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介绍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介绍


三、静校正
2、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 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四、叠前噪音压制
叠前:叠加之前 1、噪音压制原因和目的
在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条件及施工因素和仪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ξ(t)
t
震源脉冲 反射界面 地震记录
六、叠前反褶积
1、为什么要进行反褶积 (2)但是由于震源爆炸时岩石破坏圈和岩石塑性圈的作用,使得震源发出的脉冲到 达弹性形变区时变成具有一个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稳定的波形 b(t),通常称 为地震子波。地层对地震脉冲的这种改造作用,就相当于一个滤波器,通常称为大地 滤波器。通过大地滤波器,子波的高频成分损失,脉冲的频谱变窄,从而使产生的尖
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
1、什么是地震资料处理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 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 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 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 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处理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 岩性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叠加在干扰背景 上且被一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 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因 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 理。
水平叠加的剖面的质量降低。
剩余静校正量同样会影响记录的对比解释、叠加质量及参数的提取,故也必须设 法把它从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中消除。
十、 (短波长)剩余静校正
2、工作方法
从剩余静校正的求取过程可以看到,求取 剩余静校正量首先用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但是, 由于剩余静校正的存在,速度分析的精度受到 影响,导致动校正精度降低,并且,模型道的 形成也受剩余静校正量的影响,因此,第一次 求取的剩余静校正量不一定十分准确。目前剩 余静校正常规做法是一个从速度分析到
去噪前 去噪后 噪 音
四、叠前噪音压制 6、相干干扰压制——二维滤波
F—K;F—X


噪音
四、叠前噪音压制
7、多次波压制——radon(τ -p)变换法
去多次波前后剖面
四、叠前噪音压制
8、其它噪音压制方法(信号加强) 相干加强 径向滤波 多项式拟合 随机噪声衰减
这些噪音压制方法,都是建立在资料相邻道有的效信号具有相干性和可预测的基础上, 对相干性好的信号进行加强,从而压制相干性不好的噪音。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信噪比较 低的资料,相邻道的有效信号相干性也可能不好,这时,可能无法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 另外,这些噪音压制方法的保真性相对较差,一般叠前较少使用。对于特低信噪比资 料,如果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构造解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叠前有针对性的选用。 9、压噪效果综合分析——通过剖面检查
动校正:由于每个接收点距激发点距离不同,导致地下同一反射点信息的传播路 径不同,每个接收点接收到该点反射信息的时间也不同,即产生与地下介质无关的时 差——正常时差。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正常时差的影响,使同一点反射信息的反射同 相轴拉平,为共中心点叠加提供基础数据。
动校正
动校正前
动校正后
九、动校正、切除与叠加

