还写了二人的对话。

二人谈了什么内容,
琵琶女和诗人各自的身世经历。

速读,思考:
他们的身世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从文中找出原句并联系写作背景及小序进行分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生难得一知己,当年伯牙
[小结]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 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借此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不是才有,而是一直未找到知音倾诉)。

四、小结:本文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
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类文巩固
《学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