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整理一、导论1、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失去的最佳选择可得的收益3、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1)土地:狭义的土地指土地本身。
而广义的土地是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和河流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因此,土地又可被称为自然资源。
(2)劳动: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3)资本:经人类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一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总称(4)企业家才能:组合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能力。
企业家必须要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
土地拥有者赚取地税,劳动者赚取工资,资本所有者赚取利息,企业家赚取利润;4、资源配置: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
经济学即优化资源配置的科学,生产效率表现为:(1) 给定投入,产出最大;(2) 给定产出,投入最小。
消费效率表现为:(1) 给定货币开支,得到最大满足;(2) 给定满足,货币开支最少5、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决策者,如居民、厂商经济行为的一门学问。
研究消费、生产决策,以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经济视作总体进而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问。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上述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形成和决定的,并据此通过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
(3)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前者研究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属于总量分析。
后者研究单个商品的均衡价格及其产量的决定,属于个量分析。
好比树木和森林的关系。
6、经济学的四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种类问题)如何生产(方法问题)生产多少(数量问题)为谁生产(分配问题)结果好坏,能否改善(价值判断问题)(1)生产什么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比较优势是指比其它主体更低的机会成本从事某种活动。
因此,比较优势的实际是比较成本优势)为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人们通过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2)如何生产包括由谁、什么资源、什么技术、什么组织形式来生产等问题。
市场会激励厂商选择更低成本的方式生产。
(3)生产多少是一个产量决定问题。
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要不多不少。
(4)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
换言之,这些商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呢?7、四种经济体制:传统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传统经济亦称“惯例型经济”是指生产方式、交换、分配和消费都遵循传统或惯例的一种经济。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由世代相传的某种传统或惯例所决定的。
传统经济中的经济活动让位于宗教及文化价值观念,效率不受人们关注。
⏹计划经济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
计划经济中都由中央计划或地方计划当局所决定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效率是一个严重被忽略的概念。
⏹市场是某一商品的买卖双方相互决定其价格并交换其产品和服务数量的一种机制或制度。
⏹混合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一种经济。
我们常常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经济。
因此,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在不太严格的情况下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只是后者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使用,以强调其中含有政府干预。
8、市场经济(1)经济人假说: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理性的。
他们被称之为“经济人”,他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我利益极大化。
(2)价格机制:第一,价格提供了信息。
价格的相对高低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各自所需的信息。
第二,价格提供了激励。
价格所提供的信息,加上利润动机,厂商便可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3)政府只能尽力去修正市场经济中不完善的地方,而不能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发号施令,市场经济中的某些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9、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1)首先,努力去理解和解释经济事件;第二,极力去预测未来的经济事件。
(2)经济理论形成的步骤:观察/建立模型/检验模型/形成理论(3)经济思考中常见的错误:偏见:是个人对他人或事件所持有的不正确的认识或态度。
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会影响到经济分析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能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其他因素不变”是分析影响某个因素,而假定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一种方法。
合成谬误:是某一事件对局部为真便推论为对总体也为真的一种逻辑错误。
后此谬误:把后发事件看成先发事件之果的一种逻辑错误。
二、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1、需要与需求(1)需要(need)是一种主观意愿,同价格及消费者的收入无关,是当价格为零时,你想要多少的问题。
(2)需求(deman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所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三个要点:需求量是与价格密切相关;需求量是一个意愿购买量;需求量总是和时间相关2、需求曲线是表明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由于惯例,需求曲线中,纵轴一般表示价格,横轴一般表示需求量。
需求量的变化体现在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而需求的变化则体现在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1)个人需求曲线是用曲线的形式表明某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2)简单地假设市场上有1000个相同的消费者,就可以根据个人消费曲线得到市场消费曲线。
