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V带传动设计及其计算
机械设计V带传动设计及其计算
Ld ↓→V/L ↑(带单位时间内绕过带轮的次数↑ ) →寿命 ↓ a ↓
α 1↓→Femax↓
a ↑
尺寸↑→工作时
拍击、颤动
初算带长 L0
D γ D L0 2a cos 2 ( π γ) 1 ( π γ) 2 2 2 γ π γ 2a cos ( D1 D2 ) ( D2 D1 ) 2 2 2 γ 1γ cos 1 2 22
1
O1
n1 F1>F0 (紧边)
O2
Ff α2
F' f
工作时
3、带传递的有效工作力Fe a、带两边所受的力F1,F2之差即为有效拉力Fe(从 动轮上看)。
Fe=F1-F2
b、有效拉力Fe由带和轮之间接触弧上摩擦力的总和 Ff承受(接触弧段看)。
Fe=Ff
c、效拉力Fe与功率之间的关系(传递运动功率看)
★ 分类
★ 带的结构、型号和长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特点和应用
1 、优点
2 、缺点
3、 应用
二、 类 型
1、按传动原理:摩擦和啮合。 2、按带的形状:如下分类
Standard V-belt
3、按传动形式分: 开口传动 交叉传动 半交叉传动 张紧轮传动
见表5-1
三、带的结构、型号和长度
1. 普通V带 2. 平形带 3. 多楔带 4. 同步齿形带
五、承载能力确定
(受打滑和疲劳破坏两种失效形式制约 ) 1. 单根V带在特定条件下,能传递的功率P0
⑴不打滑条件下,带传递的最大载荷:
Femax (F1 qυ 2 )(1 1 1 2 ) ( σ A q υ )( 1 ) 1 μα μα e e
Femaxe (F1 qv2 ) e 1
三、带的滑动现象
1.带的弹性滑动 (固有的、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σ 1σ 紧边应变: εε 1 1= 紧边应变: = 1 AA ① ε1ε ε 2 ① 1 ε 2 σ 2 松边应变:ε = σ 2 2 = 松边应变:ε 2 A A ε 1ε ε (逐渐缩短),沿轮面 滑动 υ带 υυ 2 ε (逐渐缩短),沿轮面 1 带绕过主动轮: 带绕过主动轮: 滑动 1 2 带 υ 1 ② υ 1 υ 2 υ 1 υ 2 ② 带绕过从动轮: ε 2ε ε(逐渐伸长),沿轮面 滑动 υ带 υυ 带绕过从动轮: 滑动 1 ε(逐渐伸长),沿轮面 2 带 υ 2 2 1
5. 包角α 1验算
一般要求 α
1
≥120°(70°V带)
α 1↓→Femax↓,容易打滑 。
α 1 180o γ γ γ D 2 D1 180o sin 2 2 2a π D 2 D1 o α 1 180 60o a
引起包角的下降的因素:
a ↓→ α 1↓ i ↑
§ 5-5 其它带传动简介
一、窄V带
窄v带采用合成纤维绳和钢丝绳作为强力层,我国 有标准,分为SPZ、SPA、APB、SPC四种型号。与普通V 带比,传动能力,允许速度(v=35--45m/s)和挠曲次 数较高,传动寿命长,结构紧凑。
二、高速带传动:
带速V >30m/s,高速轴转速n=10000—50000r/min的 带传动属于高速带传动。其带,常采用重量轻、薄而均 匀的环形平带,编制带应用较多。其带轮,加工精度较 高,尽量采用轻质材料且要求动平衡,为防止掉带,轮 缘部分加工出凸度,图5-17所示。
1. 普通V带
2、 平形带
3、多楔带
4、 同步齿形带
§ 5-2 带传动理论基础 ★ 受力分析 ★ 应力分析 ★ 带的滑动现象 ★ 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 承载能力确定
一、受力分析
1、预紧时带两边所受的力F0 在带传动预紧时,带的两边只受预紧拉力F0的作用。
F0 α
1
α
2
O1
F0
O2
预紧时
D2 n2 D2 1 1 D1 n1 D1 i
2. 打滑 (过载失效,必须避免)
分析:弹性滑动到打滑的发展过程
①不是全部接触弧均发生 相对滑动时,接触弧分为滑动弧α ′和静弧α ″ (带进入带轮一侧)两部分。 ② 接触 弧的变化: 未加载时: 加载工作时: 载荷极限时: α ′=0 Fe ↑ Fe=Femax α ″= α α′ ↑ α ′= α α″ ↓ α ″=0
D2 D1
Δi i i实际 100 %=0 5% i i
Δi 5% i
因此
3.验算带速V: 5~25m/s(最佳) ∵P=FV/1000, 传递功率一定时, 当V 当V →F →σ
c
易大于Femax(打滑) → Femax →工作能力下降
