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
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意义:①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②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③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
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在于:①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②通过合作获得经济综合优势;③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④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①自愿平等,互惠互利②优势互补,相互协调③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区域合作的类型①行业合作②区域全面合作。
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非均等化现象。
它反映的是经济现象在质和量方面的不同。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①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②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③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④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⑤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⑥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