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山市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卷

黄山市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卷

黄山市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下·梧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观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

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数字化不是________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20多年前,(),而近年来,数字博物馆已经在全球________,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

1998年,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

从那以后,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了网上博物馆。

在各类新兴数字技术________的今天,特别是虚拟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

而随着移动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博物馆正从原先的电脑屏,开始走向“口袋”中,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观众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拥有一个对海量馆藏品________的“博物馆导览者”。

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 一蹴而就风靡一时层见叠出了如指掌B . 一挥而就风靡一时层出不穷如数家珍C . 一蹴而就蔚然成风层出不穷了如指掌D . 一挥而就蔚然成风层见叠山如数家珍(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数字博物馆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B . 数字博物馆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C . 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专享数字博物馆的“专利”D . 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对数字博物馆拥有“专利”(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人们的视野,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B . 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C . 数字博物馆有效推动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人们的视野。

D . 数字博物馆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一上·承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袁行霈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但只凭这些显然不足以产生那么强大的艺术力量。

李白乃是以气夺人。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

尽管古人对气的理解和用法不完全相同,但大致说来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

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的。

读者都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慑服于他的力量。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盛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

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为他所不齿。

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像的。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意象。

还有一些自然界的景物,前人似乎忽略了,没有形成饱满的诗歌意象,李白却有新的发现,咏之于诗,成为独具特色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

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

他笔下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当感情达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和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是一个文化比较自由的时代。

李白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和时代的脉搏是一致的。

所谓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植根于盛唐时代的。

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他有深沉的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

李白经常写自己的愁,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和宋词里那类锁在小楼深院中的闲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也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盛唐时代,随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上升,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也达到相当充分的地步。

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以桀骜不逊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显示了人格的力量。

这是中国古代志士最可宝贵的节操,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

(节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1)下列关于李白“以气夺人”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气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

B . 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慑服于他的力量。

C .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D . 李白诗歌的气奇表现为超凡的创造力,逸气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气壮则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

他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因此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B . 李白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集中表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

他笔下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C . 李白的乐观自信的精神是植根于盛唐时代的。

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的这种精神。

D . 李白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困难、挫折和打击,并以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回避了苦闷和忧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有一些自然界的景物,因为前人的忽略,没有形成饱满的诗歌意象,但在李白的吟咏之下,成为独具特色的意象。

B . 和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是一个文化比较自由的时代。

李白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和时代的脉搏是一致的。

C . 与后世一些诗词中的“愁”相比,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也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D . 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其气壮,在于其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以桀骜不逊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的人格力量。

3. (9分) (2017高三上·大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方式需要时间长,并且必须一次次地进行选育,转基因技术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大幅提高单产,例如美国栽种的一种含有抗虫基因的马铃薯,可使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生产成本明显降低;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选自中国科普网,有删改)材料二:为什么转基因争议这么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食品安全大家都很关注,转基因项目投入资金不少,但科普这块儿不多,导致公众对科学认识不足,才出现这个局面。

这已经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了。

世界上所有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研发都有严格规定,中国也如此。

一个转基因的作物或动物,从实验室研究开发,一直到最后上到餐桌起码要8-10年,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过程。

很多人的误解来自对这些程序的了解不够,“我从官方得到的消息是,所有这些流程会更加透明,逐步公开。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对有关“农大院长关于转基因食品是政府帮筛选更安全的食品”看法的调查)材料三:过去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可见,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美国Tuskegee大学 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材料四:为什么中国政府发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大家仍不相信其安全?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分析,转基因宣传特别需要公信力,权威部门应当俯下身来向民众一点一点讲清楚转基因问题。

崔永元认为,由于涉及粮食安全和知识产权,要坚决支持中国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

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一定要谨慎,尤其是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要慎之又慎,希望做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少些浮躁,“虽然你们懂得转基因,但并不懂得社会的全部,这个世界除了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

”(摘编自《新民晚报》)材料五:怎么看待转基因食品?面对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没有回避:“转基因食品问题,我的看法是: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基因多种多样,有些基因特别是抗病虫的基因,大家担心人吃了会不会有问题?这些基因我们要慎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