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田杂草知识

麦田杂草知识

小麦草害--麦田杂草种类、分布与为害
(1)麦田杂草种类据调查,我国麦田杂草有200余种,以一年生杂草为主,有一部分二年生(越年生)杂草和少数多年生杂草。

其中在全国分布普遍、对麦类作物为害严重的杂草有11种,包括野燕麦、看麦娘、马唐、牛筋草、绿狗尾草、香附子、藜、酸模叶蓼、反枝苋、牛繁缕和白茅;在全国分布较为普遍,对麦类作物为害较重的杂草有19种,包括播娘蒿、猪殃殃、大巢菜、小藜、凹头苋、马齿苋、繁缕、棒头草、狗牙根、双穗雀稗、金狗尾草、小蓟、鸭跖草、扁蓄、田旋花、苣荬菜、小旋花、遏蓝菜、千金子、细叶千金子和芦苇。

在局部地区对麦类作物为害较重的杂草有24种,其中温寒带地区有荞麦蔓、苍耳、问荆和毒麦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有硬草、春蓼、碎米荠等。

(2)麦田杂草的分布 [北方旱作冬麦草害区]包括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该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麦田主要杂草有播娘蒿、猪殃殃、野燕麦、小藜、荠菜、萹蓄、米瓦罐、遏蓝菜、小蓟(刺儿菜)、打碗花(小旋花)等,麦田有草面积占74%,中等以上发生面积占50%。

该区西部从河南至陕西关中平原,野燕麦和猪殃殃发生严重,出现频率分别达98%和64%,为害率分别达58%和26%。

[南方稻茬冬麦草害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大雪山以东地区。

麦田杂草在秋、冬、春季均能萌发生长,但萌发高峰期在秋末冬初。

麦田主要杂草有看麦娘、牛繁缕、繁缕、大巢菜、猪殃殃、春蓼、雀舌草、碎米齐、长芒棒头草、酸模叶蓼等。

看麦娘为害面积5000万亩,严重为害面积1000万亩,牛繁缕为害面积1000万亩以上。

[春麦草害区]包括长城以北、岷山和大雪山以西地区。

麦田主要杂草有野燕麦、藜、篇蓄、猪殃殃、田旋花、苣荬菜、大蓟(大刺儿菜)、卷茎蓼、香薷、离蕊芥、芦苇、反枝苋、稗、滨藜等。

田间杂草4~5月出苗,7~9月开花结实,多数种子在土壤中越冬。

该区耕作粗放、麦田草害严重。

(3)麦田杂草的为害北京市植保站的研究表明,藜2、3、4、5级为害(按覆盖度分级),小麦分别减产11.1%、17.9%、26.4%、36.1%。

打碗花每平方有18、36、54和135株时,小麦分别减产6.6%,13.9%、16.6%和22.5%。

葎草、藜、萹蓄、打碗花、播娘蒿和荠菜等混合发生时,若2、3、4、5级为害,小麦分别减产2.8%、6.1%~15.9%、22.6%~34.9%、40.3%~41.0%。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的研究表明,当麦田播娘蒿发生密度每亩增加10000株时,每亩小麦穗数减少2590穗,每穗粒数减少0.26粒,千粒重降低0.04克,亩产损失4.32千克。

由于麦田杂草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密度大、繁殖迅速、抗逆力强,不仅与小麦争夺水分、养料、光照和生存空间,而且传播小麦病虫害,严重地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据报道,全国每年因杂草为害损失小麦约40亿千克,损失率达15%。

恶性杂草野燕麦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为害面积7500万亩,严重为害面积3000万亩,损失小麦17.5亿千克。

麦田杂草发生规律杂草的共同特点是种子成熟后有90%左右能自然落地,随着耕地播入土壤,在冬麦区有4~5个月的越夏休眠期,期间即便给以适当的温湿度也不萌发,到秋季播种小麦时,随着麦苗逐渐萌发出苗。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对华北麦区的主要杂草野燕麦、猪殃殃、播娘蒿、大巢菜和荠菜进行了发生规律研究,结果如下: (1)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猪
殃殃和播娘蒿的发育起点温度为3℃,最适温度8~15℃,到20℃发芽明显减少,25℃则不能发芽。

野燕麦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5~20℃为最适温度,25℃发芽明显减少,40℃则不能发芽。

(2)种子萌发与湿度的关系土壤含水量15%~30%为发芽适宜湿度,低于10%则不利于发芽。

小麦播种期的墒情或播种前后的降雨量是决定杂草发生量的主要因素。

(3)种子出苗与土壤覆盖深度的关系杂草种子大小各异,顶土能力和出苗深度不同。

猪殃殃在1~5厘米深处出苗最多,大巢菜在3~7厘米处出苗最多,8厘米处出苗明显减少,野燕麦在3~7厘米处出苗最多,3~10厘米能顺利出苗,超过11厘米出苗受抑制。

播娘蒿种子较小,在1~3厘米内出苗最多,超过5厘米一般就不能出苗。

(4)小麦播种期与杂草出苗的关系杂草种子是随农田耕翻犁耙,在土壤疏松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出苗的。

