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进展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司丽珍等: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司丽珍①储成才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在大多数高等植物中, 蔗糖是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向库运输的主要形式。
在库中, 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中对碳源和能源的需求。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蔗糖酶的一些研究进展, 包括蔗糖酶的分类、基本性质、基因结构、酶活性的调节以及功能等。
关键词植物, 蔗糖酶, 活性调节, 功能称为胞外蔗糖酶。
不同的蔗糖酶进行反应所需的最0 引言植物在叶片中(源组织) 通过光合作用将C O 2固定成碳水化合物, 然后运向非光合组织(库组织) 。
植物大多以非还原性二糖如蔗糖的形式完成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到库的运输。
在库组织中, 蔗糖被分解为己糖,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碳源和能源。
蔗糖分解主要由蔗糖合成酶(EC2. 4. 1. 13) 或蔗糖酶(E C3. 2. 1. 26) 来完成。
蔗糖合成酶是一糖基转移酶, 在尿苷二磷酸(UDP ) 存在下把蔗糖转化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
蔗糖酶是一水解酶, 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蔗糖酶有多种同工酶, 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细胞位置, 生化特性也不尽相同[1, 2]。
虽然对它们的功能特异性还不太清楚, 但已确知蔗糖酶在植物中主要参与对蔗糖不同利用途径的调节。
由于糖在植物中不仅是作为能源, 而且也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物质之一, 因此蔗糖酶也间接参与细胞分化和植物发育的调控。
鉴于此, 蔗糖酶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备受重视。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适pH 值也有所不同, 由此蔗糖酶又可分为酸性蔗糖酶和中性/碱性蔗糖酶。
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 4. 5至5. 0时催化效率最高, 因此也称为酸性蔗糖酶。
细胞质型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最适pH 值为中性或略微偏碱性, 因此称为中性/碱性蔗糖酶。
而根据其溶解性, 蔗糖酶又可分为可溶性蔗糖酶(包括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质型蔗糖酶) 与非溶性蔗糖酶(细胞壁型蔗糖酶) 。
2 蔗糖酶基本性质大多数植物含有至少2种液胞型蔗糖酶, 它们均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
而细胞壁型蔗糖酶则以离子键的形式与细胞壁结合, 并有多种同工酶存在。
液胞型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4. 5至5. 0时效率最高, 且从果糖残基攻击蔗糖, 因而这类酸性蔗糖酶被称作β-呋喃果糖苷酶, 也正因为如此, 酸性蔗糖酶也可催化其他含有β-果糖的多糖, 例如水苏糖、棉子糖的水解。
目前已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出酸性蔗糖酶, 成熟多肽的分子量大多在55~70kD 之间。
在菜豆中, 变性SDS 凝胶电泳证明一70kD 的液胞型蔗糖酶可以被水解成30kD 的N -端和38kD 的C -端两个片段。
它们在蔗糖浓度很低时有一Km 值, 酶活性被重金属离子如Hg 2+, Ag 2+抑制, 表明催化中心有巯基存在。
