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 贵州公共基础知识5单项选择题第1题:某工商局招聘员工时,以不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女性。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劳动者的( )。
A.平等就业权B.休息休假权C.取得报酬权D.安全卫生权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注意材料反映的信息,招聘中以不正当的理由拒绝女性,是一种在工作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侵犯的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而不是休息权、取得报酬权等。
故选A。
第2题:在我国,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视为( )。
A.限制行为能力人B.无行为能力人C.完全行为能力人D.完全限制行为能力人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故选C。
第3题:一般认为,在法学上,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律调整的效果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C.法律法规的数量D.法律调整的后果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只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故选B。
第4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话是汉代哲学家王充所写的《论衡》中的一句名言,主要意思是坚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意见。
这一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故选D。
第5题:事业单位通常以( )为主要发展取向,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A.单位利益B.人民利益C.国家利益D.社会公益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事业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共利益而由国家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
故选D。
第6题:17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真理是不断发展的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C.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人的认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活动,它能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即为真理,后者就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是说,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任何社会集团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认识上或行动上的失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
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后一代人总是要纠正前一代人的错误的,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真理同谬误相比较的过程。
故选B。
第7题:从唯物论角度看,坚持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是因为( )。
A.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C.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识对事物的主观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故选A。
第8题:一般来说,在发生通货膨胀时,靠固定工资生活的人( )。
A.生活水平会下降B.生活水平会提高C.没有变化D.幸福感会增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通货膨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的市值或购买力下降。
故选A。
第9题: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增速比上年回落O.9个百分点。
A.8.5%B.8.6%C.8.7%D.8.8%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
故选C。
第10题: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
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该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是( )。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犯罪形态。
犯罪已形成某种停止形态后,不可能再出现其他的停止形态。
某甲的抢劫行为已达到既遂状态。
故选D。
第11题: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是一致的,即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产物。
促使二者产生辩证关系的媒介就是人的社会实践,因为人的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满足和发展的。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既决定于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人既被环境创造,又创造环境;人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主体。
再借用马克思一句名言来形象地总结,那就是“人既是历史的创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故选D。
第12题: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主题是( )。
A.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C.理解、沟通、欢聚、合作D.成功奥运,精彩世博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故选B。
第13题:甲在夜晚射杀乙,结果将乙饲养的一匹马杀死。
甲的行为属于( )。
A.意外事件B.工具不能犯未遂C.对象不能犯未遂D.能犯未遂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犯罪未遂包括对象不能犯未遂和工具不能犯未遂,甲的行为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
故选C。
第14题:吊销违法者的经营许可证是( )。
A.行政命令B.行政处罚C.行政处分D.行政强制执行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故选B。
第15题:下列关于公文格式的表述中,恰当的一项是( )。
A.发文字号是制发机关按顺序编列的公文代号,由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三部分组成B.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缺一不可C.附件是补充说明正文的依据材料,通常与主件分开装订D.印发日期是指公文的生效日期,一般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由发文机关、事由和公文种类组成,这是公文的常用标题,在公务活动中,拟订公文标题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不同的处理:省略发文机关名称,由事由和公文种类组成;省略了事由,由发文机关和公文种类组成;只写公文种类。
附件是公文的附属部分,起补充说明或参考印证的作用,附件应放在公文成文日期之后,另起一页与正文一起装订。
成文时间是公文生效的时间,印发时间是为了反映公文的生成时效,一般略晚于领导签发的时间,应以公文付印的日期为准。
故选A。
第16题: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某工作由于专业性较强,单位聘任蒋某担任公务员,并签订了10年的聘任合同B.公务员沈某因接受纪律审查,自觉无颜在单位呆下去,在审查过程中,向单位请辞,单位批准他辞职C.公务员韩某因公外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20天而被辞退D.公务员杨某对降职处分要求复核,复核期间停止了降职处分的执行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公务员法》第98条的规定,通过聘用方式录用公务员的,聘任合同期限为1~5年。
因此A项错误。
第17题: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 )。
A.行政相对人B.行政机关C.上级行政机关D.相对人委托的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行政复议申请人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以自己的名义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要求变更或者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选项中只有A项属于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范围,故选A。
第18题:法律的公布是指( )将通过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公布。
A.国家权力机关B.国家最高人民法院C.国家司法机关D.法律制定机关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让社会遵守执行。
我国法律在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后,由国家主席予以颁布施行。
故选D。
第19题:陈皮是药食同源的宝贵原料之一,其最显著的药效是化痰止咳、疏通心脑血管、降血压等。
请问,陈皮是以哪种水果的表皮为原料的?( )A.柚子B.橙子C.橘子D.桃子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故选C。
第20题:张某与范某有仇,遂寻机报复。
一天张某得知范某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范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
张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中止B.犯罪预备C.犯罪表示D.不构成犯罪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此题中张某向范某家走去的行为属于为犯罪创造条件的行为,张某的行为尚未进入犯罪实行阶段,因此属于犯罪预备。
此题只要知道犯罪预备的要件,便可得到正确答案。
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故选B。
第21题:人民法院在审查民事起诉时,发现当事人起诉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A.通知当事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不予受理B.裁定不予受理C.应予受理,审理后确认超过诉讼时效的,判决驳回诉讼请求D.应予受理,审理后确认超过诉讼时效的,裁定驳回起诉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当事人在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以受理,并在受理后查明诉讼超过时效的理由,如确认超过诉讼时效的,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但如果已超过民法所规定的20年最长时效,则当事人无起诉权。
故选C。
第22题:我国对作品实行( )原则,作者在作品完成时即取得著作权,受法律保护。
A.实际履行B.协作履行C.自动保护D.先申请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作品实行自动保护,作品完成即取得著作权。
故选C。
第23题:在行政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的是( )。
A.原告B.被告C.第三人D.谁主张谁举证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据此,B项正确。
第24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原子论基础上的哲学观点,即把自然科学变成哲学观点,因此这种观点有科学依据,不否认物质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