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江苏省盐城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01)试卷说明:本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7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3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熨.帖/呼吁.隽.永/携.手共进惬.意/汗流浃.背B.恪.守/溘.然狙.击/居.安思危谅.解/量.体裁衣C.跌宕./坦荡.慰藉./披荆斩棘.胡诌./皱.皱巴巴D.荒芜./抚.摸邂.逅/坚持不懈.坍.圮/下肢瘫.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长春藤玉砌雕栏凝眸远眺明目张胆B.酹江月一愁莫展百无聊赖欢呼鹊跃C.管弦乐瞬息万变不屈不挠莫名其妙D.癞头僧托沓冗长惊骇万状向死而生3.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A.当今传媒界,炒作成风、虚假成灾,在追名逐利甚嚣尘上的污浊氛围中,季羡林主动摘冠脱冕的高风亮节之举,犹如一束亮光,石破天惊....,令人耳目一新。

B.盐塘河公园到处都是花,到处都是树,仿佛随便朝地上扔根枝条就能开出沸反盈天....的花来。

C.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D.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一样大。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通过历史文本,让我们进入当时的语境,抵达历史的现场,同时,我们还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

C.这次诗歌朗诵大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参加,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D.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避免战争不再发生。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李牧连却之.②存亡之.理B.①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C.①洎牧以.谗诛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①至丹以荆卿以计,始速祸焉.②盘盘焉.,囷囷焉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可谓智力..,良将犹在..孤危刺客不行B.思厥先祖父..不赂而胜之之势..而犹有可以C.然后....得一夕安寝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胜负之数,存亡..不齐..之理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B.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受戒》和《白洋淀纪事》是他的代表作。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C.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代表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D.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有《乡愁》《望乡的牧神》等。

9.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叙述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而且,作者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B.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C.《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全文以恬淡作底蕴,刻画了“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文中时有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闲笔”,这些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

D.《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地描绘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互相爱慕,暗示了以后情节的发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4分)在“盐城之春”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

《相约盐城》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河海情缘》通过里下河与黄海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盐城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以及盐城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分)▲改为▲(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描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真实故事B.勾勒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美妙景象C.吹响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前进号角D.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11.仿照给定的句子的续写两句话。

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3分)例句: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二、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2~15 题。

(18分)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言..曰:齐王已死宣言: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B.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C.齐人未附.附:归附。

D.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炫耀:夸耀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3分)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

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

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

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15.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3分)▲(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

(3分)▲(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3分)▲三、诗歌鉴赏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5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1)▲,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2)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3)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6)▲,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

(《沁园春·长沙》)第Ⅱ卷(80分)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丢草绳陈传荣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

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患了疟疾,多半是听这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要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边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腾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

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朦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

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地跑了回来。

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