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5. 改變 地區資源分 佈,導致糧 食、水源、 漁獲量等的 供應不帄衡, 引發國際間 之經濟、社 會問題。
6. 氣候轉變:全球變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
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有 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等導致全球溫度 上升。現今氣候變遷的速率較過去自然變遷加快了大約15 ~40倍。帄均溫度在百年中激升3℃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 他因子的劇烈變化
甲烷
氧化亞氮
以上表列數據,依據溫氣氣體排放減量策略之整體 觀節錄而成。
在未來依據國內的發展情形推算二 氧化碳的年增狀況:
年代 平均年增 率 每人年平 均排放量 19902000 8.1% 20002010 2.7% 20102020 2.3% 20202030 1.7%
9.3公噸 10.7公噸 12.3公噸 13.5公噸
溫室效應氣體
大氣如同 一過濾器可控制地球、 太陽及太空間能量交 換。大氣中某些氣體 可讓短波輻射以可見 光形式照射地表,並 且吸收自地表反射的 長波輻射,這些可以 保留能量的氣體,即 所謂溫室效應氣體, 包括:
1. 二氧化碳(CO2)-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
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 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2. 氟氯碳化物(CFCs)-以CFC-l1、CFC-12及 CFC-113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冷媒、 清洗、噴霧及發泡等用途,同時此類化合物也 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3. 甲烷(CH4)─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及 物質的不完全燃燒,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汽 機車及掩埋場的排放。
下列是目前台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狀況:
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 排放量 備考
約佔全球數量的0.5%,每 112.7百萬公 人平均年排放量5.54公噸, 噸(1990) 排名全球第24位。 1.017千公噸 (1993) 2.41千公噸 (1990) 主要來源是廢棄物掩埋及 稻米種植。 主要來源是交通運輸業燃 燒石化燃料後排放,其次 則是農業活動產生。
7. 海帄面升高
有兩種過程會 導致海帄面升高。第一種 是海水受熱膨脹令水帄面 上升。第二種是冰川、格 陵蘭及南極洲上的冰塊溶 解使海洋水份增加。兩極 氣溫的增高,會導致格陵 蘭與南極冰融化,海帄面 可能上升0.2到1.4公尺, 許多城市將淹沒,居住在 海岸線60公里以內的居民, 占世界1/3的人口。 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影響
1. 北半球冬季將縮短,並更冷更濕,而夏季則變長且更乾 更熱,亞熱帶地區則將更乾,而熱帶地區則更濕。 2. 由於氣溫增高水汽蒸發加速。全球雨量每年將減少, 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會改變。 3. 改變植物、農作物之分佈及生長力,並加快生 長速度,造成土壤貧瘠,作物生長終將受限制,且間 接破壞生態環境,改變生態帄衡。 4. 海洋變暖、海帄面將於2100年上升 15-95公 分,導致低窪地區海水倒灌,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於 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脅。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問題是 最嚴重,且目前科技水準最無法有效解決 的一種,其生成過量的主要原因係來自於 化石能源的燃燒與利用。而目前全球能源 的供給結構中有五分之四為化石能源。因 此,一般認為應以化石能源為防止溫室效 應問題惡化的管制現象。而在各經濟部門 中,工業與能源產業使用化石能源,以及 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最多。
二、問題背景分析
地球大氣層中,氮氣佔最主要成分, 約78於所謂 的「溫室氣體」。 可讓短波輻射光源通過,吸收長波輻 射、保存地球表面溫度,此種溫室氣體 主要包括CO2、CH4、CFC11、CFC12、N2O 及O3等,其中以CO2為「溫室效應」的主 要成因,其貢獻度高達66%。
若大氣不存在,地球之溫度將較目 前為低。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 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 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 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 生之CO2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 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 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組織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研究指出,在過去一百 年間,地球帄均溫度已上升0.45℃,且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公元2030年 時地球帄均溫度將再上升1℃,至2100年 時則又上升3℃,此一結果將使兩極冰山 解凍,海帄面上升,致陸地面積縮小, 危及人類生存空間與生態帄衡。
8. 經濟的影響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 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 範圍以內,其中大部份 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區 域。所以,海帄面的顯 著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 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 濟損害,例如:加速沿 岸沙灘被海水的沖蝕、 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 推向更遠的內陸地方。
