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几个问题画面偏色、镜头空洞、构图失当、同期声音质差、文字稿与图像两张皮,致使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大打折扣。
现将新闻摄像的规范归纳如下:一、前期采访要求1、被采访者景别:站:肘关节处。
坐:第三个扣子角度:尽量让镜头和被采访者形成60-90度的最佳拍摄角度。
2、双人镜头站立采访——两人(采与被采)充满画面45度角由双人推到采访者,画面要干净,不能带记者任何部分。
在抓拍时尽可能由双人镜头推到单人镜头。
过肩镜头——带着采访或被采访者的半个后脑,两人充满画面。
3、三个备用镜头双人镜头,过肩镜头,记者反打镜头。
其中记者的反打要注意轴线,严禁出现跳轴反打4 、对于记者在现场的出镜a:出镜的画面一定要经过记者与摄像充分沟通,并能体现出对现场的设计,避免记者与所在环境毫无关联的万能镜头。
b:出镜的背景,应该选择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和最相关的场景,不能随意选取与新闻本身毫不相关的背景。
5、如果采访对象同意接受采访,但不愿意露脸,统一用剪影、或者用前景遮挡面部以及虚化主体的拍摄方式。
6、对于“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严禁再用全虚的镜头来表现,手法可以多元化。
7、摄像拍的每一个镜头都要求工整和规范。
8、摄像在采访时要注意对声音进行监听,以保证声音的质量。
9、所有镜头必须有同期声。
电视新闻的摄像几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确保画面的色彩还原正确(白平衡的调整)目前使用的各种型号的摄像机,都具备这样的功能,拍摄前应对白平衡、黑平衡进行调节,以保证彩色还原正确。
当环境变化时,尤其要注意调整白平衡,因此提醒摄像记者随时注意。
二、确保摄像机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
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画面,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
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曝光过度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
采访拍摄时,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
(1) 曝光正确: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
(2) 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昏暗,看不清人物的面部表情。
(3) 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
A、用寻像器检测B、斑马纹提示斑马纹,机器上应该有(ZEBRA)开关,使寻像器中出现“斑马纹”,根据“斑马纹”提示调整光圈就可获得合适的曝光值。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通过菜单对“斑马纹”电平进行重新设定。
有的是信号在70%―80%时出现“斑马纹”,为最佳曝光区域,有的是信号≥90%时出现,“斑马纹”出现的地方接近曝光过度,就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其他办法,使画面曝光准确。
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
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F1.8(大)~F16(小)。
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
(1) 手动光圈。
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
(2) 自动光圈。
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0.5~1档自动光圈曝光量。
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
(3)即时自动光圈。
常态为手动光圈。
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
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
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4档光圈。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
电路每增加3dB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2)超级增益(Hyper-Gain)。
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1.5lux 甚至0.7lux)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
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
(3)加电子快门(Shutter)。
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
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
