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08 师德规范第二条,爱岗敬业中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一、敬业是教师的一种境界和使命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质工作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
爱岗敬业是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师职业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如何才能敬业?它的前提是爱岗,热爱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岗位。
1 、教师首先要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
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体现出一种境界和使命。
对一件事情由衷地热爱,从做好这件事情中得到无限的乐趣,这种乐趣能驱动其努力学习,把事情做好。
这是教师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作为教师,是否认同与追求职业的社会价值,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是衡量或评价师德的重要指标或砝码。
如何培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呢?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同祖国美好未来的意义联系起来,就能感到教师为此而付出的劳动是值得的,就会感到当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
而有了这种热爱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做内在基础,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就能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所以说,真正要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真正当好一位合格乃至出色的教师,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热爱教师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培养起对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
斯霞老师就说过:我的教学生涯说:我从事教育工作 55 年了!当看到我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我的内心是多么高兴啊!我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感到,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
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
我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
2 、勤恳敬业培养责任意识“敬业者,专心致至事其业也”。
20 世纪 30 年代,梁启超先生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师生所作的《敬业与乐业》的演讲,全面地阐释了敬业的内涵,他认为敬业就是: 1 有业之必要:人人都要有职业,因为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2 敬的含义:凡做一件事,必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3 敬业的原因: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只有敬业才能把工作做到圆满。
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会把事情做糟,结果自己害自己。
4 敬业的表现:讲求素质。
工作的过程要专注,尊重这份工作;工作的结果就是要完成那件事。
5 敬业的方法:专心工作是敬业的态度和最基本的方法,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应聚精会神地完成工作。
梁启超先生关于敬业的诠释给我们的启示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动自发的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包含着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努力践行的作风和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大家都熟知的“ 三个砌砖工人” 的故事,作为一个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说的是某建筑工地上,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 你们在做什么?” 。
第一个工人回答说:“ 我在砌砖。
” 第二个工人说:“ 我正在赚钱养家。
” 第三个工人说:“ 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 。
这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 砌砖” 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
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是机械单调,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作为。
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
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动的位置上,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
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发展。
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
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即使是最简单、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砌砖工人也能成为建筑设计大师。
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样,教育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类型: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
如果一位教师把学校当做谋求生存的场所,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内心的自然与和谐,那么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为了一台机器,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
他的生命内涵日益贫乏,生存品质日益下降,不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点。
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曾说过:“事业就是生命,失去了事业就是失去了生命。
必须让生命每时每刻都燃烧,才能让事业发出光辉。
如果火焰熄灭了,事业也就暗淡了,我决心用生命之光去点燃事业之火。
”是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终身与奉献和牺牲为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教师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
教育工作是一种极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
只有情志专一、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终生不渝地献身于这一事业。
“安贫守志”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
行知精神的传承者,杨瑞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案例杨瑞清, 1963 年生,江苏南京浦口区人,现任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1978 年,杨瑞清初中毕业,正赶上 " 文革 " 后的第一次中考。
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杨瑞清报考了中专。
全乡共考中了 3 个,杨瑞清是其中一个。
填报志愿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帮他填上了 " 晓庄师范 " 。
这是父亲帮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最大的一件事。
做完这件事,父亲就病倒了,后来查出来是白血病。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已不能说话,他紧紧地攥着那张通知书,带着一丝安慰,平静地走了……15 岁的杨瑞清,背着行李,带着刚刚失去父亲的痛苦,走进了晓庄师范。
在这所由陶行知先生创办于 1927 年的著名师范学校里,三年的刻苦学习,让杨瑞清这个农村来的懵懂少年有了 " 脱胎换骨 " 般的变化。
" 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心中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并且慢慢萌生出一个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学习,走行知之路!”一转眼就要毕业了,他们是 " 文革 " 后的第一批师范生,分配形势非常好,留城,到好学校去,成为很多同学争取的目标。
1980 年底,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突然有个同学提议:咱们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办一所 " 行知小学 " 吧!这个提议,一下子在杨瑞清心中掀起了波澜。
整个春节,杨瑞清都是在激动中度过的,他的心完全被想象中的 " 行知小学 " 占据了。
" 五四 " 青年节这一天,杨瑞清和同学李亮一起公布了他们的《关于试办行知小学的志愿书》。
顿时,平静的校园沸腾起来,他们一时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南京市教育局的领导专程来学校找他们谈话,在赞扬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之后,又劝他们服从分配、锻炼成长。
于是他们请求,将他们一同分配到一所最偏远、最破烂的乡村小学,领导终于同意了。
1981 年夏天,他们被分配到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大队小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
这所学校地处偏僻,下了公共汽车还要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排简陋的破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只有 100 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
杨瑞清他们就住在用芦席隔开的半间小屋里,两张木床,一口水缸,一个难伺候的小煤炉,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可两个年轻人觉得,这比当年陶行知先生住牛棚办学的境界差多了,心里甚至还有点失落。
农村学校缺老师,尽管他们毫无经验,但是,还是很受校长的器重,并被委以重任,挑起了重担。
杨瑞清的任务是教一年级,是包班(即一个人教 5 门课,当班主任还兼任大队辅导员)。
理想要落实,激情要表达,杨瑞清把自己的班级命名为 " 行知实验班 " ,开始了他的" 教学改革 " 。
他回忆说: " 那时我用的办法虽然蠢一点,花的力气虽然大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 学生流失严重,杨瑞清就一个个盯住不放,反复做家长工作;班里 70% 的学生都是留级生,学习基础不好,他就及时鼓励孩子,手把手地辅导;学生眼界狭窄,他就在班上搞了一个图书箱,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课外阅读管理办法,迅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陶行知先生说, " 生活即教育 " 。
学校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农村生活,这些都成了杨瑞清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使原先苍白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学生们春天游南京,夏天到长江里游泳,秋天去登山, " 六一 " 开营火晚会,国庆节开诗会歌会…… 以前让学生们厌烦的学校,现在成了最喜欢的地方!这些都被五里大队的农民看在眼里,相传学校里来了两个好老师。
1982 年夏天,农民们拿出改革开放后挣的第一笔巨款 7 万块钱,在小河边为学校盖了 21 间新校舍。
年底,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学校。
农民的支持让杨瑞清感动万分,他从心底里盼望:就让我们这样干他十年二十年吧,就让我们这样干他一辈子吧!1983 年春天,由于杨瑞清表现突出,受到当地县委的重视,调任他到江浦县团委当副书记。
走的那天,孩子们哭成了小泪人。
大队支书说:“我们不舍得你走,但我们不能耽误你的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