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①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A.①③ B.②⑥ C.③⑤ D.④⑤3.下列各句中,谦敬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成人了就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好,不要事事都劳烦我。

B.先生虽然未能亲自玉成此事,但也付出很多心血,我甚是感激。

C.我很纳闷,斗胆问一句,不知您是在哪儿听说这件荒唐事情的?D.小弟愚钝,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兄台对此事有何见教?4.下列对联与相关场所对应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春露秋霜本枝衍百世蓣繁藻洁俎豆祝千秋②竹韵松涛清自远风台月榭悄无言③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神功浩荡民安物阜万家春④近贤门之居容光必照遵海滨而处明德惟馨A.①祠堂②庙宇③宅第④园林 B.①宅第②庙宇③园林④祠堂C.①祠堂②园林③庙宇④宅第 D.①宅第②园林③庙宇④祠堂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先秦哲学家荀子《乐论》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 ,▲ ,▲ 。

▲ ;▲ ;▲ 。

①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②又要去粗存精,提高、集中③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④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⑤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⑥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A.③①⑥⑤②④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⑤②④⑥①③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封①大夫方君传刘大櫆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

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

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

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

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

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

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

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

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

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

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

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

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

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

卒之岁,年五十有九。

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

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

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

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

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

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荐遭闵凶,何以堪之?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

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

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

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

(节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注:①封,即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第与校曲直而已第:只,仅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敛:收敛C.荐遭闵凶,何以堪之荐:屡次D.迹其平生所为迹:考察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君对待他人,不管聪明与否,贤德与否,都一概以诚相交。

无故受到蛮横不讲理的对待,他也能忍受。

B.方君的同族姻亲中婚丧嫁娶有困难时他都资助。

灾荒之年,他在乡里提倡赈灾救恤。

府县修城,他捐助白银三千两。

C.方君的弟弟、弟媳先后去世,作为兄长,他办理丧事,抚育孤儿,聘请老师教育他们,乃至他们婚嫁,各种礼仪都尽心尽力做到。

D.方君有一嫁给程氏的姊妹,家庭没落,年老了还要抚养孤弱的孙子。

方君在临死时让儿子分出部分家产给她,还安排好她的后事。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

(4分)(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

(4分)9.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①立沙际②,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候吏:驿站管理者。

②沙际:水边。

(1)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画面?(4分)(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手法。

(4分)(3)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屈原《离骚》)(2)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其五)》)(3)春江花朝秋月夜,▲。

(白居易《琵琶行》)(4)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5)▲ ,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6)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子曰:“▲ ,不知其可也。

” (《论语·为政》)(8)大道之行也,▲ 。

(《礼记·礼运》)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素姑师陀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

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

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

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的少女也出嫁了。

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时光无声地过去。

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

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的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

”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的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

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

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

“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

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

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

”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姑抬起头来问。

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

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

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

“买点什么吧,小姐?”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

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

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

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不要了。

”她说。

她什么都不要了。

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

”卖绒线的发慌的喊。

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

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

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

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

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

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

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13.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

(4分)(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

(2分)(2)“早就卸光了。

”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2分)14.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15.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黄金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

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

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

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