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洞路人行天桥工程勘察报告

双洞路人行天桥工程勘察报告

1 勘察工作概况1.1任务由来我院受内江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委托,对其拟建的内江市邱家嘴双洞路人行天桥场地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提供设计、施工等所需的岩土资料。

1.2工程概况拟建工程场地位于内江市市中区邱家嘴转盘,拟建人行天桥呈“工”字形,由北向南横跨双洞路。

拟建人行天桥主桥跨度43.05米,宽4.50米,主桥、梯道、缓梯道均采用钢箱梁。

1.3 勘察目的与任务1.3.1 目的根据拟建场地的地质条件和拟建物的性质,本次勘察工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对场地进行详细阶段岩土工程勘察,主要目的查明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评价,为施工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和岩土技术参数及预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1.3.2 任务本次岩土勘察的主要任务是:1、查明场地及临近地带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地层结构,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及其类型,分布范围及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2、测试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提供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

3、查明场地内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判定地下水对砼结构、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

4、对地基的稳定性及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推荐持力层,对基础类型及埋置深度,采用的物理力学参数提出建议;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提出工程措施意见;对勘察工作进行质量评述。

1.4 勘察依据1.4.1 依据1勘察合同2委托方提供的《内江市邱家嘴双洞路人行天桥规划图》(1:500)电子版1.4.2 规程规范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程》JTJ064-98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7《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9-92)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9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内江市人行天桥工程勘察技术任务书(详勘)》1.5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确定经勘察和资料收集,拟建场地原位于冲沟及其斜坡地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1.1条、3.1.2条和3.1.3条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的划分标准,拟建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本工程岩土勘察等级定为乙级。

此次勘察为直接详细勘察。

1.6 勘察工作的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1.6.1 勘察工作的布置我院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赴实地踏勘,根据有关规范和设计桩位,沿拟建人行天桥梯道共布勘探点7个,在钻孔中取样10件进行现场点荷载试验,勘探点的深度以进入中风化基岩5米左右终孔。

1.6.2 完成情况及质量评述1、工程测量钻孔孔位、高程和勘探剖面均由我队技术人员采用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V8卫星定位仪施测。

测量基准点A:X=73695.60,Y=504641.30,H=311.12;测量基准点B:X=73663.42,Y=504704.76,H=311.20。

各孔终孔后采用仪器进行钻孔坐标及高程定测,质量和精度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坐标为北京坐标系统,高程为黄海高程系统。

2、钻探本次勘察共完成钻孔7个,采用SH30-2型钻机进行冲击钻进和XY-1A 型钻机进行回旋钻进。

钻探的岩芯采取率,对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不低于80%,较破碎和破碎岩体不低于65%。

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本次勘察在2个孔中,对上覆土层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N63.5)。

4、取样及岩石点荷载试验本次勘察在3个钻孔中取泥岩10件进行现场点荷载试验。

其试验数据的精度满足岩土测试规范要求,保证了本次勘察成果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综上所述,各项勘察工作满足规范要求,勘察成果满足相关规范及委托要求,经室内资料整理的勘察成果可供设计使用。

1.7实际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2012年4月8日至4月10日进行,室内资料图件运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理正工程地质勘察8.13版》软件绘制,图上坐标为北京坐标、黄海高程系统。

勘察成果资料一式六份,于2012年4月中旬提交委托方五份。

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见下表。

勘探工作量汇总表表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位于冲沟及斜坡地带,现场地为人行道、绿化带和道路,场地较为平坦,场地北、南侧均为民宅,场地东侧邻邱家嘴转盘。

2.2 气象、水文内江市属准亚热带湿润气候型,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000~1200mm,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12~4月雨量很少。

风向以北东方向为主,最大风速15.7m/s,平均风速1.1m/s,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场地及附近不见其它地表水体。

2.3 地质构造场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中台拗,川中台拱,威远旋扭式辐射状隆起构造的东部边缘地带,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区。

本区明显特点是第四纪以来区域地壳运动较微弱,因而新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也比较微弱,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

2.4 地层岩性据勘察,场地地层可分为两层,即表层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粉质粘土层和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基岩。

现按地层从新到老的顺序分述如下:2.4.1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层(Q4ml):分布在整个场地上部,杂色,厚度3.10~7.10米,表层为厚30厘米左右混凝土,其下为人行道路基,砂卵石为主,下部夹砂泥岩块及风化碎屑和少量建筑杂物,骨架颗粒2~5厘米,约占30%~60%,呈松散~稍密状。

