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雨果《巴黎圣母院》
法国文学无疑是世界文学史殿堂中一顶耀眼的皇冠,而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巴黎圣母院》则更是这顶皇冠中无法忽视的一颗耀
眼的宝石。
书中淋漓尽致的描写了在路易十一统治下十五世纪的法国。
教会人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和王权的专横暴虐。
这一部史诗一样的伟大作品不仅仅只是带给当时社会以巨大轰动,更重要的是它长久的教育鞭策着厚实的芸芸众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传世巨作,一起聆听横跨700年遥远的共鸣。
那是一个锋利的时代,欲望催生出庞大的武器,物质把一切压垮,虚荣把一切卷向天空。
钻石的光芒切割着瞳孔。
狭隘的空间中暗流涌动。
吞噬着人性,人心和灵魂。
而我们的男主角拉西莫多,他的相貌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时代的化身:他天生一副怪相,大脑袋上栽着棕红色的头发,两肩之间拱起一个硕大的驼背,全靠前面的鸡胸才维持平衡;大小腿扭曲异常,只有在膝盖处能合拢,以至从正面看来像两柄以刀把相接的镰刀,宽脚板,一双巨掌。
是的,他是这样的丑陋,以至于人们把他当作魔鬼,孩子们把他当作怪兽。
的确,在外表上他没有让人值得称赞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所有人嫌弃,鄙夷,厌恶的人,却在这部作品中大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良知,什么是真情,给后世无数人以启迪,以教诲。
首先打动人的是卡西莫多的感恩。
因为丑陋不堪的长相,从来没有人关心他,同情他,有的只是无尽的嘲讽,捉弄和咒骂,所以他对所有人都怀着恶意和仇恨。
只是在对所有人的怨恨中除一人例外,他
爱这个人的程度与他爱圣母院相等,可能还超过;此人就是克洛德·弗洛罗。
事情很简单,克洛德收留,收养了他,给他衣食,养他成人。
他小时候,每当狗和孩子在后面追赶起哄,他总是到克洛德膝下寻求庇护。
克洛德教他说话、读书、写字。
后来是克洛德让他当上了敲钟人,把大钟嫁给他,这等于把朱丽叶交给罗密欧。
所以,他的感激之情深厚、热烈、无边无际。
当卡西莫多意识到克洛德·弗洛罗对爱斯梅达拉深切的爱情后,这个可怜的人儿不惜一切代价去帮助这位“恩人”,甚至不惜绑架爱斯梅达拉。
为了他,他陷入被刑法严惩的困境,耻辱柱上的他像孩子一样孤苦、无助。
而后克洛德·弗洛罗不断利用着卡西莫多这份感激借他之手做那些让人唾弃丧尽天良的事,卡西莫多依旧选择了接受。
卡西莫多的这份感恩之情,虽然被克洛德·弗洛罗无情的利用,可这不正好证明了卡西莫多的善良与单纯吗?谁对他一分的好,他必会回报给对方十分。
这也正是他命运的悲剧性所在,太过善良的人在乱世里是无法安稳的活下去的,恰恰是这份感恩,将卡西莫多推向了死亡。
其次是他真挚的爱情。
当卡西莫多被束缚在耻辱柱上,头顶骄阳烈日,四周充斥了路人无情的责骂与嘲笑时,爱斯梅达拉出现了。
她在卡西莫多心理生理到达极限即将崩溃之时,给了他一个微笑和一壶救命的水。
一滴眼泪回报一滴水,卡西莫多哭了,泪水是那样的透明,像水钻一样的纯净,原来历经磨难坚强如他也有脆弱的一面。
只是在这泪水中包含的不知是委屈、痛苦还是羞愧。
从此之后,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波西米亚姑娘。
她美丽、善良;但是他却是自卑的,甚至于
没有接近她的勇气,只能远远的欣赏这高贵的美丽。
他没有爱她的资本,却依旧在狂热的表达他的爱,当可怜的姑娘被爱人抛弃,被吊在绞刑架上时,他不顾危险去救她,却不求任何回报,甚至将养育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养父送到了地狱。
故事的最后,他跌跌撞撞的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进入了墓园,双手紧紧拥抱着心爱的姑娘一起死去。
文章的最末写到,后来当人们发现这两具紧紧相拥的骨骸时,想要将他们分开,可刚一触碰到,那具男性骨骸变化为了尘埃。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多么热烈的感情啊,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恰好可以形容吧:我爱你安安静静无人知,我爱你轰轰烈烈在我心。
他爱的狂热,爱的深沉,
爱的失去了理智,却也爱的卑微。
人们嘲笑他对爱丝美拉达的爱,可是他不在乎,当他拥抱心爱的人儿那已冰冷的躯体时,他已决定将这份爱进行下去,生死亦做有情郎。
他猥琐的面庞下,暗藏着一颗怎样的心灵哪,纵使他的外表是魔鬼的化身,可他的心灵却是比天使更加干净纯洁。
这个孤独的敲钟人、善良的聋子,正是他向我们诠释了黑暗世界逼迫下的人性和真爱。
小说中还有两个感人至深的场景,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而攻打圣母院以及埃斯梅拉达和她的母亲修女相认。
毫无疑问,流浪人的救赎注定是一场失败,他们无法战胜代表了宗教的主教克洛德,纵使他们全都满怀勇气与激情,依然无法战胜那个丑恶的病态的时代,而这两者的对比,让人更对路易十一统治下的“上流社会”,那个所谓的有“教养”的“文明社会咬牙切齿。
而母女相认一段,从小未曾谋面的母女,再次相见时竟然又是一次生离死别。
可以想象母女两人内心的
煎熬,痛苦,以至于修女明知道无法挽回却还是用自己单薄的身躯奋力一搏想要偷偷藏匿自己的女儿。
当爱斯梅拉达不可避免的被卫兵拉走,这位母亲内心该是怎样的绝望啊。
最后国王下令处死“巫女”,身穿白裙的爱斯梅拉达恰似风中一朵哀婉的霜花,她的死亡不仅仅是自己的哀歌,卡西莫多的哀歌,更是整个十五世纪法国社会的哀歌。
在那个不见天日的残酷世界里,死对这些小人物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我相信,在天堂的他们会很快乐很幸福。
美丽与丑陋只不过是瞬间的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表现了这一主题。
空有华丽的外表却依旧隐藏不住内心腐朽的气味,相貌不堪入目心灵却仍旧熠熠生辉。
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淋漓极致。
《巴黎圣母院》不愧是文学长河中不朽的杰作,七百年后的今天,每每翻开书页,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那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