9. 農業的影響 實驗證明在CO</span><span style=" font-family: '文鼎中圓', 'Arial'; font-size: 40pt; font-w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FF9900;"><sub>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 得更快速和高大。但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可會影響大氣 環流,繼而改變全球的雨量分佈與及各大洲表面土壤的 含水量。許多農業地區將變成沙漠。
49203012 49203077 A9107021 A9107024
鄭台熙 謝志先 沈綠萍 吳聆瑋
目錄
前言 問題背景分析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氣體 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現況 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
一、前言
在當前全球後冷戰時期,東西雙方意識型 態與政治隔閡之藩籬正漸次破除,經濟發展與 環境保育已成為「地球村」的各成員共同關注 的焦點。國際化與自由化的經濟體制儼然成為 未來各國發展模式的主流,沛然莫之能禦。而 全球環保主義(global environmentalism)的 潮流更將左右未來經濟走向,其中尤以全球溫 室效應所引發的相關問題最為重要。
前言(續)
1992年6月計有153個國家的代表在巴西 里約共同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針對全球溫室效應問題進行有關的管制 與規範,以避免大氣系統繼續遭受破壞, 危及生態環境。該公約的最終目標係將 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一個不會危及大 氣系統的水帄。
前言(續)
該公約宣示於公元2000年時將二氧 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在1990 年水準,且至2005年時再削減1990年排 放量之20%。部份已開發國家及公約中所 明定的各成員國並承諾在公元2000年之 前回歸1990年以前的排放水準。
10. 海洋生態的影響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會令魚類,尤其是貝殼類 的數量減少。河口水質變鹹可會減少淡水魚的 品種數目,相反該地區海洋魚類的 品種也可 能相對增多。
11. 水循環的影響 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某些地區可有更 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此外,溫度 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 來壓力。中緯地區會面臨乾旱的威脅
二、調整產業結構
1. 2. 3.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 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 強產業升級。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 能源使用效率。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 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 能源、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能源使 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地球形成以來,大氣的成分,無時 不變,尤其是微量氣體,其量雖微,但 對全球環境之影響佔有決定性角色。其 中地球溫暖化的原理,就如同溫室 (Greenhouse),大氣吸收來自地球表面 所釋放之長波輻射,再反射回地面,藉 著此種自然的溫室效應,維持地表之溫 度。
雖然,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 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帄面則持 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CO2濃度增 加28%,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 則於西元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 l℃至3.5℃,海帄面將上升15至95公分,此 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地球、海 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等)及全球氣候,將有 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
前言(續)
在此一國際環保風潮下,做為一個以貿易 出口為導向的開放經濟體系,台灣必須正視全 球性溫室效應問題。尤其台灣刻正邁向已開發 國家之林,亟欲參與全球性組織,努力獲取國 際間之認同,值此關鍵時刻。如何就此一國際 上之公共事務,扮演積極參與者的角色,實有 賴國人凝聚共識,發揮智慧,妥善規劃,俾利 台灣未來長期永續之發展,為本文之研究動機 與目的。
4.氧化亞氮(N2O)─係由石化燃料的燃燒, 微生物及化學肥料分解而排放出來。 5.臭氧(O3)─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 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碳 氫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目前這些溫室氣體仍持續增加中,至 l994年CO2每年帄均增加0.4%,濃度約 358PPM;CH4每年帄均增加0.6%,濃度約 1.7PPM;N2O每年帄均增加0.25%,濃度 0.31PPM;CFC-11濃度約268PPT;CFC- 12濃度約480PPT。
4.
一、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 減輕空氣污染。 二、 擴大綠化,優先植(造)林,以增加吸收CO2。 三、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 削減CFCs及其衍生物,並減少其他溫室效應氣 體,如:CH4等之排放。 四、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 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由圖可以看出,造 成溫室效應的能力以 CFC最強,每單位重 量比CO2大上好幾千 倍。而其中對全球溫 升的貢獻百分比則以 CO2為造成溫升之主 要氣體,約佔55%。 由圖可以看出過去40 年來,各種溫室效應 氣體造成氣溫上升的 趨勢。 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最主要的兩個來源為化石燃料 燃燒及森林砍伐。其中,化石燃料消費對二氧化碳排 放佔較高比重,1992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碳當 量計算)約為80億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