4. 中心距a和带长L:
一般可按此式初定 0.55(D1+D2)+h≤a0≤2(D1+D2)
2
γ D2 D1 2 2a
( D2 D1 ) 2 π L0 2a ( D1 D2 ) 2 4a D D2 D -D1 设D m= 1 Δ= 2 2 2 Δ2 ①L0 2a πD m
γ 1γ γ D2 D1 cos 1 2 22 2 2a π ( D2 D1 ) 2 L0 2a ( D1 D2 ) 2 4a D D2 D -D1 设D m= 1 = 2 2 2 Δ2 则有 L0 2a πD m a 查标准, 取最接近的基准长度 Ld Ld-L0 修正中心距a:a=a0 2 L - πD m 1 Ld-πD m 2 8Δ 2 或者a= d 4 4
(D2-D1)↑ →α 1↓ 6. 带的根数 Z
KAP Z 10 ~ 12 P0 Δ P0 Kα K L (否则,受力不均较严重 )
因此要求(i≤7)
7. 初拉力 F0和压轴力Fr F0↑→磨损↑、 应力↑ F0↓→容易打滑 计算公式:
Pd 2.5 K α F0 500 ( ) qυ 2 υZ Kα 计算功率: Pd=K A P(P — 传递功率、K A — 载荷系数) γ α1 Fr=Z 2F0cos =2ZF0sin 2 2
⑵ Kα ——包角系数 ( α <180° →P ↓ ) ⑶ KL——长度系数 (Ld ′ ≠Ld →P ↑或P ↓)
3. Z根带传递功率Pz Pz=Z×P′=Z (P0+△P0)×Kα KL
§ 5-3 带传动设计(V带)
1. 型号 :型号=f(Pd,n1),按照推荐的图选取。
Pd↑、n1 ↓(低速重载)→选截面较大 的V带:
Fe=F1-F2=
1000 P
由(1)、(2)两式可得:
(2)
F1 F0 Fe / 2
F2 F0 Fe / 2
讨论:Fe和 Ff关系
当Fe↑→ Ff ↑,始终保证Fe= Ff 。然而,在 一定条件下,Ff 是有一个极限值Ff max。当Fe> Ff max 时,导致打滑,欧拉公式可描述这种极限状况。
dC q(Rdα 2)
qυ dα
(q:kg / m)
dα dα sin 2 2
离心力dC 发生于圆周部分 离心拉力Fc 作用于整个带长 ③离心应力:
2
2 Fc=qυ(离心拉力)
离心力dC 发生于圆周部分 离心拉力Fc 作用于整个带长 ③离心应力: Fc qυ 2 c= = (作用于全带长, A A F1,F2中包含Fc=qυ 2,σ 1,σ 2中包含σ c。)
3. 弯曲应力
(发生于带与带轮接触的圆弧部分)
2c σb E D D
σb
σ b1 σ b 2
E ----带的弹性模量
D ----带轮的直径
C ----带边缘到中性层距离
应力分布图
4. 最大应力: 等于拉应力(包括离心应力)与弯曲应力和;最 大应力发生于紧边进入小带轮处。
F1 σ max σ 1 σ b1 σ b1 A μα 1 Fe 2 qυ σ b1 μα A e 1 1 Feμ α σ c σ b1 μα A e 1
机 械 设 计
(带传动)
第五章 带传动
§5-1 概述 §5-2 带传动理论基础 §5-3 带传动设计(V带) §5-4 张紧装置 §5-5其它带传动简介 带传动设计实例
§5 -1 概述
带传动是利用张紧在带轮上的带,借助它们之 间的摩擦或啮合,进行两轴或多轴间运动和动力的 传递。
演示1、演示2
★ 特点、应用
⑵保证带具有一定疲劳强度: σ max=σ 1+σ b1≤[σ ] 取峰值σ 1= [σ ] -σ b1 ⑶不打滑且有一定的疲劳强度时,单根带传递的功率P
Femaxυ (σ1A qυ 2 ) 1 P (1 μα ) υ 1000 1000 e A([σ] σ b1 - σ c ) 1 (1 μα ) υ (KW) 1000 e
由于带的弹性和拉力差引起的带与带轮之间的滑动,称为 弹性滑动。
③后果:a. 效率降低;b. 带磨损;c. 带温升高; d. v2<v1 传动比不准确 ④滑动率:从动轮相对于主动轮圆周速度的降低率:
υ 1 υ ε υ1 1
2
π n1 D1 π n2 D2 π n1 D1 (一般为 1 ~2 %)
§ 5-4 张紧装置
一、原因及目的
带传动工作一定时间之后 → 带的塑性伸长、松 →F0↓→重新张紧
二、方式
1、定期张紧 : 中心距可调 中心距不可调 (张紧轮 ) 2、自动张紧 : 中心距可调 中心距不可调 (张紧轮 )
定期张紧
自动张紧
三、张紧力控制
带传动张紧力一般是通过在的中点加一垂直于带 边的载荷G,使其产生规定挠度f来控制。(如图5-16)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