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部分:1、掌握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1.1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就是鉴定和研究重要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1.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发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的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3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即:两级药品标准)。
其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1.4常用的中药鉴定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等方法。
1.5中药鉴定的取样要求: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
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
②粉末状药材25g。
③贵重药材5~10g。
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代表性的样品。
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将所取样品混合拌匀,即为总样品。
对个体较小的药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分;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
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2、掌握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草本著作:中药鉴定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用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物等,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
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
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
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主要的本草著作有:《神农本草经》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
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
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
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50 种。
学术价值: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同时代的还有孟诜(shen)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珣的《海药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
简称《证类本草》。
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同一时代的还有刘翰、马志等的《开宝新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苏颂等的《图经本草》、寇宗奭(shi)的《本草衍义》等;《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
明代本草学代表作。
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绘药图1100余幅。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
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学术价值: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
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
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 种,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收到了阻碍,这期间著名著作和成绩甚少,主要的有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辨》(1927年);丁福保的《中药浅说》;赵燏(yu)黄和徐伯鋆(yun)的《生药学》(我国第一本生药学)。
解放以后,中药鉴定学的产生是在全国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后,1964年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
3、掌握道地药材和重要资源分布:3.1著名道地药材: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浙八味(玄参、浙贝母、菊花、白芍、麦冬、延胡索、白术、郁金)、川药(黄连、附子、川芎、白芷、川贝母、黄柏、金钱草等)、云贵药(三七等)、广药(广藿香、广陈皮、广佛手、广地龙、阳春砂、化橘红、沉香、益智仁、金钱白花蛇、高良姜等)、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金银花)3.2中药资源和区划:中药资源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生长繁衍受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
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内在质量也在发生变化。
所谓“地道药材”就是由此形成的。
中国中药资源蕴藏丰富,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也必然受到影响。
许多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的可能,过度地利用甚至滥采乱挖,乱砍滥伐,导致资源减少,药用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要保护中药资源,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加强宏观控制,就需要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区划,以合理开发中药资源。
中药区划是在查明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条件基础上,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地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各地中药生产条件和特点的相对一致性,药材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并阐明各区的现状、特点以及开发潜力,确定今后的开发方向和建设途径。
中药区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经济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制定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掌握中药材的采收、加工与贮藏4.1中药的一般采收规律:科学的采收应包括: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
4.1.1植物药(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但桑叶需初霜后采收。
(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
种子类药材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
茵陈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习称"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同。
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4.1.2动物药因动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也不相同。
(1)昆虫类:入药部分含虫卵的,应在虫卵孵化前采收,如桑螵蛸需在深秋至三月中旬前虫卵未孵化时采收。
以成虫入药的,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
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斑蝥。
(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在夏秋两季捕捉,如蟾蜍,各类蛇类;中国林蛙宜在白露前后捕捉。
(3)脊椎动物大多数可全年采收。
(4)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类中药材,: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厂采收,如麝香、熊胆、牛黄、马宝等。
有的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如虫白蜡、蜂蜜等。
4.1.3矿物药一般全年均可采收,大多数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有些矿物药系采用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
4.2常见中药产地加工方法:就药材产地加工过程而言,可将其加工方法分为药材干燥前的处理,如洗涤、清选、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及发汗等;药材干燥后的处理,如修制、分级、捆扎、包装等。
4.2.1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要用部位。
如牛膝去芦头、须根;牡丹皮去木心;白芍、山药刮去外皮;香附、金樱子去毛刺等。
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如薄荷、细辛。
4.2.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如大黄、土茯苓、乌药、鸡血藤、木瓜、山楂等。
但是对于某些具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容易氧化的药材,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或长期贮存。
如当归、川芎、常山、槟榔等。
4.2.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先经蒸煮烫的处理,则易于干燥。
中药经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有的可使一些酶类失去活力而不致分解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有的能杀死虫卵,有的易于剥皮抽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