2.4.2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粉质粘土层(Q4dl+pl):分布在整个场地,棕色、黄棕色,厚度1.20~3.20米,底部含少量岩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软塑~可塑状,无液化,无摇震反应。

2.4.3罗系中统沙溪庙上亚组基岩(J22s):场地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地层,属内陆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之砂、泥岩,夹与之呈过渡相变关系的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砂岩、泥岩呈互层状产出,并具透镜体、尖灭等构造特征。

本次勘察揭露范围基岩以泥岩为主,局部地带见砂质泥岩或夹薄层砂岩。

基岩表层岩石风化较强烈,风化裂隙发育,质地较软,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为1.50米左右,其下为中等风化基岩。

泥岩:呈棕~红棕色,泥质结构。

强风化泥岩,风化裂缝较发育,岩芯呈圆饼~短柱状;中风化泥岩,岩芯呈短~长柱状,可见少量灰绿色团块,局部含砂质,或薄层砂岩,岩质较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场地下伏基岩剥蚀面与原地形地貌变化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倾伏,倾伏角一般3~5度,局部地段较陡,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2.5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原位于冲沟及斜坡地段,地下水较发育,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2.50~4.00米,水位高程307.15~308.65米。

场地地下水以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受大气降雨和地表人工排水补给,地下水位具随季节呈动态变化特征,变化幅度1米左右,地下水向场地中部地势较低地段排泄。

2.6 不良地质作用经勘察,整个场地不存在危及场地安全的如滑坡、崩塌、采空区、泥石流等危及工程建设的重大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

下伏基岩中不存在岩溶、洞穴、软弱夹层等,场地地基稳定。

3 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试验成果统计以下各表的试验数据统计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14.2.2~14.2.4进行统计。

3.1.1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本次勘察对2个钻孔的上覆土层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N63.5),其测试结果经数理统计后列表于下:重型动力触探(N63.5)试验成果表表2说明: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已经过杆长修正,承载力查自《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3.1.2 岩石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在3个控制性钻孔中采取中等风化层泥岩试样10件进行现场点荷载试验,现将测试结果统计列表于下:点荷载试验成果表表3说明:钻探深度范围内主要以泥岩为主,故未取砂岩样进行点荷载试验。

3.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钻探和岩石试验,场地中等风化泥岩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中等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场地中等风化砂岩属于软岩,岩体较完整,中等风化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3.3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本场地层主要为素填土层、泥岩和砂岩,结合勘察及本地工程经验,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如下:岩土地基设计计算参数建议值表4注:1、C、Ф值根据本地相邻工程经验取值。

2、若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人工挖孔灌注桩或机械成孔钻(冲)孔崁岩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时,可按5.3.9-1式进行计算,可按设计桩径及嵌岩深度的尺寸大小,按表5.3.9据不同的嵌岩深径比(hr/d)选取桩的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ζr 进行计算,其frk值按泥岩的天然抗压强度3.20MPa进行计算。

4、场地稳定性评价4.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本区新构造活动较微弱,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未发现滑坡、泥石流等危及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适宜本工程建设。

4.2地震效应评价4.2.1 抗震设防烈度据历史资料记载,本区未发生过大的地震,仅受邻区地震的波及。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划分,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2.2 建筑场地类别根据钻探,依《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规定,拟建场地位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场地杂填土属软弱土~中软土,粉质粘土属中软土,基岩属中硬土~坚硬土,覆盖层厚度4.30~10.20米,拟建场地类别属Ⅱ类。

4.2.3 抗震设防分类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分类标准》(GB 50223-2008)3.0.2条和5.3.7条划分,拟建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5 地基评价5.1地基土评价杂填土:厚度变化较大,其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变化大,均匀性及力学性质均差。

粉质粘土:为坡积层,场地内多有分布,呈软塑~可塑状,厚度变化大,力学性质变化较大,均匀性及力学性质较差。

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力学性质较差,厚度较薄,不宜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中等风化基岩:分布广,岩体连续性、稳定性和力学强度好,岩体较完整,均匀性及力学性质好。

总的看,场地土体及强风化带岩体属不均匀地基岩性,基岩中风化层连续分布、其下无软弱夹层及空洞等,地基稳定。

5.2 水、土腐蚀性评价5.2.1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场地杂填土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和基岩均为弱透水层,场地环境为Ⅱ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