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数学如何才能考到 130

高考数学如何才能考到 130

高考数学如何才能考到 130+?侦探学园听我的,把这篇文章看完,没有个130也有个124。

这篇回答都讲了什么?一、一笔粗略的分数账:124分的基础二、应对不同难度试题的策略三、选择题以及大题的捕鼠技巧四、一套还挺管用的日常学习体系五、在学习和考试中心态大崩该怎么办一、引言1.为什么是124?因为基础分就是124分。

先来粗略地算一笔分数账,选填压轴共十分、圆锥曲线和导数压轴共十六分,这二十六分是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去放弃的分数。

而接下来的124分,于任何人而言,在学习中没有任何一点懒可以偷,理论上在考试中没有任何一分值得丢。

要有余力地拿到124分,不仅得保证选填的高正确率,还得尽量避免在三角/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极坐标/不等式等题型上的过程性失分,并且写出圆锥曲线和导数第二问的基本步骤。

难吗?你思忖了一下,回想起某次考试选择题暴错、大题的基本思路都书写不出来的惨痛经历,124分太难了。

但如果你面前平摊着的是2018年的数学卷子,我想你的悲伤早已溢满了眼眶:「只有124分,根本不够用的。

」想必你已经了然,对目标分数的考量只有放在试题难度的背景下才能合理,否则目标分数一旦脱离了试卷难度的载体,分数的内涵只会愈加贫瘠,最终沦落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心理寄托。

而只有正视试题难度和自己能力的差距,正确选择能够让分数最大化的考试策略,才是拿到优分的关键。

二、由难度说开去1.主观难度•数学是一门哲学不好意思,在开始之前,我不得不把苏格拉底从遥远的古希腊请过来。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如果将难度分为主观难度和客观难度,那么在这里我们想强调,自知之明其实比认识零点几的难度系数更为重要。

或者拿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明学讲,「你觉得不管用,我觉得才管用。

」这意味着你才是学习的尺度,你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薄弱板块和做题习惯;你才是衡量试题难度的标准,你需要时刻在试题难度的变化上保持清醒。

在制定考试策略时,也请你记住,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挑战极限般考到130/140分,选择最适合的做题策略和备考方式,拿到能力范围内的最高分就是胜利。

•策略的选择:难度预估与心态调整根本原则是:由易到难,保持做题的顺滑感和健康平稳的做题心态。

朱昊鲲老师的「40分钟拿100分」不失为一个参考价值高的方案,但需要澄清的是,重要的不是40分钟能否答完,也不是拿了100分与否,而是不图蝇头小利的战略性眼光和部署全卷的冷静思考。

请问你在开考前五分钟一般会做什么呢?毫无目的地把卷子浏览一遍吗,抑或是直接拿下选择题的前三题了?你何不在这五分钟之内,挑选出全卷你能轻易拿下的分值在100分左右的分数(老师的方案大致为:除去选填压轴的十四道题目,两道大题加一道大题的小问),理清选择题的基本思路,选择普通解法或是特殊解法,省下日后看题初步思考的时间;比较各个大题的难度高低,比较选修的得分概率,确定答题顺序呢?而在此基础上,你也对试卷有了一个大体印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难度预估调整宏观的做题方略。

如果难度如18年国卷,「求稳不扣分」就是你的最佳方案。

除了遵循前面的根本原则,你更需要在「计算细节」与「答题步骤」上多费心思,预估踩分点,争取不遗漏。

如果难度如16年国卷与19年国1,请你不要再用逼近满分的标准去苛求自己,「尽量拿高分」才是最佳方案。

请你尽力把能做对的分都拿到手,在确保选择前十一道题正确率的基础上,你可以用选项分布规律「4332」的技巧去处理压轴(3333也可能),不会做的压轴填空就放手,稳住大题的思路分和基本步骤分,按步照班地推完中低档题。

当然在从分数占比上讲,大题没有选择题拉档,你自然也可以选择割舍一部分思考大题的时间去争取选择题的超高正确率。

要知道,面对一场考试,绝大部分人的基础和能力相差无几,但是考试策略的差异却可以十分直接地影响每个人的分数,所以再次希望诸位唤醒认识自我的意识,尽早熟悉不同的考试策略,加强灵活应变的能力,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答题方案。

2.客观难度除开主观的维度,我们也可以尝试从题目的逻辑构成与命题形式上去认识题目的难度高低。

•按构建逻辑分i.简单题一道题考察一个知识点。

譬如这道题(18年2卷文2题),对对直直一个问你一个交集,也就是考察交集的运算这个知识点。

但简单题有的时候并不简单,可能牵涉到复杂的逻辑、复杂的运算等等,譬如理科概率统计中的某些题目。

ii.复合题顾名思义,复合题就是把几个知识点串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复合函数来理解。

譬如这道题(18年2卷文10题),题目考察了三角函数、函数的增减性、最值问题(值域问题)。

而这些知识的考察又回到了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定义域、运算法则→(单调性上的)值域……这样看来,难度:简单的简单题<复杂的简单题<简单的复合题(简单的简单题构建)<复杂的复合题(复杂的简单题构建)•处理方式首先,简单题,避免失分的方法只有一个——细心。

简单的集合都能错的人,后面也一定有一大啪啦粗心的错。

其次,复杂的简单题,由于其只有一种知识逻辑的存在,所以不存在「做不出」的情况,只存在「做错了」的情况,而此种情况多是算错。

什么?做不出?那只有另外一种可能了,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搞定。

然后是简单的复合题(高考中的高频出现题型),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对各位进行知识性的考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高考拉分的地方不在此处,但若此处不慎丢失分数,拉分的地方就变成了低性价比的补锅之地,得不偿失。

