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姓名:黄海涛摘要:核心力量的训练主要是针对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特别是注重那些位于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
人体的躯干部位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刚性连接的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衔接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使其得到整合,为运动员各项运动技能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杠杆作用。
对于篮球项目来讲,强有力的核心力量可以更加稳定且固定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姿势,使身体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与发展,上下肢配合更加协调,有利于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关键词:核心力量篮球训练原则训练手段1.前言在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中,许多国家的优秀运动员都非常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并将此作为整个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来安排和进行。
核心力量的训练主要是针对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特别是注重那些位于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
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一个稳定的强有力的躯干核心力量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核心力量可使人对运动不断变化的需要做出迅速反应。
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迅速反应能力要求较高。
2.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认识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针对人体躯干部位来进行的,人体的躯干部位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刚性连接的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衔接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使其得到整合,为运动员各项运动技能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杠杆作用。
因此,欧美等国的优秀教练员在进行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中,都将加强躯干部位的力量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特别是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躯干部位的训练内容被作为重中之重来安排,是构成专项能力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核心力量的不断增强,能够对运动员的基本运动技能进行良好的改善,给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创造坚实有力的“中枢”力量。
强大的核心力量能够帮助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效地控制身体加速、急停和稳定,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增加膝踝关节的爆发力和所有参与运动肌肉的感知觉。
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可减少或预防运动损伤,确保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艰苦的训练和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动损伤通常是困扰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的一大难题,尤其对篮球运动员来讲,经过长期艰苦的大强度、大负荷的刺激后,身体各部位磨损都会很大,肌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状况,特别是肩、膝、踝等关节。
在这种情况下如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就非常容易出现伤病。
怎么能在训练中及时有效地对肌体进行调整并努力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保证身体各部位能够协调用力是训练过程中值得教练员思索的一个问题。
全面系统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但可以有效地预防伤病,降低损伤的严重性,还有助于减少再损伤,加快损伤后的恢复,保证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运动成绩的稳步提高。
因此,提高篮球运动员的躯干力量和核心稳定性及各关节的稳定性,就能够促进篮球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进而优化技术动作,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3.核心力量训练在篮球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3.1循序渐进原则由于以往高校篮球教练在对身体躯干部位核心力量训练方面认识的不足,大部分篮球运动员的躯干力量一般比较薄弱,因此在训练篮球运动员的开始阶段,强度不宜过大,要给运动员一个适应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遵循平衡—打破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原则,结构动作从易到难,训练数量从少到多,时间从短到长,而且一定要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并根据生物的适应性原理,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要求,主要是体现在每一个年度和每一个训练小周期中的每一个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中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2结合专项原则所有的核心力量训练只有结合专项的运动本质才会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否则就变成一般性力量训练。
篮球项目是在保证正确技术的前提下,长时间快速攻防的耐力类项目,肌肉需要更多的是力量耐力,因此在进行躯干力量训练时要密切注意和结合这一专项特点,力求与专项技术用力一致,使整体机能协调发展,帮助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延缓疲劳的出现。
结合专项的核心力量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含义:首先,设计每一个力量训练手段时,教练要带着专项意识来进行,主动把力量训练的手段专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在动作设计和选择上,要考虑采用与专项技术动作发力结构或用力形式相似或相近的手段;再次,力量训练在刺激其它身体各部位肌肉时,必须注意以身体躯干为核心来进行;最后,任何克服自身体重,增加动作幅度,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均可视为与专项有关的练习手段。
