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积累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因素作用机理 • Eh(氧化还原电位)
重金属在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下,有不同的形态且可互相转化。 例如,在还原条件下,有机结合态 Cd 最稳定,但在氧化条件下,有机结合 态镉则被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或溶解络合态而释放到水 体中,并随 Eh 增大,其释放量增多。
植物固定技术
缺点:
植物稳定并没有彻底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只是将其固定,使其对环
境中的生物暂时不产生毒害作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重金属的污染 问题。
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又会发生改变。因此 植物稳定的持久性令人怀疑。
04
根系过滤
根系过滤技术
•指利用植物根部过滤、沉淀土壤、富集污染物。 •适用于根际过滤技术的植物必须有较大的根系生物量,最好是须 根植物 •目前用于根系过滤的植物有向日葵、印度芥菜、宽叶、香蒲及烟 草等。根系过滤主要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也可以是放射性核 素如U、Cs或Sr污染的水体。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改变根际环境(PH,PE)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根际微生物(细菌和真菌)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 Cr6+具有较高的毒性,而通过转化形成的 Cr3+溶解性很低,基本没有毒性。 Cunningham 等研究了植物对环境中土壤 Pb 的固定,发现一些植物可降低 Pb 的 生物可利用性,缓解 Pb 对环境中生物的毒害作用。
利于反复种植,多次收割。
• 目前常用植物有:芸苔属植物(印度芥菜等)、油菜、工业用的大麻等。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提取应用
印度芥菜在高浓度可溶性Pb营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茎中Pb含量达到 1.5%; 印度芥菜还能吸收积累Cr、Cu、Zn、Cd 、Ni等重金属.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蜈蚣草
蜈蚣草,学名肾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长江以南地区分布广泛。在 湖南各地,漫山遍野的蜈蚣草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可吸附砷、铅等重金 属并转移到地面的枝叶里,其中它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超过普通植物20万倍。
02
植物挥发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特殊物质或微生物使土壤中 的污染物(主要是Hg、Se、As)吸收到植物体内后转化为气态物质, 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释放到大气中。植物挥发要求被转化后的物 质毒性要小于转化前的污染物质,以减轻环境危害。
植物挥发技术
其机理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金属,将其转化为气态物 质挥发到大气中,以降低土壤污染。目前研究较多的 是Hg和Se.
MerA
merA
MerB
植物体内 MeHg
Hg(Ⅱ) +CH4
merB
基因 导入
03
植物固定
植物固定技术
是指利用一些植物来促进重金属转变为低毒性形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并不减少,只是形态发生变化。 分解、沉淀、螯合、氧化还原等过程
Pb Pb 土壤 Pb Cr6+
生物有效性最强
土壤的治理技术被提出,并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技术研究发展历程简述
c. 90 年代后,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超级累植物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日臻成熟。 鉴别和分离出的基因种类有所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科技手段和技
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理论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积累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因素作用机理 • 共存物质
1.络合——螯合剂
• 植物对金属离子的吸收与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度有关,螯合剂可增加金属 离子的溶解度但降低离子的活度。 • 络合剂首先与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金属离子结合,以防止金属沉淀或吸 附在土壤上。随着自由离子的减少,被吸附态或结合态的金属离子开始 溶解,以补偿平衡的移动。 • 例如,EDTA 和 DTPA 在增加植物吸收 Pb 方面有效,而 EGTA 则对Cd
研究的同时,国外在植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开创 性工作。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 1 植物修复技术分类
• 2 植物与重金属污染物作用机理
• 3 植物积累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因素作用机理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1、植物修复几种模式
植物挥发: 植物将挥发性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再将其转化为气态
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二甲基硒、二甲基二硒 指污染物被植物根系吸收后通过体内代谢活动来 植物过滤: 过滤、降解污染物质的毒性。Cr6+ Cr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张宇 2111704034 杜勇明 2111704017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目录(contents)
