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西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西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年修编,确定了东西湖区2001—2010年土地利用发展目标。
允许增加建设用地:
其中:允许增加城区面积:2404.65公顷、
允许增加居民点面积:13.65公顷、
允许增加工矿面积:991.36公顷、
允许增加特殊面积:1.86公顷、
允许增加交通面积:77.23公顷、
允许增加水利建筑面积:31.62公顷。
耕地保有量:22058.87公顷,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9248.4公顷。
允许开垦耕地面积:118.98公顷。
到2010年全区农用地面积:34006.39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22058.87公顷、
园地面积:2107.6公顷、
林地面积:1380.24公顷、
水域面积:8459.68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13866.20公顷,
其中:城区面积:5417.08公顷、
居民点面积:1248.44公顷、
工矿面积:1725.99公顷、
特殊面积:241.37公顷、
交通面积:1770.61公顷、
水利建筑面积:3462.70公顷。
未利用地面积:1436.88公顷。
(3)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主要内容
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现就加快全区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1、充分认识加快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战略地位加快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是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加快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对外形象;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五件实事的落实;有利于拉动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明确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要求,在鼓励农民进城镇购房或建房的同时,坚决刹住农村零散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农村。
3、加快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的主要措施
(1)修编中心村规划要按照“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
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
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科学处理好远期与近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按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可打破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界限,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进行规划。
2、规划的群众性。
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合理布局,真正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高群众进村建房积极性。
(2)重点解决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的用地。
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是按规划推进中心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
1、预留用地协商退包。
对规划区内已经预留又临时发包的土地,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动员承包户将临时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使用权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
2、利用集体拥有的机动地、弃包地调换。
用集体预留的机动地和外出经商或务工农民弃包交回集体的土地,换取规划区内农户的承包地。
3、农户之间土地互换。
根据中心村建设规划用地的需要,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承包者之间可用不同方位,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地块进行互换。
4、通过圩堤、垦地或其它闲置的土地资源,置换规划区内的承包土地。
5、农民需跨村组建房用地的,由相关村组协商进行土地调换;具备条件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到中心村所在地的行政村组,并申请宅基地,原宅基地退还原村组并复垦。
我区具体开展的活动由近期和远期相结合,提出“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及“中心村布局规划”工作。
“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今年按计划列入我区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创建达标的有11个大队共11个试点, 11个试点大队在建设类型上分二种:一是拆村新建型;二是整治提高型;
11个试点中,除了慈惠办事处鸦渡大队和慈惠大队2个试点为整改提高型外,其余9个试点都为拆村新建型。
1、进展情况
我区“家园建设行动计划”11个试点,规划选址工作都已经完成。
东西湖区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工作进度情况
表
(拆村新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