麦田杂草一般比小麦晚出苗10~18天。

其中猪殃殃比小麦晚出苗15天,出苗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后20天左右;播娘蒿比小麦晚出苗9天,出苗高峰期不明显,但与土壤表土墒情有关;大巢菜出苗期在麦播后12天左右,15~20天为出苗盛期;荠菜在麦播后11天进入出苗盛期;野燕麦比小麦晚出苗5~15天。

麦田杂草的发生量与小麦的播种期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小麦播种早,杂草发生量大,反之则少。

(5)杂草出苗规律猪殃殃和大巢菜在年前(10月中旬到11月下旬)有一出苗高峰期,年前出苗数占总数的95%~98%,年后3月下旬到4月上旬还有少量出苗;野燕麦、播娘蒿和宝盖草等几乎全在年前出苗,呈现“一炮轰”现象,年后一般不再萌发出土。

一般年前杂草处于幼苗期,植株小,组织幼嫩,对药剂敏感,而年后随着生长发育植株壮大,组织加强,表皮蜡质层加厚,耐药性相对增强。

又由于绝大多数麦田杂草都在年前出苗,所以要改变以往麦田除草多是在春季杂草较大时施药的不良做法,抓住年前杂草小苗的敏感期施药,以取得最佳除草效果,并能减少某些残效期过长的除草剂在年后施药会对小麦或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的危险性。

影响麦田除草剂效果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影响除草剂效果的主要原因
目前麦田中使用的除草剂种类很多,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杀草谱广,防效好,省工省时。

但是由于麦田除草剂的长时间大量使用,其防治效果也逐渐下降。

经调查总结分析认为,影响除草剂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施药时期选择不对或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大部分农户在春节后施药,近年也有改为冬前喷药的。

有的年前喷药过晚,喷药后温度大降,加上受雨雪影响,防效不佳;有的年后喷药过晚,3月10日后由于小麦迅速返青拔节,有的杂草株型已大,抗药量增加,小的杂草被麦株覆盖喷不上药。

(二)施药方法不正确
几乎所有除草剂的使用说明书上都要求每亩喷液量30~50公斤,目的是为了保证喷匀喷透,保证防治效果。

但目前大多数农民,怕累图省事,每亩只喷一桶水(15公斤),若不在最佳施药期间(如过早,过晚,雨雪影响等),就会出现杂草不死或死亡不彻底的现象。

(三)农药品种选择不对路
(四)随意加大用药量,导致后茬作物药害严重
二、解决办法
(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杂草种类,科学选用除草剂品种
1.沙壤土、沙土及两合土土质,麦田以荠菜,婆婆纳,播娘蒿为主的田块,仍以10%苯磺隆可湿性粉
剂或75%水分散粒剂为主。

2.粘壤土及两合土质,麦田猪殃殃、泽漆发生严重的地块,应以10%苄密磺隆或20%绿氟吡氧乙酸(如“小禾上”)为主。

使用量:10%苄密磺隆一般每亩30克为宜,20%绿氟吡氧乙酸一般每亩25~30毫升。

3.泽漆,野艾蒿为主的麦田,以20%绿氟吡氧乙酸为主。

使用量一般每亩30~50毫升为宜。

4.刺儿菜(七七芽)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选用毕草克二号(力虎),每亩20毫升药液,加水15公斤,点穴喷雾。

5.后茬套种花生、辣椒、棉花的麦田,在选用麦田除草剂时,应以15%噻酚磺隆为主,每亩用量一般为20~25克为宜。

6.禾本科杂草,如野燕麦、雀麦、蜡烛草、早熟禾等,可选用麦极、骠马以及精恶唑禾草灵系列产品。

使用量以产品说明书为准。

(二)正确掌握施药最佳时期
一般除草剂均要求在杂草3~5叶为最佳施药时期,此时因杂草叶龄小,抗药性差,防治效果好。

就河南省来讲,麦田除草一般有两个最佳时期:一是冬前,大约时间在11月10日~12月10日之间,此时大部分小麦已全部出苗,且进入分蘖期,在正常墒情下,大部分杂草已出苗,此时喷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喷药时间不能过晚,过晚因受冷空气影响,特别是降雨、降雪影响药效。

若冬前干旱,影响杂草出苗,应选在冬后施药。

二是在冬后,即春节过后施药。

最佳时间约在2月中旬~3月上旬。

春节后因气温回升速度较快,小麦、杂草生长速度也较快,凡是年前未施药的地块,节后应抓紧时间进行施药。

施药时间最晚不能晚于3月15日。

(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施药
在正确选用除草剂品种的同时,喷药时间早,杂草小,亩用药量应取下限。

喷药时间晚,草龄大时应取上限。

一块地内有多种杂草,可选用两种以上除草剂混合喷雾,但亩用药量应取下线。

后茬套种花生、辣椒、棉花的麦田,应尽量在冬前施药。

一般除草剂均要求二次稀释,特别是75%水分散粒剂,因亩用量只有1~1.5克,如不做好二次稀释,很难使药液均匀。

喷药时无论采用手动喷雾器还是机动喷雾机,一定要加足水量,一般要求亩喷药液量不能少于30公斤(2桶水),喷液量过小,易不均匀,很难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四)科学加入增效剂
喷药时,每15公斤水(一喷雾器)加一粒春雨一号,具有提高药效、减少药害、促进小麦健壮生长之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