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谈《易经》的泰卦和否卦

试谈《易经》的泰卦和否卦

说说“泰然”泰然,泰的样子。

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一言难尽。

不过一说到泰,我们都知道此中有好的意境,如:持盈保泰、国泰民安、泰然自若等。

几个月前电视旅游台开播《泰学》。

泰亦成学说,我收看了这节目。

原来是曾仕强教授以他的方式、借用生活事例解读《老子》和《易经》的一些卦。

《易经》中有“泰卦”,但《老子》与《泰学》有关系吗?虽曾教授对此未作细说,但我理解是有的。

老子的道,无为而治,治而安,安的环境是泰,安泰;另,不通不为道,道亦通泰。

“一阴一阳之谓道”。

泰在《易》为卦,上坤下乾。

坤为老阴,乾为老阳,阴阳重叠。

外表中虚而柔顺,内里刚正而有底气。

看其卦身,既有安的形,又有通的象,而这形象里更包含着道的理。

有一定《易经》常识的人都知其然,但明其所以,须放下现有的观念,回到朴素的自然思维。

昔圣人观天察地,类物比拟;通过象数的变化,发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并以简易的符号推演验算,总结出一套动态的预测方式,以利生产实践。

然而,术从于道,道在阴阳不测,不测之测——有本事的人在其或然性中窥视天机,顺势作事而为天下共主。

远古的伏羲、神农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经验哲学在用中不断完善,还薪火相传地留与后世。

我们今天学习《易经》也该从感性到理性,如果总以物理性的科学头脑来分析,恐怕会离经背道……道见于有,始于无。

在我国的民间相传中,宇宙源起混沌的状态。

有位叫盘古氏的神人在此应运而生,他觉得这样的环境难以生存,于是用自己与生俱来的玉斧,劈开这个处境。

一分为二,只见清气上升,浊气下坠,逐渐形成天地两端……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坠为地,天是阳,地属阴;不了解这些,是无法领略《易经》的智慧。

我们都是聪明人不必追究有没有盘古氏这个神人,大可将他理解为宇宙本然的力量。

朋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类比,而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逻辑。

为了解题,描述“泰”的状况,我设计了个横幅并请彭程万老先生用手书的金文展现出来。

泰——天地一体,阴阳合德;小往大来,厚积薄发。

有人问我“为什么天在地之下反而是泰,以常识来说、天是在地之上的哦?”我答“这正是《易》之奥妙!”朋友,读《易》要有广阔的襟怀,还须明白《易经》是一本活的书,学《易》用《易》亦当是活的,如跑马射箭,“中的”却是在运动中完成。

话又说回来,为何天会在地之下?此中有两重意义。

首先天与地并不存在什么对立统一关系,而是天包涵地,地只是天中的一分子。

二是以地观天,天动地亦动,日中而昃,日薄西山;天黑、最安静的时侯,地的另一头又已天亮。

天地的情势是会变的,否极泰来,泰尽亦会否至。

《易经》的泰卦,天在地之下,清气上升;地在天之上,浊气下坠。

两者感应交合,故曰天地一体。

阴阳合德:其德指“道”的作用显现,所谓“冲气以为和”。

小往大来:此话出自泰卦的卦辞,话中的含义——地对于天来讲是小,天对于地来讲是大。

天的清气上升是往,地的浊气下坠是来;天地一往一来,是阴阳的动变。

厚积薄发:地属阴,地在天面前是被动的,只能努力积存天的阳气,补充好自身的体能,然后慢慢的,轻微的散发。

以上说的只是对泰卦卦象的一些基本认识,但如果能透切了解其象中之数,数中之理,不但对养生有好处,而且让自己妥当地做人做事都会有帮助。

我们不妨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说“路通财通”,这并非平白无故的。

历史到了这关口,自然发展的需要,《易经》的泰卦就出现了。

泰,上坤下乾;坤的外形四通八达,但内里是乾,有无穷的能量支持。

势成这样,绝非人的意志!朋友,“泰”的样子见在适当的时机,这时机的来临不会是一下了的。

大地(坤)阴极而生变,阳气始聚,一阳生而为“复”;阳气渐升,二阳起而见“临”;继续向上,才是“三阳开泰”。

“泰”败的开始。

“壮”再上前便为“夬”,“夬”是缺,断裂的意思,朝着“否”的方向。

…………………泰卦的状况确是比较好,不但阴阳和合,相互感应,而且时间空间都恰到好处,阴爻阳爻不是得位就是得中。

因而我们向往“国泰民安”是正道,愿意“持盈保泰”也合理,能够“处之泰然”更没有问题。

但怎样向“泰”保“泰”处“泰”呢?这不妨参考古人总结的经验。

比如圣人管理国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不乱来,不乱说,顺自然之势。

泰卦的乾象亦君,坤象亦民;君之精气朝民,民心向君,是谓泰然。

《尚书》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身为国家领导人,放下自己,联系民众,不凌驾民众之上,才会国泰民安。

我们普通人又怎样才可以近泰得泰?接物之道,坤象小人,乾象君子。

所谓“外小人内君子”或“先小人后君子”。

小人计较利害得失,出来做事又怎能不计较利害得失呢?但内里、后着,应是君子、有股正气。

养生方面,强阳必先养阴。

要使白天龙精虎猛,晚上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

身体上凉下热,头脑冷静,脚板暖热亦在泰之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脚一动,气运全身。

