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

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

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

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

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

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

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

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


且他自身的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也同时可以辅助教育信息的传递。

【2】客观事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均是教育信息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直接对这些食物的接触与感知,能获得真实的感知信息
【3】教学信息体:它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教育信息体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以文字符号和静止的图形、图像符号为主要记载方式;另一类主要以声音、静止与活动的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符号组合为主要的记载方式。

11.教室的环境布置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标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
12.教育传播系统有哪些要素构成
【1】教育者
这个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着,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
【2】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也包括控制传播过程的控制信息)
【3】教育媒体
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通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非电子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电子媒体)
【4】受教育者
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包括学生、其他学习人员。

受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接收、变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13.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传播行为有哪些
【1】教育信息的收集
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
选择信息源
考虑信息收集的方法
进行信息的收集
【2】教育信息的加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有用的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易传的
【3】教育信息的传递
14.教育传播环境有哪些主要功能
【1】过滤功能
良好的传播环境是信息传播顺畅的必要条件。

通过建设良好的硬环境,建立适宜的学习氛围,保证传播活动有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
【2】激励功能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陶冶功能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益智功能
环境因素与用脑效率有很大关系。

在用脑时,需要有适当的光线强度。

良好的教学环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5】增强功能
教育传播环境是桥梁,能增强师生、生生、师生社会之间的交往、接触、联系、合作与互相了解
15.教育传播媒体有哪些特性
呈现力: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
重现力:媒体的另一种重要特性是对信息的重现能力
传送能力: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收者的空间范围
可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参与性:是指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死,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
16.传播类型有哪些
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1】人对人的传播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教育传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的内在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的内在传播是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人的内部的心理调节。

人的内在传播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的过程。

17.传播的功能有哪些
【1】沟通
通过沟通,可以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建立关系,发展友谊。

【2】协调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3】教育
教育主要是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传播行为。

【4】娱乐传播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

娱乐和消遣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
18.请从教育传播演进的阶段分析不同传播阶段给教育带来哪些变化
a)口语传播阶段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
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方式。

有其局限性,容量和规模有限,纪录性差。


b)文字传播阶段
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岩洞象形文字、甲骨文字和钟鼎文字等的相继产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

c)电子传播阶段
该阶段以电影、电视出现为标志
电子传播方式具的特点,一是电影、电视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二是影视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三是与语言文字、印刷术的发明不同,电影、电视从它们诞生的那天起,就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d)网络传播阶段
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多元化、表现多样化、传播互动化、表达平民化、信息鸿沟
19.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作用
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验
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
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优化教学、教育过程
20.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中有哪些作用或意义举例说明
(一)传播态度和感情;
(二)补充与强化语词;
(三)代替语词
辅助性: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体现在与语言符号的配合上。

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运用体态语言或频繁地更换视听设备,学生必定会眼花缭乱,影响教学效果。

准确性:非语言符号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准确地表现出确定的意义。

动态或静态的图像应力求清晰、准确、恰当,以免给学生留下错误的记忆。

适宜性: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等选择不同的非语言符号。

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他的年龄来确定说话的口气和音调。

(一)动作性符号:包括姿态、手势、表情、眼神等。

(二)音响符号:包括自然界的声音、人工器具的声音、类似语言等
(三)图像符号:包括动态图像、图画等
21.根据教育传播中学生的心理的特点,在教育信息资源设计和教育传播的过程
中应注意哪些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顺序性
阶段性
个体差异性
不均衡性
22.未来教室那个视频
23.手机作为教育媒体在教育信息资源设计和教育传播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