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重力的产生;
(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 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自己参与思维活动的兴趣,珍惜自己的思维活动成果。
(2)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练习等
(四)教具
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勾码,毛巾,直尺,笔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熟透的苹果会落地,为什么晾着的衣服,水滴会落地?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也回答以上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发现速度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即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提出: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
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
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
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直接导出: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2.重力的方向
实验一: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得出一致的结论。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老师提问疑问:根据实验,我们可不可以说重力方向垂直支撑面呢?
实验二:将铁架台倾倒,悬挂物体的线还是自由下垂的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重力与什么有关?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其中有质量,形状,位置。
实验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的出: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 。
强调:9.8N/kg所代表的含义为:
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9.8N
举例:一小球质量为100g,则它所受到的重力为多少N?
已知:m=100g=0.1kg g=9.8N/kg
求:G
解:G=mg=0.1kg×9.8N/kg=0.98N
答:它所受到的重力为0.98N.
实验二:重力与位置的关系
结论:地球上不同的位置g不同。
实验三:重力与形状的关系
一个弹簧秤和一条毛巾,测量不同的形状下,毛巾的质量,记录数据。
结论:重力与形状无关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提出: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引导学生:不同的物体重心不同。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提出不规则的物体,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心经过重力的方向线这一物理规律。
动漫演示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了解这个方法。
六.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思考
科学幻想:假如地球上没有了重力,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动手制作:用鸡蛋壳、细沙、蜡烛做一个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