其作用是:动态分解力提升,使强光下的运动画面更清晰;降低灵敏度(在曝光正确条件下,可起加大光圈作用);清晰扫描,用于拍计算机屏幕,消除黑、白滚动干扰。
4. 高亮背景拍摄有时拍摄主体曝光正常,但其背景过亮而缺乏层次,产生限幅(过曝光)。
这时可用开关控制,通过电子方式衰减高亮信号放大量,使过曝光部分仍然可分辨灰度层次,将正确曝光动态范围提高600%。
三、确保画面的视觉效果1. 会议室、会场和室内的拍摄。
尽量使用新闻灯照明(使用交流电、3200K的新闻灯),一般较小的室内拍摄、人物的近景,可使用电瓶灯照明,保证画面的质量清晰,同时要防止画面曝光过度(限幅),拍摄时避免硬光(直射光,逆光、轮廓光等),尽量使用软光(散射光)。
2、室外拍摄注意区分高亮背景和逆光拍摄。
高亮背景:背景过亮(如天空)而拍摄的主体发暗,效果很差,要避免。
逆光拍摄:直射光从被摄主体后或斜后方投射到主体,使之有轮廓,富有立体感和质感。
但一定要注意选择拍摄角度,使背景不要太亮,要暗于主体。
这种用光使画面优美、生动。
3、避免顶光,如中午日光等;避免光线直射镜头,会产生杂散光雾斑,使反差下降。
在拍逆光时,镜头要加遮光罩。
4、画面的景深问题。
景深是指画面中被摄主体前后景物清晰的范围。
景深大,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大,可用于拍全景、跟拍等;景深小,被摄主体前后景清晰范围小,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对比强烈,画面生动。
景深变小方法(三要素):物距近、长焦距(望远)、大光圈。
主体在画面构图不变的前提下,物距近比长焦距更为优先。
加大光圈方法:在物距不变、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光圈可使景深变小;在正确曝光前提下,通过减小照明、加中灰镜、加电子快门、增益设为-3dB等方法。
5、长短焦问题短焦(广角):视角大,主体物距近,景深大,形变较大,透视明显(近大远小)。
较平淡,适合新闻、体育等动态的、或大场面等的拍摄,也可用于主体近拍、跟拍等场合。
长焦(望远):视角小,物距远,景深小,透视弱,背景向主体靠拢。
画面比较生动,适合特写等镜头(最好使用三脚架,以防止抖动)。
6、镜头稳定。
尽可能使用三脚架,特别是用长焦镜头时,可以使拍摄画面稳定。
肩扛摇拍时,要保持脚不动,起幅时身体扭转,落幅时为正常体位。
四、确保现场同期声的录制我们有的记者在拍摄中往往只注意画面的构图、色调等因素;在报道的文字写作中,也往往只强调报道要素,而忽视了现场声音的存在。
在日常采访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段时间里大量需要机上的现场同期声;一段时间里又需要话筒采访,在不断地的换来换去,往往容易出差错,关键时候现场声没有录上,造成重大的失误,针对这一情况,强调话筒的使用方法以及同期录音的基本程序。
1、广播业务级摄像级都有音频选择输入方式。
音频输入可选择摄像机头随机话筒;可选择摄像机后部两个卡侬接口CH 1和CH 2外接话筒。
选择外接话筒/线路输入。
在实际采访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电平表显示不大的声音,监听时声音失真很大,这是因为口电平太大造成的,将MIC档换成LINE档就可以解决问题。
2、话筒供电。
摄像机后部两个卡侬接口供电,有的型号是电容话筒接入时可以不用电池。
3、自动电平AUTO:设置好增益的放大电路。
当开启限幅器时,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开始操作,声音的录制质量由AGC电路保证,不需要人员额外操作。
此方式适合于连续声音的录制。
4、峰值电平表:数字摄录像机的音量表是峰值表,最大值是0ppm(单位显示是dB),原则上不能超过,录音的最佳范围应该在-8~-12dB 。
5、菜单选项:可以选择随机话筒的供电、话筒的前置增益大小、是否预加重、限幅器开关、高通滤波器开关和音频测试信号等。
其中打开高通滤波器时,可以去除低频噪声,在室外录制语言声特别有效,此时频响范围是200Hz~10kHz 。
6、摄像机录制声音好坏的判断标准是:音量表显示适中不超表,声音清晰明亮、失真小,环境声不干扰主声音。
7、使用强指向话筒在采访时,必须与被采访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比较适合于在嘈杂的环境中随机抓拍式的采访。
比如,在街头的随机采访,使用强指向性的话筒,可保证话筒正对的被采访人声音拾取的灵敏度,也有效地避开了周围的环境噪声。
8、无线话筒的使用方便了主持人以及采访活动,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和没有办法安排采访环境的情况下。
主持人和被采访人的自由度加大了。
手持无线话筒可以用于主持人录音,还可用于采访录音(主持录音是指单个人录音,采访是指两人或多人录音);领夹式无线话筒外形较小,灵敏度较低,适合于嘈杂环境中的主持人录音,如果是采访录音就需要两个或多个领夹式无线话筒,但在没有调音台的情况下摄像机只能用两个话筒。
领夹式无线话筒“解放”了主持人的双手,特别适合于现场商品、事物的介绍和动作丰富的主持人。
9、采访录音应该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1)根据环境情况确定用自动方式还是手动方式进行录音;(2)正式开录前先记者用正常语音说说话,调整录音电平或话筒的距离;(3)录完后马上回放听一听,发现问题及时补录或重录。
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可以保证声音的录制质量,避免发生问题。
10、同期录音的好坏取决于摄像机上声音键的正确使用和话筒的合理使用,更取决于人。
现阶段编辑记者要对摄像机的性能及多种型号的话筒熟悉和了解,对现场同期声音质量的高度重视,才可能拍摄观众满意的电视新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