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_课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_课件


全面、更具体地对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后编制
的,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对城市总体规划起指导作用,决定
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另一方面,城市总体规划对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起验核和反馈作用,补充和完善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互衔接、相互
协调,真正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是指标控制和分区控制相
结合的方法。指标控制由全国规划对各类用地提出控制指标,
逐级下达,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乡镇,在数量上进行调控。
分区控制则主要在布局上进行调控,不同层次的规划有不同的
要求。在实践中有不少市的规划既有全市范围的地域分区,又
有全市或市区范围内的用途分区。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大
规模城市开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
2、“两规”的相互关系

“两规”都是在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
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以各部门发展规划
为依据安排各类用地,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措施,合理配置
城市土地资源、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以实现城市的持
续和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区并非城市整个行政辖区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
这一方面表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目标的确定忽视了来自于土地
需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调控作用
在市场机制下有所削弱。
⑵成因分析
• ①城市土地利用方面的原因。

虽然,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已经从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偿
使用。但是,对于那些改革前由行政拨款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使用者来说,其所支付的土地使用费不足以体现土地的经济价值;
• ③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原因。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以
及不适当的行政干预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管理显得极为软弱无
力,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可以说,自从实行城市土
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规划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土地有偿
出让、转让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城市规划和城市
土地利用之间还未能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
划从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等多种因
素综合分析,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编制规划,
着眼于“发展”。
(三)“两规”协调与衔接的途径
• 1、在规划的指导性上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城市规划必须正确对待和解决土地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较城市总体规划更
而改革后也有相当一部分土地使用者通过行政划拨而廉价取得土
地使用权的。另一方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后,在土地利用上
又从忽视土地价值的这一极端,走向了夸大土地经济价值的另一
极端。这两方面的因素相结合,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城市土地开发
方向和规模的失控。
②城市规划编制方面的原因。

目前,规划的编制仍较多的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注重
于确定规划期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基本上仍
沿用功能分区的原则,注重于静态的“最终蓝图”;对城市总
体规划要求面面俱到,编制和审批的时间过长,可操作的时效
性差;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往往又不能从全局上把握城市土地
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凡此种种规划本身的缺用的发挥。

从城市用地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城市更注重经济的增长,
而忽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道路
广场用地、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较偏低,这成为城
市土地利用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
②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失控,土地利用的效
率较低。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进程之中。由于
城乡体制的制约使城市和镇村各自为政,形成了土地开发和出

其中城市规模是协调和衔接的重点和核心,城市规模主要
包括人口和用地规模,而人口规模又在两者中起决定作用,除
此之外,协调的内容还包括:城市性质的决定、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指标的确定、城乡结合部的用地安排等。
(二)“两规”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城市土地的分类标准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为城
市用地(建成区)、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盐
田及特殊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城市用地面积要小于城市规划中的城市
用地面积。

土地利用分类中的水域泛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城
市用地分类中的水域只是指城市用地以外的水面,在城市用地中
含有部分河湖和水利设施用地。
2、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3、建立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的良性 互动机制
• ⑴改革城市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使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 真正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

城市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一是城市规划应与土地政策相衔接,以繁荣土地市场和土
地交易,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为目标;

二是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上,要综合考虑土地供给和土地需
划的规划范围则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从“两规”的空
间范围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
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
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

城市规划应以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作为重要依据,而土地
般为20年。
• 4、人均用地标准不一致

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受到城市现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
个因素的制约,而城市总体规划则是按照城市现有人口规模来确
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均用地指标。
5、指导思想不一致

土地规划从土地供给出发,以上级下达的非农业建设用地
控制指标为前提,是按计划编制规划,重在“控制”;而城市规
物质环境的追求。
• ③城市规划作为政府控制建设者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其运行过程中,政府的权力和职责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 ⑵城市土地利用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形成了解决我国城市土地低效率使
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必要条件。
• ①完全不受制约的市场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如市场只能体现少 数集团的短期利益,往往与城市发展的长期方向相悖;在市场不 能保证平等竞争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投机行为等。
第七讲: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与城市规划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 二体、规市划场的经济下协城调市规与划衔与接土地利用的良
性互动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
城市总体规划的 协调与
衔接 • (一)“两规”相互关系和协调内容
• 1、“两规”开展的背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全面系统的开展是在1986年
以后。
求,尤其是要重视市场经济下来自土地需求方面的拉力,否则,
城市规划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的扭曲了破坏;

三是要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调节控制手
段,作为调节土地市场的一种政策杠杆,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土
地利用的导向性。
⑵疏通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渠
道,使城市土地利用成为城市规划的晴雨
表•
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上的体现,土地利用
效率的高低、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都是城市规划的真实反
映。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包括:城市规划要为土地 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服务,土地需求引起城市规划
的调整等等。因此,要疏通土地利用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渠道,
使土地利用所产生的影响能真正地体现在城市规划中,惟其如
此,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证。
规模和布局设想在内的大纲草案。 • ④在规划修编过程中,两部门应经常联系,协调和处理出现的
新情况。规划修编完成后进行初审和审批时,应将其送至城建 等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 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反映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内 容,不能把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放在居民点工矿用地中就了事, 必须要把城镇、村镇、独立工矿区单独分解出来。 • ⑥在市、县级规划中还要把中心城市(镇)的性质、规模、发 展方向以及主要用地指标和要求专列一节,为城镇规划提供依 据。
一。
• ①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解决那些不能由市场或不
宜由市场去解决的问题。

政府干预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尊重、恪守市场规律,有
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以弥补、矫正缺陷为重
点,实现政府和市场配置的最佳组合。
②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对开发者的建设行为 实行控制。

其目的是保证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以及公众对更好的
利用总体规划不仅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土规
划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毫无疑问地应成为规划的“龙
头”。但实际上,由于城市规划编制的时间超前,地方利益的
驱动而导致城市发展上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龙头”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有些人甚至将两者的
关系对立起来。
• 3、“两规”协调与衔接的内容
二、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
与土地利用的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
济体制,城市发展也走上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与此相联系的
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模式的建立。这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和
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⑴城市规划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控制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
2、修改有关法律和规程,使“两规”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