1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机理概述 2 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种类及超累积/富集植物生理机制 3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4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案例分析 5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现存问题及改善措施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机理概述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的理论
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 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该技术成本低、过程简单,且环境友好。 植物修复一般针对污染环境的重金属。
植 物 修 复 技 术 分 类
01
植物提取 植物挥发
02
03
植物稳定
04
根系过滤
01
植物提取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的提取
• 利用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 植物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的枝条部位。 • 适合植物萃取的理想植物应具有忍耐和积累高含量污染物;生长速度快、 周期短、生物量高、个体高大;植物对农业措施如施肥等产生积极的反应,
植物稳定:
利用特定植物的根或植物的分泌物固定重金,以降低其生物 有效性。不易移动的物质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收获地上部来达到减少
植物提取: 土壤重金属的目的。 植物转化: 植物辅助 生物修复
植物吸收污染物后,在体内同化污染物或释放出某种酶, 将有毒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
通过土壤中植物根系及其周围微生物的活动,把有机污染 物分解为小分子产物,或完全矿化为CO2.H2O,去除其毒 性
水科植物浮萍和水葫芦
可有效吸收清除水体中 的Cd,Cu和As等重金 属。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积累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因素作用机理
从环境条件的角度看,污染物的可修复性并不是污染物本身固有的,而是环境 状态表现的结果改变了环境状态,本来难以修复的污染物可能变得易修复了。
影响植物修复的因素
PH 值
Eh(氧化还原电位)
质产生毒性的总和。
(3)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质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互不影响, 立作用产生的总效应低于相加作用,但不低于其中活性最强者。 (4)拮抗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中一种化学物质可干扰 独
技术研究发展历程简述
a. 50-70年代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理论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植物忍耐重金属的机理, 提出了回避机制、排除机制、细胞壁作用机制、重金属进入细胞质机
制、重金属与各种有机酸结合机制、酶适应机制、渗透调节机制等。
这些“机制”的提出,使人们对植物忍耐重金属的机理有了一个较为 全面的认识。 b. 7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对超积累植物的研究 1977年Brooks提出了超积累植物的概念,1983年haney提出了利 用超积累植物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思想。随后,有关耐重金属植物 与超积累植物的研究逐渐增多,植物修复作为一种安全、廉价的污染
洋麻、 ATP硫化酶 CH3SeCH3 紫云英、 +CH3Se2CH3 (气态) 印度芥 菜
Se3+
Hg2+
Hg2+ Hg2+ Se3+ Se3+
携有细菌 Hg还原酶 基因 merA的 植物
Hg
低 毒
植物挥发技术
植物挥发为环境中具有生物毒性汞的去除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植物挥发时将环境中的重金属转移至大气,若从区域整体环境质量考 虑,利用植物挥发修复重金属污染,应以不损害大气质量为前提。
共存物质 污染物的交互作用
生物因子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积累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因素作用机理 • PH 值
土壤酸度对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与沉淀平衡的影响较为复杂。 土壤中绝大多数重金属是以难溶态存在的,其可溶性受 PH 值控制,即土壤重 金属随着 PH 值增加而发生沉淀,进而影响到植物的吸收与利用。 首先,大多数重金属元素(Cd、Zn、Cu 等)随土壤溶液 PH 值降低,其在土壤 液相中的浓度就会增加,从而有利于植物吸收重金属。 例如:超积累植物 Caerulescens 吸收 Zn、 Cd 量的大小是随土壤 PH 值下降而 增加。 其次,重金属元素的离子活度随土壤溶液 PH 值的降低而增加。例如,当土壤 溶液PH 值由 6.6 降低到 3.9 时,溶液中的有机 Cu 几乎由 99%降低至 30%, 极大地增加了 Cu2+离子的活度。 此外,对类金属性 As 等,因其在土壤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提高 PH 值将使土 壤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增多,从而减弱 As 在土壤颗粒上的吸附作用,增大土 壤溶液中的 As含量,植物对 As 的吸收增加。
最有效。
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积累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因素作用机理
2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微量重金属阳离子具有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而且表面 活性剂的链越长,其效应越高。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重金属具有解吸作用,而且当有重金属存在的情况下,表 面活性剂本身在土壤上的被吸附较弱。 例如,用 LAS、CTAB、Tween—80 等三类表面活性剂与镉的复合污染对小 麦生理状态的影响,发现三种表面活性剂都能促进小麦对镉的吸收,其作用 顺序为 CTAB>LAS>Tween—80;使用阴离子型 SDS、阳离子型 CTAB、 非离子型 TX100 等三种表面活性剂以及 EDTA 和 DPC(二苯基硫卡巴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