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建议

《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建议


注意场合、对象的不同(全国卷Ⅰ) 六、(15分) 18.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 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 来并进行修改。(4分)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 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①
①将“惊悉”改为“获悉”;②将 “阁下”改为 “您老”; ③将“造访”改为“探望”; ④将“馈赠”改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 力维艰。
官也罢民也罢喝吧,天不管地不管粥馆。
二、推荐书目: 《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章熊,张彬福,王本 华,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言知识新视点》(王荣生,韩雪屏,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广义修辞学》(谭学纯,朱玲,安徽教育出版 社) 《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刘伯奎,暨南大学出 版社) 《思维与语言运用》(王占馥,广东教育出版社) 《汉语的危机》(朱竞,文化艺术出版社) 《咬文嚼字》(上海文化出版社,月刊)
1)实例教学法 举一些新鲜的例子,养成生活处处皆语文 的习惯。 我们可以在各种报纸,各类杂志,精彩纷呈 的电视节目,众多的书籍上收集到所需的信息材 料,并进行剪辑,摘抄,分类归档,标明其出处,收 集时间及适用章节场合,以便在教学实例中使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日常不断积 累,实例教学法才能真正持续地进行.
第五课 言之有“理”(7课时)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1) 认识,掌握虚词的使用 第二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1) 使用关联词,单句与复句的变换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3)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2) 认识歧义,消除歧义 单元小测和讲评:2课时
虚词: 赵青《我和爹爹赵丹》一书第286页引用了 这样一句话:“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亦善!” 句中的“亦”应写作“也”。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是中国 古代一句流传十分广泛的名言,出自《论语● 泰伯》。
错别字:
我肝●我心●我头●我肉 走进一爿熟食店,透过玻璃窗,忽见招牌上 赫然写着:我肝、我心、我头、我肉。我吓了一 跳,忙问店主,店主不以为意地哈哈一笑,说: “这也不认识?‘我’是‘鹅’。 一天一妻制 作家王蒙说过一个笑话:当年没有激光照排 系统,用铅字排印《婚姻法》。由于印刷质量问 题,“一夫一妻制”印成了“一天一妻制”。在 场的人笑得人仰马翻。
四、本模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教学可以结合高考的有关考点,考试内容, 有选择,有梯度地运用历年高考“语言表达应 用”的试题;但不能不加选择地把高考这方面 的试题堆给学生, 异化为高考复习课。 这门选修课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 可以为高三“语言表达应用”总复习打好铺 垫;然而,不能企望一步到位,不可能一次完成 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复习任务,高三还 要安排时间进一步巩固,深化。 阅读和写作应用文在教材中没有,但在 高考中常有涉及。
2007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语用 题汇编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完全详解汇 编(语言表达)
五、教学内容的取舍详略
本模块的教学时间为9周,其中8周教学(每周 4+1课时,计40课时),1周复习考试。作文讲评每两 周1课时,整个学段共4课时;余下36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 走进汉语世界(2课时)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1课时) 认识汉语的丰富,优美
修改病句部分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高考 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 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2、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增加、删减和调 换词语 )。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 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 不可改走样了。
委婉的效果
马文潜教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赶集时,有 人到陶器店买夜壶。顾客看了看之后说:“好是 好,就是大了点。”卖者说:“哎,冬天,夜长 呵!”马教授很推崇这一答话的艺术性,他说倘 若卖者直言:“大是大,尿装得多呵!”这样一 来,含蓄全无,而且使买方尴尬,甚至连生意也 做不成了。
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本模块教学,课堂上主要不是教师传授语言 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活动,“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 法”,变“告诉式”为“参与式”. 围绕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一个具体实例开展的 “课堂活动”,是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和重 点教学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场景进行表演)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 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答案:隐没无闻
成语
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 义深刻的固定短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熟 语
谚语 惯用语
格言 歇后语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 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三、学生学习基础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七年级下册:P280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 八年级上册:P269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年级下册:P256附录《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 九年级上册:P264附录《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 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淡化文言词法,句法。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 法要求较高 。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3课时)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1课时)
辨别多义词,认识古今词义的演变
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1课时)
辨别同义词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课时) 积累,运用各类熟语
多义词 妙语批文
近代名士章式之给学生作文写的评语相当 幽默。有个学生在作文中一连用了十几个“而” 字,都不恰当,章式之看了,啼笑皆非。于是 在该生作文本上写了一段批语: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书面语言
惯用语
歇后语
背黑锅
穿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掸(胆)子 湿水棉花——无法谈(弹) 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
上海地铁里有一张房产广告。画的是一个孩 子坐在成年女性的怀里,广告语是“舒适方便, “坐怀不乱”。 春秋时期有位柳下惠,是鲁国的大夫。他品 德高尚,以讲究礼节著称。有一次,柳下惠在城 门下过夜,看到一位年轻女子衣服单薄,害怕她 受冻,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由于他为 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淫乱的行为。后来人们 就用“柳下惠”作为正人君子的代名词,用“坐 怀不乱”来形容男性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 作风正派。
《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建议
嘉兴三中 吕小华
一、课程标准
二、推荐书目
三、学生学习基础
四、本模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五、教学内容的取舍详略
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一、课程标准 总目标
本课程重在培训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 应用能力”。“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 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下同]这里突出了语文与 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现了生活 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语文的理念,传承 “学”与“用”相统一的语文教学传统,明 确“学”的目的在于“应用”。
金岳霖是位逻辑学家。他在十几岁时便曾指 出“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这句话在逻辑上 是靠不住的:既然前提是“金钱如粪土”,而千 金就是金钱,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只能是——朋友 如粪土。
前四个单元小测和讲评:2课时 上完这四课后可举行“语言文字类”的竞 赛,这份竞赛试卷在期末的时候就可以作为一 个很好的复习材料。 相比而言,前四课应该强调的是同学们平 时要养成归纳整理笔记的习惯,而第五、六课 就侧重在运用上。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12课时)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3课时)
选词:准确,生动; 炼句:简洁,连贯; 选 择,变换句式(补充)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3 课时) 认识并运用修辞手法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2课时)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形象色彩
关联词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 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4分)(2006) 语言的形式 ① 是美的,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 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 音乐理论中,有所谓的“音乐的语言”;在语言 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 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之 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 的。 ① 之所以 ②因为 ③所以 ④也 ⑤尽管 ⑥但是
其中的“也”,是文言助词,无实义,表 示句中停顿。而“亦”是副词,意思如同现代 汉语中的“同样”。上述名言中的“也”显然 不可代之以“亦”。
虚词: 结构助词有“的”“地”“得”。“的”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地”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得”连接中心语和补语。 用不用“的”有时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 “三斤鱼”不同于“三斤的鱼”,前者表示鱼 的多少,后者表示鱼的大小。 “的”的位置有时也区别意义。如:“新的 学生宿舍”不同于“新学生的宿舍” 。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这四个“必”字批语,言简意赅,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一 时被传为“妙批”。
广义的修辞主要有下面几种考核题型: 1、肯定句变换为否定句。 2、长句变换为短句。 3、短句变换为长句。 4、仿写。
北京卷 24.为接待国外游客,有关部门请你写一段话,向观光 者介绍你所熟悉的某地区(区县、乡镇或街道)的某 一文化观光景点的特色。(5分) 要求:①语言通顺、得体;不少于60字。 ②切合“文化观光”的主旨。 ③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
2)情境教学法 查找街头、电视、报刊错别字,推荐自己喜欢 的一句广告语,感悟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句子。 1.生活展现惰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