3.3非稳定状态训练原则非稳定状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处于不稳定支撑状态下进行运动的一种形式。
在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中,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不稳定的支撑条件下完成的,那么在运动实践中就应该多加入一些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内容。
由于肌体在非稳定状态下进行运动,无疑加大了训练的难度,提高了肌肉力量的负荷强度。
非稳定状态训练条件可以募集更多的肌肉参与运动,特别是那些位于深层次的小肌肉可以被充分动员起来以维持肌体的平衡,可以提高全身肌肉协同工作的能力,遵循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原则时,运动训练形式与真正的专项运动形式才会相一致。
4.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具体训练手段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般不采用负重的训练形式,主要以克服自身重量的形式进行。
篮球项目力量训练特别要注重既能增加肌肉力量又能增强肌肉伸展和放松能力的练习,这样才能满足篮球专项力量的需求。
本人对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方式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来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4.1静力性躯干训练A.俯卧肘支撑:双臂屈肘,双脚悬吊呈俯卧状,身体要求在一条直线上。
B.仰卧肘支撑:双臂屈肘,双脚悬吊呈仰卧状,挺髋,身体要求在一条直线上。
C.侧桥肘支撑:身体呈侧卧状,单脚悬吊支撑,单臂屈肘支撑,身体要求在一条直线上。
D.仰卧收腹固定:仰卧,臀部或双肘支撑,直腿上举或屈腿30°、60°做静力练习。
4.2动力性躯干训练A.屈腿仰卧收腹:臀部着地,屈腿上举,双臂抱头起。
B.直腿仰卧收腹:臀部着地,双腿上举30°、60°,双臂抱头起(上体尽量靠近腿部)。
C.仰卧收腹:臀部着地,双腿上举(直腿或屈腿),双臂抱头左右起。
D.侧身顶髋:身体侧卧呈一条直线,屈臂肘悬吊,躯干上下运动。
E.侧身抬腿:身体侧卧呈一条直线,屈臂肘悬吊,非支撑腿直腿(或屈腿)上举(前、后、旋转均可)。
4.3一般性力量训练A.双腿直立踝关节力量:双腿站在气囊上,踝关节在气囊上滚动时要注意发力的快速性,膝关节不能弯曲,要控制身体的平衡。
B.单腿直立踝关节力量:单腿站在气囊上,踝关节在气囊上滚动时要注意发力的快速性,膝关节不能弯曲,要控制身体的平衡,左右腿交换做练习。
C.双腿膝关节力量:双腿站在气囊上,膝关节微曲,上体直立,要控制身体的平衡。
D.单腿膝关节力量:单腿站在气囊上,膝关节微曲,上体直立,要控制身体的平衡,左右腿交换做练习。
4.4 稳态下的自由力量练习通常结合无固定轨迹的运动器械如杠铃、弹力带、哑铃、壶铃、沙护腿等训练器材在支点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的近端固定的核心力量训练。
这类练习也是目前我国体育界在体能训练中使用最多的核心力量练习方式(见训练实践课),如负重仰卧起坐、负重俯卧背起、半仰卧屈髋抬腿拉弹力带等。
以至于当我们首次接触核心力量练习方法时难免产生这样的错觉和误判,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无外乎就是传统的腰腹肌力量练习,不过换个名词而已。
可一旦深入了解,发现传统的腰腹肌力量练习仅为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之一,并在概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即核心力量训练为整体,腰腹肌力量练习为局部。
4.5 非稳态下的自由力量练习在不稳定的条件下使用无固定轨迹的运动器械进行的练习,诸如让运动员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旋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仰俯卧或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见训练实践课)。
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一般适用于核心肌群稳定和运动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运动员,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稳态或非稳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并在稳态下能够持单一运动器械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在动作过程中能较好的控制身体,保持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
该类练习也是向核心功能性练习过渡与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不稳定情况下进行多关节的整体力量练习,要求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极高。
4.6 功能性力量练习功能性力量是根据篮球运动的技术特征和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进行的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见训练实践课),其特点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克服自身体重或额外负荷(主要是自由重量),在激活核心肌群参与工作的同时,还能提高运动员所训练的重点肌群力量和本体感受能力,使运动员所具备的环节力量得到有效的整合,从而为专项技术动作水平的提高和改进在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上提供最大化的支持。
5.结论有条件的高校应将专项教练、体能教练、科研人员三方面协调配合起来,根据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的实际情况,及时诊断,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以保证运动员大负荷专项能力的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需要。
教练员应转变观念,打破比赛之前不敢练力量素质的保守思想,将力量训练贯穿到整个训练过程中,保证其系统性和不间断性,只要长期系统地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1]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8.[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篮球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9.[5]杨桦等著.竞技体育喻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6】王卫星: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全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班讲稿【7】王浩,喻聪:核心力量训练在高校篮球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考试周刊> 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