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七大病害

小麦七大病害


• 2.3 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
• 近两年,各地普遍发病,其中淮北、沿海 等地发病重,部分地区发病程度为近10年 中最重,很多田块小麦功能叶受损,不少 田块白粉病甚至扩展到穗部芒上。很多地 区药剂防治的效果不理想。冬天气温较高, 春天阴雨日多,发生早(比往年提早20天以 上),4月中、下旬已发病严重。
• 2.2 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气候因素
•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7℃左右, 不耐高温。小麦白粉病病菌生长对湿度的 要求不高,相对湿度0~100%都能生长, 相对湿度高更适合生长,其分生孢子对紫 外光和直射阳光敏感。小麦白粉病病菌在 流行季节喜降小雨,短时大雨对白粉病的 流行不利,主要原因是孢子不耐大雨冲刷。
• 1.6 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控 • 1.6.1 化学防治策略 • 预防为主、把握适期。 • 1.6.2 防治适期
• 扬花初期“见花就打”、“遇雨再打”, 隔5天左右打第2次。
• 1.6.3 用水量、防治器械 • 用水量推荐450 L/hm2药液。防治器械中的
弥雾机防治效果最好。
• 氰烯菌酯防病效果稳定。氰烯菌酯·戊唑醇 可同时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多菌灵或含 多菌灵的杀菌剂成本较低,兼治白粉病。 近年来登记了一系列含戊唑醇的配方,戊 唑醇的含量低(<10 g)效果不理想。甲氧基 丙烯酸酯类(QoI)类杀菌剂可促进毒素的产 生。
• 陈研究员介绍到,秸秆还田后,地表秸秆 量上升,菌量大幅度增加,促进子囊壳的 产生和孢子释放,提高了病害的流行风险 和程度。随着秸秆还田措施的推广,菌量 的影响力度在逐渐减小。另外,近几年小
• 1.4 小麦赤霉病菌的化学型
• 根据产毒素类型的差异可分为3个化学型: 3-AcDON、15-AcDON和NIV化学型,其中, 3-AcDON化学型菌株致病力和产毒能力最 强。
• 陈研究员讲到,白粉病“一喷三防”的防 治效果不理想,发病初期用药才能取得较 好的防效,因此须加强病情监测,发生期 提早时需相应提早施药防治。近几年三唑 类农药的用量加大,病菌已产生一定的抗 性,可轮换用药如醚菌酯等。陈研究员推 荐防治药剂为三唑酮(有效成分用量150~ 180 g/hm2)、丙环唑(有效成分用量120~ 150 g/hm2)和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醚 菌酯等对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效,但由于
• 我国来自温暖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为3AcDON型,来自冷凉地区的赤霉病菌一般 为15-AcDON。淮南和沿淮麦区主要以3AcDON
• 由于小麦种植轮作无法实现,田间群体密 度难以下降。建议适期播种,避免过迟播 种。改进秸秆还田技术,减少土表的秸秆 残留。
• 1.3 病害加重的原因
• 1.3.1 菌量
•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 旬,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在2%~10%,高 于1%的流行指标。
• 1.3.2 品种抗病性
• 宁麦、扬麦和镇麦系列等为较抗品种,其 它多数为感病品种。
• 1.3.3 抽穗扬花期的气候条件
• 气温在15℃以上的连续2~3个阴雨日,病 害就可能流行。目前小麦田间的群体量加 大,田间的郁闭度高,冠层的湿度较高, 会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七大病害
一只兔子在吃饭 2018.4.1
1 小麦赤霉病
• 小麦赤霉病在过去60年大流行主要发生在 2010年和2012年,中等流行主要发生在 2013—2016年。2017年全国小麦赤霉病主 要在湖北、安徽等沿江地区发病较重;沿淮 地区感病品种发病较重;其他地区发病较轻。 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一般减产 10%~20%,严重时达80%~90%。
• 陈研究员介绍到,农业部目前登记的200多 个品种,90%为含多菌灵的复配剂,由上 世纪70、80年代使用至今,其优点为效果 好,成本低。但抗性频率上升,江苏沿江、 沿淮地区,例如安徽等地区,近年来病菌 开始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上升,用药 次数增加。陈研究员建议对多菌灵产品产 生抗药性的地区,更换戊唑醇等药剂或混 合使用。他强调,光靠药剂或者光靠品种, 已经不能实现对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
• 2.4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 2.4.1 农业防治措施
• 种植抗病品种,扬麦、镇麦系列品种相对 耐病,可因地制宜种植;合理施用氮肥,改 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 2.4.2 化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 该措施重点是保护上部功能叶,孕穗至扬 花期,当上半3张功能叶病叶率达5%左右 或病株率达15%左右时,应进行防治。早 春病株率达5%的田块可进行防治,以减轻 后期的防治压力。
• 1.1 发生地区
•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全世界穗期多雨、 气候潮湿地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小 麦赤霉病的常发区。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 制度的改变,如群体密度增加、感病品种 的推广和秸秆还田面积增加等,小麦赤霉 病的发生有北扩的趋势。沿淮地区已成为 小麦赤霉病的重发区。
• 1.2 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
• 小麦赤霉病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 雪腐镰孢菌烯醇(DON)、雪腐镰孢菌烯醇 (NIV)、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DON可 导致动物拒食,食用后可导致呕吐(也称 “致呕毒素”),还可导致作物免疫下降和 致畸。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怀孕母畜流产。 我国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的小麦和玉米中DON的限量指标为1 mg/kg。
• 1.5.2 抗性品种
• 抗性品种可降低后期防治压力。国家区试 感病品种一票否决。江苏小麦审定要求为: 淮南地区、沿淮南部地区尽量选用中抗品 种,淮北地区不要选择高感品种,尽量选 用抗性品种。
• 陈研究员推荐,抗性较为稳定的品种包括 扬麦158号、扬麦14号、宁麦9号和宁麦13 号。沿淮品种推荐淮麦20号、郑麦9023号, 其防治效果稍好。
2 小麦白粉病
•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最常见病害之一,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 和穗部。典型症状为叶片表面产生绒毛状 菌丝,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分生 孢子。小麦成熟时,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 即白粉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 2.1 病原菌
• 小麦白粉病原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 粉菌属,危害小麦的为该菌的小麦专化型 (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该病原的 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