酸性蔗糖酶也被其反应产物抑制, 葡萄糖是非竞争性抑制剂, 而果糖是竞争性抑制剂[3]。
另外, 植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细胞质型蔗糖酶, 它们水解蔗糖的最适pH 为中性或偏碱性。
中性或偏1 蔗糖酶的分类根据植物中蔗糖酶所处亚细胞位置, 蔗糖酶可分为液胞型蔗糖酶、细胞质型蔗糖酶和细胞壁型蔗糖酶。
前两者又统称为胞内蔗糖酶, 细胞壁型蔗糖酶又被①女, 1974年生, 博士生; 研究方向:分子遗传学②联系人。
-03-29(:xx)高技术通讯 xx. 08碱性蔗糖酶的特性还不太清楚, 但与酸性蔗糖酶相比, 这些酶是蔗糖专一性的。
碱性蔗糖酶大多以同源四单体的形式存在, 分子量大约在54~65kD , 其Km (蔗糖) 一般为10mmol /L , 酶活性受反应产物葡萄糖、果糖的抑制, 但不被重金属离子抑制[4]。
由于中性蔗糖酶分离比较困难, 对它们的研究很少。
糖酶的分析表明, 它们的表达也是器官特异性的, Lin6是库组织特异性表达, 而Lin5和Lin7分别为雄蕊、雌蕊特异性表达, 表明这两个基因与花器官中碳水同化产物的供应有关[13]。
在番茄中, 也已分离出1个液胞型蔗糖酶和4个细胞壁型蔗糖酶基因, 它们的表达也呈器官特异性[14]。
这表明, 植物中酸性蔗糖酶有一小的基因家族所编码, 这些基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特定时间、空间独立地表达。
除了器官和发育特异性表达外, 糖的组成和浓酸性蔗糖酶已从番茄、拟南芥、玉米、胡萝卜中[7]被克隆, 其基因结构基本相同, 含有6~8个外显子[2]。
除胡萝卜的细胞壁型蔗糖酶外[7], 所有基因都包含一个极小的外显子, 仅仅编码一个保守元件NDPNG 中心的三肽(DPN ) 。
在马铃薯中, 这一最小的外显子具有特殊的交互剪切特性[8]。
正常表达蔗糖酶基因时, 没有发现转录后加工的错误, 然而在冷胁迫时, RNA这一剪切加工过程被打乱, 转录产物的外显子缺失。
目前, 还不清楚这一剪切异常是否具有生理生化作用。
对酸性蔗糖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N -端有一信号肽(signal peptide ) 和前肽(propeptide ) 。
对前肽的功能还不太清楚, 推测可能与蛋白质折叠、蛋白质定位[9]、或者对酶的活性控制有关[10]。
对于中性/碱性蔗糖酶的研究较少, 从胡萝卜中克隆的中性蔗糖酶的N -端无信号肽, 富含半胱氨酸, 且与酸性蔗糖酶的同源性很低[11]。
[5][2][6]3 蔗糖酶的基因结构度也能显著地影响这些酸性蔗糖酶的表达。
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中的不同的蔗糖酶对糖有不同的反应。
目前, 已鉴定出了两类反应不同的基因, 第一类随着碳水化合物的增加,其表达增加, 另一类, 糖对其有负调控作用, 减少蔗糖的含量, 其表达增加, 且对葡萄糖、蔗糖及其他的代谢糖的反应类似。
有趣的是, 在美洲土荆芥的细胞中, 可溶性酸性蔗糖酶基因的表达不受糖的影响, 而细胞壁型蔗糖酶基因的表达随糖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在胡萝卜中, 糖对酸性蔗糖酶也没有影响。
对于在不同植物中不同的酸性蔗糖酶基因对蔗糖反应不同的原因还不太清楚, 一种可能是在植物, 例如胡萝卜中, 植物本身贮存了很多的糖分, 因而糖含量作为酸性蔗糖酶的调节剂就不太有利, 糖对其的调控功能可能没有发育或在进化中丢失。
在这些植物中, 短暂的生理改变仅仅导致糖含量的微小变化, 这些变化不足以有效地调控蔗糖酶基因的表达。
在许多植物中, 生长素[17]、赤霉素[18]、或者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也能增加酸性蔗糖酶的活性, 具体是由于植物激素对蔗糖酶表达的直接调控, 还是由激素导致细胞的增生产生了新的库组织, 仍不太清楚。
在美洲土荆芥的组培细胞中, 由于细胞分裂素的影响, 细胞壁型蔗糖酶的mR NA 与葡萄糖载体的转录同时增加[19], 这很可能是由于激素刺激细胞增生, 造成所需碳源供应的增加。
伤害对酸性蔗糖酶基因的表达也有调控作用。
例如, 可溶性酸性蔗糖酶的活性在成熟马铃薯块茎的切片中有显著增加[20], 在18小时迅速达到最高峰, 随后下降。
当胡萝卜的根冠受到机械损伤时, 其细胞壁蔗糖酶的表达也发生改变, mR NA 在受伤后12小时达到最高值, 同时伴随有酶活性的提高。
伤害对其表达的影响不是系统性的, 活性的改变仅限于伤害部位。
