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是()、()和()三个阶段。

2、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成最是()提出的。

4、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 )、()。

5、经济地理学研究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十年代(),近二十年来( )。

6、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1)经济活动的内容(三大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场所发生,作用: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相互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简述经济地理学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通论-(区域)(部门)-{(农)(工)(交)(商)(信)}(公司)8、分析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世界人口问题;世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9、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3)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事物所占有的场所,位置、位置关系、分布、布局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简述区位理论的含义(1)由区位主体选最佳区位。

(2)已知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区位主体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主要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原料、能源、运输、市场。

次要: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等5、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等)6、需求门槛:能支持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本运营成本,达到的需求规模。

7、定价制度:(距离比例)、(区段)、(远距离递减)、(均一)定价。

8、交通网络连接度:β=边数/点数9、通达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分散指数)来衡量。

10、通达指数:A i=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区间个数,指数越小,该点越通达。

11、分散指数:各个点的通达指数之和,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数越小,该网络越通达。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第一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第五圈()、第六圈()。

2、韦伯区位理论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3、一般因子的种类:七种——三种——两种(劳动力)、(运费)4、特殊因子、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重点有哪些?(1)运费指向论(2)劳动力指向论(3)急剧指向论6、运费指向论中设定了两个与原料运费相关的工业生产区位因子是()、()7、原料指数: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8、区位重量:原料指数+19、最小运费原理产生的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10、消费地区位: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11、自由区位: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12、原料地区位: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13、运用原料指数和消费指数,怎样得出原料地与消费地?(1)M>1,或区位重量>2,为原料地;(2)M<1,或区位重量<2,为消费地;(3)M=1,或区位重量=2,为自由区位。

14、综合等费用线:运费相等点的连线,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的骨架,用综合等费用线来说明。

15、劳动系数:每区位单位重量的劳动力费。

16、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的条件有哪些?(1)工业性质条件,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2)人口密度和运费率17、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中,是“(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

是寻找收入和费用只差最大的点。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1、中心地:向周围区域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中心性: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中心地三原则,分别表现为哪三个?其基本关系是什么?高级、中级、低级中心地,分别按什么原则布局?(一)原则:(1)市场原则(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二)基本关系: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和行政是是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修正。

(三)高级中心地()原则;中级()原则;低级()原则。

4、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例关系为:1-3-9-37-815、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1、论述企业增长的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5)与管理者与企业的行为有关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横向一体化(2)纵向一体化(3)多样化3、通道扩张:公司扩张是沿通道延伸。

4、我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际关系(2)受国际指令安排5、公司的结构可以归类的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区域部)、(顾客部)、(矩阵部)。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分为分成新、成熟、标准化阶段(2)折衷理论:企业优势、内部优势、区位优势结合。

2、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有哪些?(1)交通(2)信息(3)关键人员接触2、迪肯从一般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抽象出四种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特征:(全球集中)、(市场生产地)、(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1、主导产业: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带动作用的产业。

2、主导产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规模大、输出比例高、全国同类中所占比重大(2)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3)不同时期、地域不同3、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占的比重高的产业。

4、简述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与联系?联系:都在对区域经济中占很高的比重。

区别:支柱产业:①支柱在其他地区占的比重小;②产品输出率低;③不能发挥区域分工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

主导产业:①规模大、输出比例高、全国同类中所占比重大;②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

5、卡拉克产业分类,三个产业分别包含一些什么具体部门?6、第四产业主要包括(金融)、(教育)、(科研)、(信息业)。

7、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的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可将其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

8、主导产业具备的特征有哪些?(1)高比较优势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4)高生产率上升率(5)高产业创新能力9、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和优缺点?(1)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市场和政府市场机制:作用途径有供求、价格、竞争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规划;税;维持市场秩序10、霍夫曼比例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

1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在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12、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有哪些?(1)区位指向(2)集聚与扩散机制(3)空间近邻效应13、空间距离衰减原理: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14、分析农村工业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1)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2)缓解人多地少矛盾,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就业和机会(3)受到商品经济和市场文化的影响,提高素质,改变观念(4)总之,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有哪些?(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2、增长极: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型经济单位集合体。

3、增长极通过(支配)、(乘数)、(极化与扩散)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4、区域增长理论包括:(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5、经济地域综合体:(范围+利用条件+获得成果)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6、产业集群: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

7、经济区: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

8、经济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组织上的同质性和群体性(2)空间上的排他性(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4)组织上的层次性9、经济区的类型有:(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10、区域管制:通过各种政府或非政府的途径,补充市场调控的不足。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影响。

2、梯度推移学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性。

3、中心-外围理论: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渐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要素市场的统一(3)产业结构协调发展(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中央政府即重视继续发展的地区,又发展欠发展的地区。

第十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技术基础、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2)跨国公司的兴起于发展(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设计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2、经济区域化: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

3、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对策有哪些?(1)调节政策(2)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3)重视区域政策(4)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出版人:GIS12101班吴峥荣版权所有任何人严禁复制修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