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电影历史的写作: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2、电影历史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历史学中的电影部分,也是电影学中的历史部分。
3、综合各种因素和矛盾关系来看,电影的一个基本着落点就是它的以艺术为特质的大众娱乐本性。
4、对人物的研究:首先,要把对人物的研究放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不能以当代人的条件要求前人。
其次,对人物的研究一定要全面,也就是说,不能只看人物的一时一事,而要看其全部实力。
再次,人物研究必然要涉及人物的思想,涉及人物的作品及作品的倾向。
5、我们不能用世界上以经济运行为中心的常态社会条件来看待中国电影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而必须把它和中国这一百年的特殊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对它作出比较接近事实的描述。
6、中国电影史划分时期:10时期A、尝试时期:(1905-1923)《定军山》—《孤儿救祖记》。
特点:先驱者们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有清晰的经营方针。
B、探索时期:(1924—1927)《孤儿救祖记》——。
特点: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C、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D、变革时期:(1932—1937)E、非常时期:(1937—1945)F、丰收时期:(1945—1949)G、新中国电影创造时期:(1949—1966)H、禁锢时期:(1966—1976)I、再探索时期:(1977—1992)J、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7、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
8、“西洋影戏”在中国的首次放映是在1896年8月,地点是上海徐园里的“又一村”。
放映的影片多为法国片。
9、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和雷玛斯在上海经营放映,后者更为成功。
1908年,雷玛斯已有足够资本,并搭建了上海第一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又修建维多利亚影戏院、夏令配克影戏院葡萄牙人郝思培修建爱普庐影戏园;东京活动影戏院和东京活动影戏园则为日本人投资。
10、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了《定军山》,由此揭开中国电影制片的第一幕。
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和香港华美影片公司的拍摄活动以及1916年商务印书馆的坚硬电影业务。
11、张石川、郑正秋191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民公司和黎民伟等人在香港创办的人我镜剧社。
前者承包美国商人依什尔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的拍片业务而立的这两家机构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两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
中国电影制片业和放映业在起步初段,总少不了外国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介入。
12、《黑籍冤魂》情节内容的把握上超越了以往的故事短片,较为成熟的短故事片。
13、1914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电影,并在1918年正式成立影戏部。
意义:首先:“商务”影戏部室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其次,它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开创了规模性经营。
再次,它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位和爱国内容。
14、张季直等人创建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1919),陈寿之等人为拍《阎瑞生》而设立的中国影戏研究社(1920),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1920),殷宪辅、管海峰等人为拍《红粉骷髅》而设立的新亚影片公司(1921),旅美爱国华侨梅雪(单人旁+寿)、刘兆明、李泽源等人创办于美国后迁国内上海的长城画片公司(1921),黎民伟兄弟等人创办于香港后迁上海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15、1921—1923年,先后出品了《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张欣生》、《孝妇羹》、《孤儿救祖记》等九部长故事片。
可分三类,一类是以《阎瑞生》、《张欣生》为代表的所谓“实事影片”,它们的拍摄意味着中国电影人对电影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业特征的敏锐认识。
P10最后一段。
16、1905年,北京琉璃厂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迈出了中国电影制片业的第一步。
17、1920年“商务”影戏部拍摄了两部“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由梅兰芳主演。
(最早两部戏曲片)18、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京剧第一次穿插在影片:京剧《穆柯寨》。
19、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意义:这两部影片虽显粗糙稚嫩,但与任庆泰《定军山》相比还是进步了许多。
首先,它包含了基本的电影导演活动,即指挥演员表演和调动摄影机;其次,已经有了比较简略的“幕表”式的剧本;再次,出现了初步的摄影、美工构思,还使用了特技。
20、张石川的滑稽短片制作:《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之爱情》。
后者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保留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和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等方面,这部影片都作了很好的尝试。
在拍摄前、它还有了初具规模额工作台本,包括镜头、场景、情节、对话等内容字幕则是在后期制作中根据影片镜头及编排需要撰写的。
《劳工之爱情》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趋于成熟。
21、中国长故事片开山之作: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阎瑞生》“明星”公司将1921年发生在上海的另一桩命案搬上银幕,《张欣生》这两部影片都被称为“实事影片”。