酸性蔗糖酶活性的增加与感染不同病害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报道[21]。
在胡萝卜根冠中, 与病毒接[21][19][16][15]4 蔗糖酶的调控由于中性/碱性蔗糖酶在提取的过程中, 酶活性很容易丧失, 因此对它们的研究比较少。
而对酸性蔗糖酶的调控已有相当丰富的。
在拟南芥中, 酸性蔗糖酶至少由四个基因At be -ta fruc1, A t beta fruc2, At beta fruc3, At beta fruc4编码, 包括细胞壁型蔗糖酶基因和液胞型蔗糖酶基因, 对其表达模式的分析表明, 其表达均呈器官或发育特异性[12]。
对于细胞壁型At beta fr uc1基因, 在成熟的叶片中表达活性很高, 在子叶中、花器官中没有表达。
At beta fr uc2基因则是花器官特异性表达。
液胞型A t beta fruc3的表达模式与前两个细胞壁型蔗糖酶的完全不同, Northern 和RT -PCR 的结果表明在子叶中的表达较高, 但在成熟叶片、根以及花器官中的表达均很低。
At beta fr uc 4在幼嫩的叶片中有表达, 在成熟叶片中却没有表达。
对马铃薯的胞外蔗[1]司丽珍等: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触1小时后蔗糖酶转录水平达到最高, 然后迅速下降。
与伤害对其表达的影响一样, 病害浸染对其表达的影响也不是系统性的, 活性的改变仅限于浸染部位。
的这种变化不仅表明在细胞的伸长过程中需要把蔗糖转化为单糖, 同时也表明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也需要有蔗糖作为代谢底物。
由此可见, 液胞型酸性蔗糖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对蔗糖的调控而发挥重要作用。
蔗糖酶对逆境条件下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也起一定的作用。
例如, 非季节性的降雨, 或高温, 延迟收获等都可导致蔗糖的重新转移,以适应外界的变化[28]。
在转基因烟草中, 酵母蔗糖酶的表达提高了植物的抗盐性, 在盐胁迫的情况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没有改变, 而野生型在同样条件下光合作用被抑制。
进一步分析证明转基因植物的渗透压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提高, 这表明蔗糖酶可以通过对植物渗透压的调节来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与细胞内蔗糖酶一样, 细胞外蔗糖酶在调节同化物的分配及抗逆境等方面, 同样也起重要作用[30]。
细胞外蔗糖酶在信号传导中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阐明其在源—库调节中承担的角色。
在转基因胡萝卜中, 细胞外蔗糖酶和液胞型酸性蔗糖酶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都起重要作用[31], 且细胞外蔗糖酶在植物的早期发育中尤其需要。
5. 2 对源-库关系的调控酸性蔗糖酶在调控源—库关系方面所起的调控作用已通过分子操纵技术在模式植物, 如烟草、拟南芥、马铃薯、番茄中得到证实。
通过在亚细胞的不同部位过量表达酵母的蔗糖酶, 证明其在光化物的长距离运输中起重要作用[32, 33]。
酵母的蔗糖酶无论在烟草的液胞还是在细胞质中定点表达, 转基因植株都表现出生长不正常, 碳水化合物在源叶片中积累, 根系形成延迟, 且出现严重矮化现象, 在叶片中积累淀粉和可溶性糖, 这表明转基因植株的糖运输平衡被打乱。
在细胞质中表达蔗糖酶时, 源叶片和库叶片中的淀粉和可溶性糖都有积累, 叶片出现卷曲现象, 这说明在叶片顶部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都相对较快。
在马铃薯的源叶片中, 过量表达酵母的蔗糖酶, 转基因植株表现为叶片皱缩, 生长受阻且块茎数减少。
而在细胞水平上, 表现为源叶片中的己糖、淀粉、氨基酸含量增加, 尤其是脯氨酸, 其含量是野生型的40倍, 转基因植株的光合速率降低, 渗透压提高, 1, 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 ) 的蛋白含量没有变化, 但处于活化态的比例和催化效率降低[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