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最新分析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篇1懵懂的创业罗俊的故事是典型的懵懂创业成功的故事,他从小喜欢看动画。
据他自己讲,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他几乎都找了相应的动漫书来看过。
没有父母的帮忙,没有专门的培训,凭着对动画的热情,小学五年级罗俊就开始活跃于各大动漫爱好者群。
通过与群友交流,和自己的感悟,自学制作动画。
上初中的时候,群里的三个群友开始带着他做网站。
他们没有固定工作,平时靠给人做点小广告为生。
这个网站,算是他们大学毕业后创业的一次尝试。
在2002年的时候,flash动画刚刚崭露头角,拥有一大批粉丝。
很多人着迷于在上网时看flash动画打发时间。
Flash制作者更是看准了这一时机,各种好作品纷纷问世。
这一切,给这个网站以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那时的罗俊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和合作伙伴们一同完善网站。
当然会影响学习,但是我喜欢,这是我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创业是基于自己的爱好和喜欢,这让他们对创业充满激情,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爱好是否符合商业的规律。
被命运眷顾者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则失败了。
罗俊显然是前者。
2005年,网站达到巅峰,后来记者在网上找到了一篇2005年关于这个网站的采访,这个网站在当时是是国内唯一一家最全和归类最详细的网站,自2002 年8 月至2005年7月,总共被下载了8 千万次,网站30 分钟同时在线平均5000 人, 每天page view 平均200 万人次,独立来访IP每日平均20 万人次,全球排名位居同类网站第一。
在网站颇具规模的同时,罗俊开始与三个群友开发一款手机java游戏。
这款锻炼人的反应能力的游戏后来成为经典。
该游戏中,可以通过挖矿获得积分并不断升级。
这款游戏风靡一时,玩家年龄从10到30岁,包括学生、上班族和白领等。
他们不会想到,这款游戏的最初制作者,是一名只有17岁的高中生。
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卖掉了网站这个网站几乎存在于他的整个少年时期,给予他无尽的快乐与梦想。
但是高三汶川地震期间,他们卖掉了它。
问及为什么要卖,罗俊表现出他一贯的随和他们谈好了,说卖,就卖了。
网站卖掉的总额他已经记不清了。
他只知道他们四人均分了那笔钱。
而作为域名注册者的他占大股。
分得680多万元。
那笔钱并没有带给他快乐。
他做网站一直就不是为了钱。
反之,那段时间是他人生的低谷。
直到现在,和记者的交谈中,他还透露着深深的无奈。
汶川回来,他就把那笔钱中的大部分,共计600万元,都捐了出去。
送给郭美美的600万当他说出600万捐给了红十字会时,他看见记者笑了。
觉得捐给郭美美了哈? 他开玩笑。
而问及为什么要把钱捐掉,罗俊的答案让人大跌眼镜。
他这样说:如果我不把钱捐掉的话,我就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句话让记者竖起了耳朵。
在记者的期待下,他继续说我要怎么跟我的父母解释,我突然有了这么多钱。
原来在高三毕业,赚得680万之后,这个男生没有告诉父母自己赚了这么多钱。
而他的父母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看似平庸的儿子,其实曾经在少年时期一夜暴富。
他说他怕父母担心,怕他们觉得他做了坏事。
记者忍不住问他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吗?他笑了,说:我很听话。
也许创业成功,只是这个少年在拥抱爱好的同时,捡到的东西。
这个幸运儿。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篇2大学生毕业后种香菇:年产值达1000万元1986年出生的李正森从小在农村长大,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村里老人担水烧柴困难,他总是主动跑去帮忙。
每当听到大人们谈论哪个村民无钱看病可怜时,他就幻想着自己将来当了大老板,让那些可怜的乡邻都能在自己的公司上班挣钱。
2009年,李正森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在县城找到了一份建筑工作。
由于所学专业对口,加之吃苦耐劳,工作有魄力,很受公司经理喜欢。
一天,李正森回老家瓦房口镇看望父母,和同村一个15岁的少年同坐一车,这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可由于父亲残疾家里贫困,考上重点高中就没有上。
这再次刺激了李正森的那个童年梦想:创业办厂,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2009年秋,当地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村里引进了肉鸡养殖企业。
在建筑公司上班仅两个月的李正森辞去工作,信心百倍地搞起了肉鸡养殖,租地、贷款、建棚,他把周边一些留守老人和残疾朋友请来打工,连自己的父母也拉进来帮助管理。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购买的4000只鸡苗在路上就热死了一半,等到卖成品鸡时,收购经理说2000只的养殖规模太小,相应的人工成本就会过高,赚不了钱还肯定要亏本。
第二次购回的6000只鸡苗总算养大,可市场肉鸡价格大跌,当他拿到卖鸡款看着空荡荡的鸡棚时,眼泪唰唰直流,赔了20多万元,他三天三夜没睡着觉。
第四天强撑着给村民付工资时,乡亲们都知道他赔了,让他先还银行贷款再说,但他执意先给村民付了工资。
李正森回乡首次创业的一腔热情就这样被浇灭了。
李正森引种香菇纯属偶然。
2010夏季,李正森为了弥补养鸡的亏损,就跟着一个朋友搞起了猪苓购销。
有一次,他到安康宁陕县收购猪苓,看到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很红火,就动了栽培食用菌的心思。
他发现柞水以前都是用椴木栽培香菇木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当地椴木食用菌产量必然会越来越少,而袋料生产香菇在柞水还很有限,这应该是一个致富商机,李正森瞅准了这一项目。
宁陕的一位经理了解到他的创业经历后,被李正森憨厚耿直、富有同情的心所打动,就同意和李正森合作。