1923年,《阎瑞生》、《张欣生》被江苏省当局已有害社会人心为由,明令禁映。
22、杜宇拍摄的《海誓》、《古井重波记》代表着尝试时期故事影片中的艺术化倾向。
23、杜宇的电影理念:A、电影就是动的美术。
因此他所编、导的影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B、接近4比1的耗片比例。
C、《海誓》专门为影片拍摄创作了剧作——“本事”。
D、杜宇善于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出人物的关系、心态及影片的情感基调。
E、以其清新的艺术表现力而别具一格。
24、“商务”拍摄了《孝妇羹》、《荒山得金》、《莲花落》。
均由传统小说或戏曲改编而成。
25、《孤儿救祖记》的意义:从《阎瑞生》到《莲花落》,这批影片或走商业路线,或追求艺术表达,或注重伦理教化在叙事、镜头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在中西文化取向、传统与现代转型、商议定位与艺术追求等方面远未达到成熟的融合。
但《孤儿救祖记》却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矛盾,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
26、《孤儿救祖记》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主要演员有王汉伦。
在《明星特刊》上,“本事”与说明字幕同时刊出。
27、《孤儿救祖记》简介:从主题上看,郑正秋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融入影片当中。
取缔封建遗产制度和倡导贫民义务教育,是颇为时尚的思想。
/另一方面,郑正秋抓住了家庭伦理剧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了善良的女性形象和年少有为的儿童形象,穿插其中的误会更使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
/张石川在导演时多用全景、中景、和镜头段落,使画面充实,有效地体现出人物关系和表情动作;另外他还运用交叉镜头,增强情节的紧迫气氛,影片的美工、布景、服装、道具、化妆都更为生活化,同时又符合民族特点。
/这部影片以其思想性、艺术性、民族特色、商业效益等方面获得的成功,使其成为中国电影从尝试时期走向自觉的艺术探索发展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28、探索时期:比较著名的公司: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还有大中华百合公司、天一公司以及迁至香港的民新影片公司等。
29、电影公司的不同面貌:“明星”公司:原以张石川“处处唯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趣味”为主,改以郑正秋“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的“正剧”。
“长城”、“神州”与“民新”:“神州”公司认为,电影“为宣传文化之利器,阐启民智之良剂……能于陶冶性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民新”公司的宗旨是“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
“大中华百合”公司和“天一”公司:分别代表着“欧化”和“尚古”的迥然不同的风格。
上海影戏公司:继续其艺术化的追求。
南国电影剧社:更具现代性,并且带有强烈知识分子电影的特点,但不适合中国国情。
因此,由田汉编剧并筹划拍摄的《到民间去》最终失败。
30、郑正秋、张石川继《孤儿救祖记》后合作的作品有《玉梨魂》、《苦儿弱女》31、洪深创作: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
32、“长城”公司的创办人认为“中国有无数大问题是待解决的,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民易俗,针砭社会。
”侯曜:《弃妇》、《摘星之女》、《串珍珠》、《春闺梦里人》濮舜卿是侯曜的妻子,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剧作者。
33、“神州“派:以追求“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强调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影片风格。
神州影片公司的创办人汪煦昌,是专门学习摄影的留法学生。
作品《不堪回首》。
《难为了妹妹》。
:以情感见长。
李萍倩34、上海民心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黎民伟、关文清、梁少坡欧阳予倩:创作了《玉洁冰清》侯曜也加入。
35、田汉: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
36、欧化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主创人员:顾洁、顾肯夫尚古的“天一”公司:以“力避欧化”为旗,在思想主题上尊奉传统道德,在表现上重视娱乐化。
“天一”公司这时拍摄的《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和《忠孝节义》三部影片均由邵醉翁导演。
唯美的上海影戏公司,继续其上一时期的艺术花追求。
还包括史东山处女作《杨华恨》。
37、商业竞争时期:促使这一时期的电影业陷入剧烈的商业竞争,首先,各制片公司受利益驱使,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其次,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特别是南洋观众的爱好,争抢热门器材,导致雷同化。
再次,为了抢占市场档期,加快出片速度,电影的艺术性被大大降低,甚至粗制滥造。
38、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天一公司:《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神怪武侠片则是由“明星”公司肇始的。
:张石川《火烧红莲寺》。
39、古装片、武侠片的拍摄浪潮源自商业竞争并始终在商业竞争中发展。
各影片公司都依靠自己的优势生产影片。
“大中华百合”公司的《美人计》。
“开心”公司的《凌波仙子》则利用当时上海新舞台的京剧演出。
“天一”公司与“民新”公司竞拍花木兰,《花木兰从军》。
40、有一些影片公司通过重组增强竞争实力,如上海影戏公司,民新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于1931年秋与罗明佑的以经营影院业为主的华北电影公司合并,组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由此形成这一时期后段很有特点的“明星”、“联华”、“天一”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联华”公司成立后,在制片方针上,提出“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并以“复兴国片,改造国片”为口号推动国片复兴运动。
在经营策略上,“联华”公司采用了垄断独占的经营方式41、侯曜为“民新”公司编导的另一部古装片《西厢记》则在导演的电影语言的把握上比较丰富和熟练。
首先,导演侯曜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
其次,在表现一个场景时,注意到了视点的变化,画面比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