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
主要处理技术: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 反褶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叠加:压制噪声以提高信噪比 偏移成像:界面空间归位,恢复波场特征,提高空间分辨率 和保真度。
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对地震数据的作用:
反褶积:沿时间坐标轴作 反褶积 用,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 高地震时间分辨率。 叠加:沿偏移距坐标轴 作用,把非零偏移距的数 据体压缩成一个零偏移距 的时间平面(对CMP道集 正常时差校正后叠加所 得),从而压制噪声以提 高信噪比。 偏移成像:空间反褶积 过程,能改善空间分辨率 和保真度。通过对叠后资 料沿中心点轴作偏移,使 倾斜同相轴归位置、绕射 波收敛,从而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波场特征和反射率 。
地震剖面的 “ 三高 ” :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 真度。
二十一世纪后,地震处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
§1.2 地震处理流程
地震处理三个基本阶段:
– 预处理:将野外采集数据转换成适合计算机
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作相应编辑和校 正。 ;
– 常规处理:对地震数据作基本处理运算,包
括反褶积、叠加和偏移三大技术 ;
§1.1 地震处理的重要性及其 发展趋势
.地震处理的重要性
– 野外地震资料必须经过处理才能用于解释。 – 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 高质量处理成果可直接用于油气储层预测和烃类
检测。 – 解释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处理知识。
§1.1 地震处理的重要性及其 发展趋势
二.地震处理的发展趋势
– 特殊处理(目标处理):针对不同目的采用
的特殊处理手段。
§1.2 地震处理流程
地震处理流程的设计:
– 针对处理的数据,选择一系列适当的处理步
骤; – 对每一步骤选择恰当的参数; – 评价每一处理步骤的输出结果、分析任何由 于不合适参数引起的问题。 目前另一发展趋势是处理解释一体化
§1.2 地震处理流程
解编后的炮集
直达波 直 射 波 反射波
直达波
反射波
编辑
噪 音
废道
反 极 性
图1-3a
图1-3b
图1-3c
几何扩散校正
反褶积
反褶积后的道均衡
道集选排-CMP道集
速度谱
注意速度函 数的一般趋 势及较晚时 间处速度分 辨率丧失
动校正 拉伸
动校正
畸变带切除
速度分析位置
叠加
静校正
静校对速度谱的影响
§1.2 地震处理流程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 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 :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 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 的正确叠加 。 野外静校正 :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 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 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
地层断开引起的原因:由于障碍物 的影响没有布校波器
叠后处理
绕射波,滤波后可 直接作解释
偏移处理
顶
前积反射 断点比较清楚
第二章 数字滤波
本章主要回顾和介绍数字滤波器的有关 知识,以及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频率、 传播方向、速度以及能量等方面的差异进 行干扰波压制或消除,从而突出有效波, 提高地震资料的质量和精度的方法原理。 §2.1 概述(4) §2.2 一维滤波 (6) §2.3 二维滤波 (4)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概述 数字滤波 反褶积 速度分析、动静校正和叠加
第一章 概述
§1.1 地震处理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1.2 地震处理流程
§1.1 地震处理的重要性及其 发展趋势
一.地震处理的重要性
地震 勘探 三步 采集:获取反射波数据 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 解释(构造和岩性解释):确定地质特征和意义。
地震处理流程介绍:
– 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
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外观测系统、和野外 静校正等 。
数据解编:把按时分道的数据记录方式变换成按 道分时的数据记录方式(共炮点记录)。在这一 阶段,数据要转换到通用格式(如SEG-Y格 式),全部处理过程都用这种格式。这个格式由 处理系统的类型和各个公司决定。 道编辑:删除噪音道、带有瞬变噪音的道、单频 信号道;改正极性反转的道。
§1.2 地震处理流程
属性分析:借助于希尔伯特 (Hilbert) 变换进行 复地震道分析获取 “ 三瞬 ” 剖面,即包络振幅 (反射强度)、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剖面。 反演:利用观测地震数据推测地球内部介质性质。 地震反演方法很多,声阻抗反演应用最广。另 外还有旅行时反演、速度反演等。
小结
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及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性。 地震处理流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1.2 地震处理流程
– 常规处理:主要包括反褶积、道均衡、共中
心点道集、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动校正、 切除、叠加和偏移等。
观测日志
§1.2 地震 处理 流程
§1.2 地震处理流程
– 特殊处理:主要包括tau-pi变换、小波变换、三维
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和反演等。
tau-pi变换:从偏移距—时间域变换到射线参数—截距 时间域,可用来压制面波和多次波。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与多尺度分析可用于去噪、数据 压缩、提高分辨率处理、信号增强和解波动方 程等。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实现复杂三维地质体的偏移成像。 主要用于叠后偏移和时间偏移不能正确成像的复杂地 区。 子波处理 :通过子波压缩、整形和其它处理可获取高 分辨率地震剖面、反射系数剖面和等效子波。
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光点记录和模拟记录,发展较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数字记录,数字时代,发展迅速。 波动方程偏移技术、“亮点”技术、声阻抗反演技术、tau-pi变换技术、 三维地震处理技术、垂直地震剖面处理技术、多波多分量处理技术、广义线 性反演和非线性反演技术、井间地震处理技术、分形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技 术、小波变换技术、和四维地震处理技术等。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共反射面和超级面元叠加等 技术仍在发展中。
一、数字滤波的概念 1. 滤波和滤波器:广义上任何一种对输 入信号的改造作用都可看成滤波,实现 这种滤波的系统称为滤波器。滤波器可 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 2.模拟滤波器:也叫电滤波器,它由电 阻、电感和电容等元器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