2010年底,在小岭镇政府的扶持下,李正森在金米村租地40多亩,注册资金300万元成立了陕西正森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他还注册了正森绿色食品商标。
2012年李正森投资建设玻璃丝骨架大棚150个,购买高效灭菌炉、自动装袋机、电动翻料机等食用菌生产配套设备50余台,同时配套建设了装袋车间、菌种室、接种室、锅炉房、仓库、冷库和加工包装车间。
金米村既是板栗大村,又是核桃改良大村,每年林木科管会产生大量的树木枝条,还有大量的植物秸秆。
自从在金米村建起食用菌公司后,他就从村民手中收购这些树木枝条、废弃秸秆和玉米芯、麸皮、玉米糠等,让这些往日的废弃物变成了钱串串。
李正森还在生态循环经营上多动心思,对食用菌进行专业化生产、加工、销售,将食用菌培养基使用后又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整个产业流程确保不给环境造成损害,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正森品牌销售,提高了菇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2012年3月,在陕西正森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金米村组建了金米食用菌产业协会,村上33户农民加入协会,依托正森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仅去年村上生产食用菌150万袋,产鲜菇1750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
90后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靠包邮服务赚得第一桶金在西安市雁塔区的一个小巷子里,有一个粥屋的生意特别好,每天一到吃饭时间顾客里三层外三层,让周围的商家羡慕不已。
也不知道这位大学生店主有什么魔力,他这个店的生意明显要比其他店的生意好得多,而且好多还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的。
旁边一家超市的老板向我们介绍说。
这位老板口中的大学生店主就是杨松科,2012年从西安某高校毕业后自主创业,租下这个门店卖一些凉菜、小吃和粥。
经过两年的时间,杨松科和他的粥屋成了这一片的明星,附近的人也给了他一个特殊的称号大学生店主。
其实在上大学时我就开始创业了,因为我成绩不是特别好,很担心毕业以后不好找工作,想积攒点社会经验。
所以大二时就开始在宿舍卖零食、日用品。
刚开始是我一个人,后来我们宿舍的也都一起加入,没想到赚了不少钱。
杨松科说。
分析大学创业成功的原因,杨松科认为是缘于他们的包邮服务。
其实大学里超市并不少,但是很多大学生觉得没必要为了日用品或者零食跑下去,而我们的东西无论大小都免费送上门。
反正也不远,权当锻炼身体。
杨松科说接着说,也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同学想买东西时直接给我们打电话,大家觉得买谁的价钱都一样,干嘛不省点劲。
靠网络营销盘活粥屋毕业后,杨松科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自己创业,而是和其他同学一样到处求职,结果情况并不理想。
我们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很多公司给出的待遇并不高,3000块钱都不错了! 杨松科和宿舍的室友张小可一合计,干脆拿出自己的积蓄租下一个店面合伙做生意。
一开始真的很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熬粥。
辛苦点还可以忍受,看着每天喝粥的人不都是个位数我就头疼不已,心里压力特别大。
据杨松科介绍,他们第一个月就赔了好几千,天天剩下的粥喝不完。
杨松科开始意识到创业并没那么简单,于是开始和同学想方设法提高销量。
当时微博非常火爆,于是我们就在微博上下功夫。
我来负责店铺的经营,我同学专心做微博营销。
正好不远有个学校和写字楼,于是我们就以学校学生和写字楼上各个公司的微博为突破口,在他们的粉丝中挖掘用户,传播一些关于健康饮食的知识、搞一些免费试粥的活动。
后来我们又建立了一个以饮食健康为主题的qq群,维护了几百个比较忠实的客户。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店里的生意终于有点起色。
杨松科介绍说,我们现在的微博和微信粉丝超过10万,我们的粥屋成了大家沟通交流的一个场所,大家可以在这里认识各式各样的朋友。
大学生创业拼的是创意和服务生意逐渐好转之后,杨松科和他的粥屋又面临新的问题:第一个是人多店小,很多客户来了之后没位置做;第二个是粥的品种一年四季变化不多,客户流失较大。
第一种情况很头疼,对客户的体验很不好,这次没位置下次可能就不来了。
一开始我们的做法是使劲加桌椅,把屋子塞得满满的,客户抱怨很拥挤。
后来我们换了一个思路,在角落里腾出一个地方,准备了psp游戏机供等待的男性顾客消遣。
而针对等待的女性客户,我们免费给大家提供材料,让大家叠千纸鹤、叠星星,叠好的作品可以带走送给心爱的人,数量达到100个还免费送星星瓶一个。
另外也可以一定价格交给我们回收,然后我们再送给就餐的顾客,营造出一种很温馨的氛围。
杨松科介绍说。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想到的办法是根据时令准备不同的粥品,而且几乎每天都推出一道特殊的粥品。
即使同一道粥品,我们也会想一些比较诗意、温馨的名字,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我们在小菜、小吃上也下了不小功夫,这样我们的粥屋保持了较好的回头率。
杨松科继续介绍说。
虽然粥屋不大、员工比较少,但杨松科他们每天的营业额都在万元以上,每月的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跟其他人相比我们在人脉、阅历和资本上都差距不小,所以我觉得我们拼的就是创意和服务,用心把我们的粥屋一点一点做好,我相信我们未来一定会有做大的一天。
杨松科总结自己的创业心得时表示。
杨松科的合作人张小可也认为:我们大学生创业并非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想通过创业让我们的思想价值最大化,用我们的创意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创业过程中千万不要少了创意。
最后,杨松科和他的小伙伴们忠告准备自主创业的学弟学妹们:创业千万不要只盲目追随,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打破传统才有更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