我们中国人很多都晓得保养双脚,习惯睡前用热水泡脚,现在还有沐足的行业。

睡的方位也讲究,一般来说比较适宜头向北脚朝南。

因为南方主火,热;北方主水,凉。

这虽非绝对,却也不无道理。

健身方面,跑步无须展现竞技的状态……慢跑、脚根着地,扯动周身神经,热气上传,头脑不存意识,收住欲望,湿气自然被运化。

其它的运动也一样,外方内圆,切实做好该做的动作,不用想什么,自然上下交感,气息流通。

再深层次就是致虚守静的气功,这里不作细说。

泰的状况,都在安稳通畅的意义里;泰中的细节,有渐行渐进的过程。

泰的环境下,参照《周易·泰卦》的爻辞,看我们能领悟到些什么?“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到泰境,首爻阳居阳位又有外卦的六四呼应,故言“拔”(阳向上)。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拔茅草如果茎根连片起,此际进取会有好处。

这是比喻的说法,意指逢时而作,有利无害。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继续前行,但阳立阴位。

“包荒”:包,包容;荒,亦灾亦垢。

“用冯河”:徒步过河。

泰之前,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此刻正是百废俱兴,要有山藏海纳的情怀。

“不遐遗”,外不忘远方的亲友(六四);“朋亡”,内不结党营私;“得尚于中行”,以中正之道行事。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接连三阳,刚之又刚。

路不平,处处有起伏;在艰难的历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便没有危险。

无须疑虑,解决到食饭问题就自然有福报。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知足常乐。

这样,周围的人不但不提防你,还会信任你。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周易》的卦辞、爻辞俱周人笔记,这里“帝乙归妹”说到周朝祖先曾娶商王妹妹的故事。

从爻象看,阴居尊位向下,而得在臣位向上的九二的接应。

这种做法是福而且大吉大利!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原本是普通老百姓(小人),却幸运地到达了事业的顶点,应该回归淡静,向下寻求有力的支持。

惟其如此才事顺心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合。

贞吝。

”至阴而损,城墙倒塌在洼沟,不要张扬动用军队。

阴爻处阴位,又有下卦的九三配合,城邑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修好。

不过事至此,局面已不安稳。

朋友,还在泰卦,到了上六已有乱象,小心!不要以为泰是永远的。

《易经》的卦是动态的,我们人的命运也非固定,一念之差,不得了……居于泰,不能念念在泰;以为安安乐乐,可以大享其福,其实这已向着否的方向运行!从自身修养的角度说,老子早就提醒过我们“去甚、去奢、去泰”,极端、奢望、安逸的心态都要不得。

否极泰来上文探讨过“泰”,这里接着谈“否”。

人人都会说“否极泰来”,有谁知“泰”常在“否”之前?不少人的事业到了顶峰、光芒万丈时候却是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跌落深渊……乐极生悲啊,“极”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泰”是第十一卦,“否”是第十二卦。

可以说“泰”到“否”眨眼之间,“否”到“泰”有个漫长的过程。

因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

传统的家教训有云:“学坏一朝易,学好半生难!”我们的文化惯将“泰”喻作好的情景,“否”喻作坏的状况。

“否”,怎样的坏?此中有诸多形容词,如:糟糕,郁闷、晦气,湿滞,文塞,行不通等等。

要了解“否”,还是先察看《易》里否卦的象为妥。

天地否否卦上乾下坤,刚好与泰卦反过来。

若以固定的眼光看现象,天在地之上、地在天之下再也合理不过。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宇宙万物的动变消长又怎会局限在人的一定视线呢?白天会转向黑夜,少为人子,及壮亦为人父。

不识动变之理,只相信眼见为实,喜欢以主观心意判定事物;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

如此姿态,是谓文塞,文塞亦为“否”之态势!否卦的象,老阳盖着老阴。

看卦由下而上,下卦“坤”中虚内直,却被上卦“乾”的三个阳爻挡塞住出路。

行不通,人情绪化的东西便被牵引,于是有郁闷,晦气,湿滞,糟糕,没有一口好吃等等反应。

《周易》否卦的卦辞说:“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违背实际需要的象;“否之匪人”,违背人性的意思(匪=非)。

君子的原意指管理国家或协助管理国家的人;当时的君子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低层的民众。

“不利君子贞”:“否”的环境下,君子按原先的那一套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因为“否”的特点是“大往小来”。

否卦天在上还向上升是谓“大往”,地在下仍然下坠阴湿之气是谓“小来”。

两者背道而驰,没有交感,人不通情,物不通气。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恶劣的环境,君子要识得收心养性,不贪求利禄功名才避开灾祸。

《易》讲意象,取象在预测的应用中很有弹性。

《周易》是周朝用的《易》,我们参照《周易》来学《易》,应该明白卦辞、爻辞所说的君子小人只是代表两种倾向。

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识字有文化、有话语权、而且可以讨论问题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因此我们现代人解读《易经》不要钻牛角尖,也无须情感用事。

卦是物形势成的符号,要察看卦中的变数,当以平静的心态并联系实际来推演……否卦的形势阳散阴聚,是乱的象。

从社会角度而言,乱世之对此,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下级批斗上级,儿子检举老子,为了路线问题、夫妻反目……粗通文字的到大学当校长,有领导才能或专业知识的被下放劳动。

这种时候,就算你是君子又能怎样?形势比人强呀!一意图强、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的,最后也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相反,不跟着闹事,被骂作落后份子的,在沉静中休养生息。

机会一来,就从容地展现出他们的精气神。

否卦给我们的启示,天下乱,自己不可跟着乱;火热的环境、火热的气候,自己更要收敛积德做好手上的事。

处世:外刚内柔,会伤人而自身又没有做人的宗旨;外君子内小人,表面正派而内里算计别人。

这些作为都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就是“否”。

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时我们的运情也会遇到阻滞,进又不能、退又不是,就是圣人孔子也有过“君子固穷”之说。

在困境、在穷途,有人变本加厉地与自然抗争,有人因绝望而放弃,也有沉沦颓废自怨自艾。

如孔子说的“小人斯滥矣”,这些人已在乱境还以意气来用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