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七里海湿地调研 (11.1 绪论 (11.2 七里海湿地国家级保护区概况 (3 1.3 七里海湿地面临的问题 (71.4 七里海湿地环境整治 (9第二章诺维信公司环境管理措施 (12 2.1 公司业务概况 (122.2 诺维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2.3 具体环境保护措施及工艺 (13 2.4 环境管理制度及体系 (14第三章几点体会 (163.1 关于七里海 (163.2 关于诺维信 (163.3 关于环境科学 (17参考文献 (18致谢第一章七里海湿地调研1.1 绪论1.1.1 湿地的概念1956 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表的报告集《美国的湿地》中提出:湿地是指被浅水和有时为暂时性或间歇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1979 年美国鱼类和水禽动物保护协会在《美国的湿地和深水生境分类》中给出湿地的定义:“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过渡区,通常其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处于被浅水淹覆状态。
”1979 年加拿大湿地保护机构把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水淹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浸润时间长,从而促进湿成和水成过程,并以水成土壤、水生植物和适应潮湿环境的生物活动为标志的土地。
”1971 年由(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36 国在伊朗签署的拉姆尔条约及《湿地公约》中定义湿地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的水域。
”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湿地定义[1]1987 年,《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把湿地定义为:“沼泽和滩涂合称为湿地。
”王宪礼等提出构成湿地的三个基本要素:湿地以水的出现为标准;湿地通常具有独特的土壤而与高地相区别;湿地提供适应于潮湿环境中的水生植物。
陆建建根据国际上的相关定义,认为湿地是陆缘且含60%以上湿生植物的植被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m 的水陆缓冲区,包括内陆与外流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m 以上的区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因此,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湿地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当前湿地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
欧洲国家对泥炭的研究和利用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对湿地的研究,如北欧四国、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对湿地的研究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对泥炭和沼泽研究具有较高水平。
前苏联是沼泽湿地研究起步最早的国家,在二十世纪中叶,前苏联在湖泊、沼泽资源考察、湖沼学理论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欧洲湿地研究己经涉及到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的微量元素迁移,湿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湿地的环境净化功能等方面。
美国是当今世界湿地研究较先进的国家,但美国湿地的研究起步并不早。
19世纪末叶,Cowles(1899、Transeau(1903等人研究了美国北部的淡水湿地和泥炭地。
20世纪50-70 年代,美国开展对海岸带的研究,重点是海滨盐化湿地和红树林沼泽,同时泥炭地结构也受到重视。
当前美国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备受重视,湿地保护研究尤为突出并促进了湿地政策与立法的研究。
美国和加拿大联合推行“北美湿地管理计划”,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内湿地管理学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湿地的国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对湿地的记载,在《礼记·王制篇》、《禹贡》、《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书籍中都有对湿地的记载。
但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我国地学丛书中才出现沼泽一词。
对湿地的系统研究始于20 世纪50年代对泥炭和沼泽地的研究。
1990 年陆建建的《中国湿地》首次较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的大部分湿地类型和基本状况。
1992 年中国加入了《湿地公约》,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从此,中国对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研究进入高潮。
我国滨海湿地丰富,类型多样,但对滨海湿地的研究起步较晚。
最早有关滨海湿地的论述见于20 世纪80 年代后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中国海湾志》。
1989 年陆健健编写的《中国湿地》、1999 年由赵魁义主编的《中国沼泽志》和郎惠卿主编的《中国湿地植被》、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中国林业部出版社出版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国湿地保护研讨会文集》等对我国主要海岸湿地的土壤、植被、生物和开发利用现状等作了论述。
近几年,黄河及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以及南方红树林成为研究重点。
长春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编著的《辽河三角洲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7和《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2001等专著,对环渤海河口三角洲湿地从生态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为海岸湿地系统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伴随着“3S”等现代地学手段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的湿地研究水平大幅提高,不断缩小于发达国家的差距[2]。
