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政府采购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的历史与现状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起步较晚,尚属于新生事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也越发的全面、清晰。

1996年率先在上海市展开政府采购的尝试,1998年扩大试点范围,随后陆续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办法与规定,配合以切实可行的相关措施,使得政府采购工作于2000年在全国铺开。

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法》,至此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逐步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对于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丰富其调控经济运行的手段,显得极为重要。

而政府采购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就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政府采购与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基础上。

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实现调节作用的机理
1.政府采购的政策性倾向可实现社会再分配的调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政府采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通过带有政策性倾向的政府采购,可以对需要鼓励发展的行业进行资助,对于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弥补市场失效的不足,对于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可以在财政支出上通过政府采购予以不同的倾向。

比如通过法规和政策引导,鼓励环保节能行业产品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采购,扶持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先采购中小企业产品等等。

2.政府采购的财政性支出影响社会总需求
政府采购对总需求的影响,在于总需求不足时,加大政府采购;在总需求过大时,减少政府采购,以此实现政府的反周期调节政策。

以占GDP 比重不可忽视的需求控制主体---政府的行为,通过相对较直接的政府采购支出,可以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当然,鉴于政府采购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常规需要的货物、服务,
因此其数量、品种都是相对稳定的,难以随经济周期大幅调整。

即使像基础设施那样的大型项目,也应当有一个长远的、稳定的规划,而不宜随便用作反周期工具。

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影响
一、政府采购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适应。

政府采购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面向市场以一定方式选择供应商,统一购买所需物品或劳务的行为。

为此所花费的资金直接形成政府公共部门的成本,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是用来满足政府公共部门执行其职能需要的。

在不考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可分为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和政府购买需求(g),即y=c+i+g。

由上式可看出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减对国民收入(y)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且由于存在“乘数效应”,政府采购支出的增加,往往引起国民收入的加倍增长;而政府采购支出的减少,又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减少。

利用这一原理,政府就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及其发展态势,在可利用的弹性区间内,适量地确定采购规模,适时安排采购行为,以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

当经济萧条时,可适时增加和提高政府采购规模,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使社会总需求成倍增长,以达到抑制衰退的目的;当经济过热,亦可适当压缩政府采购规模,从而防止经济过度膨胀。

这样通过政府采购手段,实现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消除了经济波动。

以我国为例,目前国内市场上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已形成买方市场。

但由于受到国人传统消费观念等固有因素和国际经济波动等偶然因素的影响,造成需求不旺的现象,这对我国经济实现稳定、高速增长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对此,我国政府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在2006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预算达到4122.2亿元,实际采购金额3681.6亿元;2009年政府采购规模超过7413.2亿元;
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虽然增长幅度显著,但其在财政支出和GDP中所占比例却很低,仍有巨大的可操作空间。

我国2006年政府采购规模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 9.1%和GDP的1.8%左右;而欧盟各国政府采购规模占其GDP的14%左右;美国政府采购规模占其GDP的26%-27%。

下阶段,政府应该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上升的前提下,继续扩大采购规模,逐步提高政府采购金额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

其中应着重提高工程采购规模,加大对交通运输、水利防洪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这既可以推动近期的经济增长,又可以为远期经济发展消除“瓶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适时适量地安排政府采购可熨平经济波动,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政府采购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一)政府采购与产业结构优化
政府作为国内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其对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选择,无疑会对产业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政府增加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时,往往导致该类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占GDP比重的提高。

政府可以利用采购支出的这种结构效应,选择不同的产品和行业,体现一定时期的政策倾向,用采购支出对某些重点行业的发展进行直接的刺激和支持。

政府根据合理的产业政策,对需要鼓励和扶持的产业,采取扩大相对购买量等方式增加对该产业产品的购买力度,而对于一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需要加以限制的产业,则采取不购买或少量购买的策略。

具体到产品结构,可以通过对某产品的购买与否,调整购买量的大小及提前或推迟政府采购时间来达到鼓励或限制该产品生产的目的。

(二)政府采购与技术结构优化
``统一的政府采购,有意的采购行为可以在鼓励科技进步,促进技术升级上大有作为。

国家依据符合本国国情的技术经济政策,对于那些需要给予一定扶持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或技术项目,可以考虑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中给予适当的倾斜,这样既可以形成政府财力的注入,又可以产生连锁效应,引导资本市场向这些产品与技术流动,促进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技术结构的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我国已不再满足于高投入、低产出、毫无科学技术可言的生产方式,而是注重突出效率,将科学技术奉为第一生产力。

对高科技产业,给予优厚的生产经营条件,以鼓励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例如2001年,我国政府采购中软
件采购额为40亿元,在该年货物类采购规模中约占9.68%。

2003年北京市政府将采购5000台网络计算机(NC),全国范围内政府采购的NC将有望达到14600`台,这将大大推动网络计算机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采购与区域间结构优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历史原因或自然条件限制,造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大致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而南方地区总体上比北方地区繁荣。

发达地区在资本、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发展速度快;而落后地区交通运输、信息交流等基础设施缺乏,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瓶颈”效应,限制了该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增长速度不可能再维持较高水平,国家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制定就表明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视。

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则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政府采购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在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中,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经济平衡同等重要。

因此,政府要在开放条件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利用相应政策工具对国际收支进行调控,而在可运用的政策工具中,政府采购的作用不可低估。

四、政府采购对民族产业的影响
世界各国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民族产业,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如果完全实行贸易自由化,民族产业必然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政府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应给予民族产业的发展一定的扶持。

政府采购因其自身特性也就成为保护民族经济的“生力军”。

我国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重要成员,已明确表示最迟于2020年与各成员国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政府采购协议》也不再遥远,我国将
逐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其实我国政府采购市场上早已充斥了大量的进口产品,而能够打入别国政府采购市场的本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却寥寥无几。

因此,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保护民族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一)政府府采购制度在向市场注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应实行“国货优先”的原则,以保护国内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民族工业,支持国有企业创造名牌产品,从整体上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2001年为例,地方政府采购计算机558197台,采购金额为44亿元;采购小汽车40322辆,金额为70亿元,其中国内品牌占绝对优势,占采购总量的90%以上。

如此巨大的政府采购蛋糕完全可以成为正在处于发展阶段的相关民族产业的可靠依托。

(二)加快大宗政府采购项目的立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从法律层次上促使民族经济开拓进取,提升核心技术,为国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节约财政资金为政府采购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国产商品的价格优势,提高本国产品在采购商品中所占比重。

(四)制定严格具体的标准,对某些特殊商品的供应商加以限制。

总之,政府采购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政府向社会传递其政策意图,引导各经济主体采取有效的经济行为,以维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