曲线的斜率为负的含义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3)常用的两条需求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曲线斜率的绝对值递减)3、需求函数表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其价格函数,一般表示为:Q D= f(p)(式中,Q D 表示某种商品需求量;p 代表该商品价格, f 表示函数关系。
)(1)如果需求函数为线性的,则可写成:Q D= a-bpa为一常数,是与价格p无关的自发性需求,亦称外生变量;b为一正数,(-b)则表明需求量与价格呈负相关(2)注意市场需求函数不是个人需求函数的简单加总,而是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由市场需求量水平加总所得4、需求定理的三种表述(1)需求定理的文字表述: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呈反比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2)需求定理的数学公式表述:dQ/dp<0(即需求函数的斜率为负数)上式读成: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3)图像表述见上文(注意需求定律的例外有奢侈品、劣质品)5、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会使需求曲线发生平移)(1)消费者的收入(M):除自身价格之外,收入也许是影响需求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当收入增加时,一般来说我们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减少。
(2)相关商品的价格(P R):相关商品可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变化呈正比,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变化呈反比。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分别记为p s 和p c。
(3)预期变量:它主要包括对自身商品价格的预期(P E)和对收入的预期(M E)等。
买涨不买落。
(4)消费者的爱好(T ):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爱好会因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会影响到需求量的变化。
偏好取决于年龄、教育、示范效应、广告。
偏好也被称为经济学家的避风港:一切未列举而对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都归结为偏好变动。
(5)人口(P O):当市场中的人口容量增加时,大多数商品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市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6、供给的定义(1)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2)个别供给是指单个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在所有价格条件下,愿意生产和出售的某种商品数量。
(3)市场供给是指在某一市场中的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提供某种商品的数量总和。
个别供给之和就是市场供给7、供给函数供给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明的商品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亦可分为个别和市场供给函数。
其形式一般如下:Q S= f(p)其中,Q S 代表市场供给量,p 代表价格,f为函数关系。
为了方便起见,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线性的供给函数:Q S= -c+dp (c,d >0)由此得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大于零的直线8、供给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比,即商品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9、影响供给的因素(1)供给要素价格(P F):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工资率、利率等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
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企业减少供给;反之,企业增加供给。
(2)技术水平(T):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隐含着生产一定产量所需成本的下降,或者在给定成本时产量会有所增加。
这样企业就愿意在相同价格情况下增加其供给量。
(3)相关商品的价格(P R ):与替代品商品的价格反向变化,与互补品的价格正向变化(4)预期价格(P E):当企业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囤积商品,待高价出售,从而可能减少现期供给量;反之,将增加现期供给量。
(5)自然条件(N):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供给量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10、与需求相同,供给量的变化表现在曲线上的移动,供给的变化表现在曲线的平移11、市场均衡的形成市场均衡的含义:当市场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市场便处于均衡状态。
当一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会使其降价,反之,商品升价,直到达到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为供需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为供需相等时的数量12、当供给或者需求曲线在短期内出现平移,原始均衡就要遭受破坏,新的均衡将要形成。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比较新、旧均衡点的一种分析方法。
供需单向变动很简单,在这不详述了13、供给、需求同向变动:(1)供需同时增加肯定使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的变动方向则不能确定,它取决于两种情况下哪一个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大些。
(2)供需同时减少会使均衡产量减少,但均衡价格不定。
14、供给、需求反向变动:(1)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新的均衡价格肯定下降,但均衡产量变动方向则不确定(2)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变动不确定。
15、全面的供求法则(1)仅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反之则上升;(2)仅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下降;反之则上升;(3)当市场出现过度需求时、价格会上升,直至均衡为止;当市场出现过度供给时,价格会下降,直至均衡为止;(4)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时导致均衡价格下降但均衡产量增加;供给减少时导致均衡价格上升,但均衡产量减少;16、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1)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平缓百姓怨言而对部分商品制定的最高允许的销售价格。
可能产生的后果:导致过度需求;出现销售者偏好;政府偏好有可能替代销售者偏好;有可能出现黑市;从长远看,最高限价还会抑制商品的供给量;政府有可能卷入本应由市场来完成的那些活动之中去(2)最低限价是政府对交易某种特定产品、服务或生产要素的最低合法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