1.1.3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七里海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概况。
概述七里海湿地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
(2 湿地演变的环境效应分析。
对七里海湿地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3七里海湿地环境整治。
本文以可行性原则、稀缺性和优先性原则、美学原则作为整治原则,提出对七里海湿地的环境整治措施。
研究方法:在对七里海湿地自然资源、环境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进行概述;收集历史资料,分析历史形成过程及百年来的演化过程;依据历史统计资料和实地观测数据,研判影响七里海湿地演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各时段湿地退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基于评价结果,遵从可行性原则、稀缺性和优先性原则、美学原则,运用生态学、水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七里海湿地的环境整治措施。
1.2 七里海湿地国家级保护区概况七里海湿地位于天津东北宁河县境内的西南部, 由5000 年前渤海退水而成,距北京130 km , 距天津40 km ,距渤海15 km。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 117°38′,北纬39°16′~39°19′,分布在口、七里海、淮淀、潘庄和造甲城共5 个乡镇, 总面积9 500 hm2 ,平均海拔高度2 m 。
其中核心区面积4 800 hm2 ,缓冲区面积4 700 hm2 。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海盐资源、地下卤水资源及石油、天然气、地热资源及牡蛎滩和贝壳堤。
牡蛎滩和贝壳堤是海陆变迁、地质变化的自然遗迹,对研究古海洋、古生物、古海岸及古黄河、派河的三角洲阶段性向海滩推进造陆的过程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2 年,七里海湿地经国务院批准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之一。
目前七里海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共95km2 ,经历缺水、干库,最大蓄水量由建国初期3 亿多m3降至018~1 亿m3 。
与津唐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曾口河等河相连,潮白新河从北至南穿流而过,将七里海分为东海和西海[3](见图1-1。
图1-1 七里海全貌1.2.1 地质地貌大地构造属于燕山褶皱带,次一级构造单元为昌黎凸起和姜各庄凸起,第四纪松散沉积的最大厚度为400m 左右,全新世地层厚度一般为10m~20m。
靠近滦河附近有一条向北弯曲的弧形断裂七里海地层主要为中、细砂层与亚粘土、轻亚粘土互层。
中、细砂层饱水,亚粘土和轻亚粘土多呈可塑状态。
重矿物成分多为角闪石、绿帘石以及褐铁、磁铁、云母、锆石地貌。
图1-2 七里海地区地貌剖面1.2.2 气候七里海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干湿相宜、降水丰沛、雨热同季。
太阳年总辐射量5253×106 焦耳/平方米,光能较丰富,多集中在3 月~9 月份;年平均气温10.1℃~11.0℃,7 月平均气温24.2℃~25.3℃,平均最高气温为27℃~29℃,平均最低气温为-8.5℃~-12.6℃。
年降水量632.5 mm,降雨多集中在6 月~8 月。
年降水日数60 天~75 天,暴雨日数少、但雨量大。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左右,冬、春季约为50%左右, 7、8 月平均80%。
干燥度1.0 左右,较为湿润,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580mm。
常风向为WSW,风力一般较小,平均风速2.9m/s;强风向为WNW、NW、NNW,但强风频率较低,年大风平均风速≥12m/s,瞬时风速≥17m/s。
1.2.3 七里海湿地动物多样性特征一、动物多样性特征七里海湿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又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西亚候鸟迁徙的路线上,因此湿地鸟类种类丰富,共有鸟类184 种,隶属于16 目39 科88 属,其中非雀形目16 科59 属125 种,占总数67. 20 %。
根据停留时间及居留状况来划分季节型:其中留鸟21 种,占总数的11. 6 %;旅鸟100 种,占总数的55. 3 %;夏候鸟33 种,占总数的18. 2 %;冬候鸟27 种,占总数的14. 9 %。
从区系组成上看,古北界种138 种,占76. 2 %;广布种38 种,占21 %;东洋界5 种,仅占2. 8 %。
其中国家I 级重点保护鸟类3 种,分别是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 , 遗鸥Larus relictus 。
有角Podiceps auritus , 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 ,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等国家II 级重点保护鸟类25 种,另外,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遗鸥、鸿雁、花脸鸭、青头潜鸭更是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的濒危或易危种。
七里海湿地兽类共有5 目9 科16 属19 种,种类数约占全国兽类总种数的4 % ,种类组成中以啮齿目动物居多,共8 种,占总种数的42 % ,其次为小型食肉类5 种,占总种数的26 % ,其他4 目兽类种类很少。
两栖类动物1 目3 科5 种,总种类数约占全国两栖类总种数的1. 87 % ,爬行动物3 目3 科10 种,占全国爬行类总种数的2. 62 % ,两栖类种类组成中均为无尾目的蛙蟾类。
爬行类主要为湿地生活的蛇类,共7 种,占总种数的70 %。
昆虫11 目75 科261 种,且其种类均为广布种。
鱼类10 目18 科64 种,种类数占全国淡水鱼总种数的8 %。
其中鲤科鱼类占绝对优势,共有38 种,占总种数的59. 4 % ,人工养殖种类近20 种,约占总种类数的30 %。
浮游动物11 科15 种,其中区系组成中的大多数种类均为我国北方适应环境能力强、耐有机污染的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