所以,要想130往上,必须对此处极为重视。

既然是知识性的考察,那多半考察知识的基本性理解和基本做题方法。

而高考那么多知识点要考察,但只有24道题,简单复合题自然少不了。

复合题的解法很简单,只需用到简单的内外逻辑解构和条件拼凑(后话)。

复合题不丢分,就得做到基本知识牢靠,基本方法掌握完全,解题逻辑清晰、构建迅速。

最后是复杂的复合题,即压轴题。

复杂的复合题因为其逻辑、运算的复杂性,逻辑构建的多样性,难以被多数学生完美解答,失分是难免的。

甚至一部分学生面对压轴题根本没有思路,后话也会讲到如何应对压轴题。

•解题逻辑上的难度1、题目即条件→答案。

2、题目是部分条件→推出部分条件→答案(又分为题目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推导)3、题目即条件+题目问题的倒推逻辑诉求→答案4、题目即部分条件→新的条件+题目问题的倒推逻辑诉求→答案三、学好数学的平凡之路1.早已内化了的能力与习惯高考数学考的是这三年吗?知识是的,但高中数学靠的绝不是这三年的知识,而是自幼就培养的思考习惯、形成的思考方式,激发的对待知识的热情。

这些质素并不在表面,而在于长期以往深厚的积累,它们甚至定位了你能获取的分数区间。

当大家都遇见一样的难题时,有人选择了搁置,有人则选择了继续。

你也许觉得思考与不思考只在一念之间,但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数学的难,难在日常的学习备考生活,难在一次次对你信心的打击,难在考试时彻底击垮你本就脆弱的小心脏。

在学习的流程中,信息的提供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

选择继续思考难题的人在不断优化思考方式与实践中获得了新信息与正反馈,减少了应付难题的心力损耗,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而选择搁置的人总是大数,在这期间经历的大大小小挫折会磨损对待知识的热情,没有了支持思考的动力,又何来多一份思考的心力。

因此当你仍为从90+飞跃到130+的故事战栗不已时,我想来打消你功利的心,这世间没有逆天改命,所有的「逆袭」都是原始积累来的条件允许。

但鉴于我们的目的很简单——答好考卷。

在高考中,中低档难度的题目占了分数的大头,因而完全应付好「不怎么难」的题目,也足以拿到不错的分数。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踏实训练,仍大有可为。

2.日常学习见导图。

•夯实基础知识基础属于识记的范畴,这是课上课后必下的功夫,数学学好无他,唯有熟尔,因此在掌握题型套路后辅之以大量的练习尤为必要。

借用《洞穿高考·题型全归纳》、《基础2000题》进行夯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2000题的排版独具匠心,每一个小子目都代表不同题型,同时子目下的题目编排自成内在规律,20个题目中每3~5个题目就会结合成小题组,题组处理逻辑和方式高度相似,非常便于提取二级规律。

因而若是在做题时能培养根据设问「辨认题型」的意识,将设问与处理思路有效挂钩,形成一套处理模板,将会大大提高日后做题翻译条件的效率。

同时,如果数感足够强,你甚至也可以摸出命题人命制题目的几组高频数,直接秒选答案。

而上述这些内容,都要用平时考场之外一轮二轮复习的时间来进行总结,以代替考场上的思考,并不需要也不能用在考场上的时间来磨。

中低档题必须要找到快捷简便且高效的做法,才能为之后做压轴题留下时间,绝非什么只要是能做出来分数的时间都是值得的。

个人认为,高考数学场上,速度其实比正确率某种程度上还要重要。

•选择题应对选择题,不仅要备好常见的解题思路,还要熟悉特殊值、极限、数形结合等思想。

小题小做,这些最优解不是用来拓展,学不好就可以弃之不顾的,而是必须掌握,甚至关键时要替代常见思路的解法。

高考选择题的分值相当大,一不留心错了两个等同于直接掉一个档,从优势科目到泯然众人不过是一念之差。

除开高分值外,小题的特性还体现在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事实暴力上。

你又何管它是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紧接着对方向您演示了四种捕鼠技巧。

)第一只老鼠:第1道题是今年一卷一个利用二级结论可以快速解题的题目,需要强调的地方就是平时注重二级结论的积累,这个更多来自于老师的教学,自己平时总结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学校老师水平不够,更多建议需要听一下网课多加积累。

第二只老鼠:第2道题是非常经典的一个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其实看到15这一个数就应该直接想到,1248四项。

这在10年真题一反复出现过多次,这道题强调平时对真题的反复琢磨和数感积累。

第三只老鼠:第3道题,最简单的做法应该是特况坐标法,把它当作顶点为B,短边长为4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需要强调的是极限化思维和特殊化思考,在高考数学中也非常常用和必要;当然,这道题巧妙地用数形结合也可以画出来。

第四只老鼠:最后一道题是最经典的二级结论题之一,射影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虽然这道题容易推出并不难,但是能直接利用射影定理的话会更快一步,这道题想强调的还是二级结论要多加积累,以平时的努力代替考场上的思考。

•大题大题对题型的分类更加考究,也更看重条件的翻译能力。

这与前文提及的「辨别题型」的能力无差,都要求我们在前期投入大量精力去记忆、熟悉,将设问与做法相勾连,形成固定的模板。

因而在上述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尽管我们不一定真正会做题,我们也可以通过训练拿到过程的8分。

自然,数学同样存在历史进程的问题。

越早着手处理题型模板问题,越早尝试推进学习的进程,后程发力效果也会越好,留给后期突破压轴的余地就更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