3、地震资料处理过程——常规处理流程

速度分析 数据输入 置道头 静校正

迭代
动校正、初叠加 剩余静校正
叠前噪音压制
剩余静校 正量小于 0.5ms 是
振幅补偿
DMO或叠前时间偏移
叠后反褶积
叠前反褶积 抽CMP道集
随机噪音衰减
偏移 时变滤波、增益
地震资料处理常规流程图
预处理:把野外采集的数据磁带转换成处理系统所能接受的共中心点(CMP)道集带 所涉及的全部处理过程。包括数据解编与重排,不正常道和炮的处理,可控震源记录 的信号相关,炮记录的分选和合并,垂直叠加,道几何位置的定义与标定,道头信息 的形成,以及道的分选等处理项目。 与处理模块分2类:一,描述野外观测系统、野外磁带记录格式,以及预处理输出带 格式等参数定义模块。二,执行某项处理的功能模块。 1、数据输入 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 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 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3、面波压制
原始
去噪
噪音
四、叠前噪音压制
4、50Hz工业电干扰压制 (3)50Hz工业电干扰压制 使用单频干扰压制模块: ①判断干扰是否为单频干扰, 并把含有单频干扰的地震记录挑 选出来; ②针对选出来的地震记录,进 行单频压制; ③数据体合并。
压制前
压制后
前 后
四、叠前噪音压制
5、高能随机干扰压制
地震记录 反射界面 子波组 地震记录
六、叠前反褶积
2、实际资料处理——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单道预测反褶积
原始
地表一致性
地表一致性+预测
七、CMP道集分选
将来自同一个反射点的地震 道排列到一起。 当地震数据置完道头以后, 每个地震道的CMP号、线号、炮检 距等各种信息就已经存在了,因 此,分选就是利用道头信息,按 要求将地震道排列到一起。 CMP分选一般按CMP号从小到 大,使用两级分选或三级分选: CMP、炮检距(站号) CMP、线号、炮检距(站号)
O2 O1
O0
D1
D2
地面
界面
共中心点道集(CMP)示意图(3次覆盖)
七、CMP道集分选
右图是一个30次覆盖的道集,按 CMP、炮检距分选。 CMP道集经过动校 正后,就可以将道集内各道求和,形成 叠加道。每个CMP都进行求和,就形成 了叠加剖面。
八、速度分析
速度谱 道集 叠加剖面段
九、动校正、切除与叠加
(2)各振幅因子保持地表一致性原则。即不管波的传播路径如何,同一道集内
所有道将具有同一补偿因子。如:同一炮的所有道将具有同一炮点的补偿因子,同一 检波点所有道将具有同一检波点的补偿因子。 (3)输入数据为经准确的静校正、球面扩散、地层衰减补偿后的记录。
——可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在处理的不同阶段多次使用。目前的流程大都使用一
提 纲
引言 一、数据加载 地震资料采集 二、置道头 三、静校正 四、叠前噪音压制 五、振幅补偿 六、叠前反褶积 七、CMP道集分选 八、速度分析 九、动校正、切除与叠加 十、剩余静校正 十一、倾角时差校正(DMO)与叠前时 间偏移 十二、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 十三、叠后噪音压制 十四、叠后时间偏移处理 结束语
静校正
三、静校正
1、静校正基本原理
Es
h Er
地表 E h0、t0
Er-h0-D Tr=-(Er-D)/v Tr=-[(Er-h0-D)/v + t0]
Er-D Es-h-D
V
基准面
D
Ts=-(Es-h-D)/v
地层
速度横向不均匀时,不同点要用不同的速度;纵向不均匀时,应该分层,不同层 的厚度和速度可以从小折射、微测井等资料的解释成果中获得。
次。
五、振幅补偿
2、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几何扩散和大地吸收补偿
地表一致性补偿
五、振幅补偿
2、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效果检查
D
C
B
TF能量 0.1~1.0
A
TF能量 0.3~0.7
六、叠前反褶积
受大地滤波作用的影响,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传播路程的增加, 分辨率逐渐下降。反褶积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大地滤波作用的影响,恢复反射系数, 提高地震记录对地下岩层的刻画能力。
脉冲经大地滤波器后延续时间加大。
震源脉冲
大地滤波
地震子波 b(t)
六、叠前反褶积
1、为什么要进行反褶积
这样一来,地震记录也就变成了若干子波叠加的结果,即地震记录是地震子波和 反射系数的褶积。
x (t ) b(t ) * (t ) ξ ( bτ

) (t ) ξ τ
τ 0
子波
反射界面
因而在地震记录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尤其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为了获 得高频信号,不得不采用小药量激发、小组合或无组合甚至是单个检波器接收,各类干
扰会更加严重。这些干扰,对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必须采用各种手
段,对其进行压制和衰减。
2、噪音识别
50 Hz置道头
道头: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一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 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如第8炮第2道,第126CMP等。 1、观测系统定义 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 对的坐标系中。 2、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 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 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检距是多少?炮 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 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 是错误的。
四、叠前噪音压制
9、压噪效果综合分析——通过剖面检查


五、振幅补偿
受几何扩散作用和大地吸收作用的影响,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 传播路程的增加,反射能量逐渐变弱;另外,受激发和接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原始 地震记录的能量在不同区域也存在一定差别。这些变化与地下地质信息无关,容易使 解释陷入误区,因此,处理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即振幅补偿),补偿地震记录能量 的损失,改善地震记录的横向一致性,进而使地震资料的能量变化,能够真实地反映 出地下储层的岩性变化。
动校正前
动校正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