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运动定律 专题突破一

牛顿运动定律 专题突破一


考向 动力学中的F-a图象
【例3】 (2013·课标卷Ⅱ,14)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 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 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表 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 F与a之间的关系的图象是( )
解析 当拉力F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块静止不动,加速度 为零,当F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根据F-f=ma知,随F的增 大,加速度a增大,故选项C正确。 答案 C
2.如图6甲所示,质量为m0的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上用 细线悬吊一质量为m的小球,m0>m,用一力F水平向右拉小 球,使小球和车一起以加速度a向右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 成α角,细线的拉力为T。若用一力F′水平向左拉小车,使小球 和车一起以加速度a′向左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也成α角, 如图乙所示,细线的拉力为T′。则( )
考向 动力学中的v-t图象
【例1】 (多选)(2015·全国卷Ⅰ,20)如图1(a),一物块在t=0 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t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 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0、v1、t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
图1
A.斜面的倾角
B.物块的质量
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
1.(多选) (2019·湖北黄石中学模考)如图5所示,
质量分别为m1、m2的A、B两个滑块放在斜面 上,中间用一个轻杆相连,A、B与斜面间的
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μ2,它们在斜面上加速
图5
A下.若滑μ。1>关μ2,于m杆1的=受m2力,情则况杆,受下到列压分力析正确的是
B(.若μ1)=μ2,m1>m2,则杆受到拉力
答案 B
3.(多选)(2019·陕西商洛质检)如图7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质 量分别为m和M的物块A、B用轻弹簧相连,两物块与水平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当用水平力F作用于B上且两物块共同向 右以加速度a1匀加速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当用同样大 小的恒力F沿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方向作用于B上且两物块共 同以加速度a2匀加速沿斜面向上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2.“四种”典型临界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 是弹力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 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 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 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 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T=0。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加速度变为0时。
D. 10 N
解析 当滑块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某一临 界值时,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恰好为零, 此时小球受到重力和线的拉力的作用,如 图根甲 据所牛示顿。第二定律,有Tcos θ=ma0,Tsin θ-mg=0,其中θ=45°,解得a0=g,则 知当滑块向右运动的加速度a=2g时,小 球已“飘”起来了,此时小球受力如图乙 所示,则有T′cos α=m·2g,T′sin α-mg = 0 , 又 cos2α + sin2α = 1 , 联 立 解 得 T′ = 10 N,故选项A正确。 答案 A
最大高度
解析 由 v-t 图象可求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vt10,根据牛顿第 二定律得 mgsin θ+μmgcos θ=ma,即 gsin θ+μgcos θ=vt10。同理向下滑行时 gsin θ -μgcos θ=vt11,两式联立得 sin θ=v02+gt1v1,μ=2vgt01-covs1θ,可见能计算出斜面的倾 斜角度 θ 以及动摩擦因数,选项 A、C 正确;物块滑上斜面时的初速度 v0 已知, 向上滑行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 0,那么平均速度为v20,所以沿斜面向
A.若m>M,有x1=x2 C.若μ>sin θ,有x1>x2
图7 B.若m<M,有x1=x2 D.若μ<sin θ,有x1<x2
解析 在水平面上滑动时,对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μ(m+M)g=(m+M)a1

隔离物块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T-μmg=ma1

联立①②解得 T=m+mM F
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 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
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 P 和 Q 间的拉力大小为 F;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3a
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 和 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 F。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
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
A.8
B.10
C.若μ1<μ2,m1<m2,则杆受到压力
D.若μ1=μ2,m1≠m2,则杆不受到作用力
解析 不考虑杆对滑块的作用时,滑块受重力、支持力和滑 动 摩 擦 力 , 根 据 牛 顿 第 二 定 律 , 对 滑 块 A 有 m1gsin θ - μ1m1gcos θ=m1a1,解得a1=g(sin θ-μ1cos θ);同理,对滑块 B有a2=g(sin θ-μ2cos θ)。考虑杆对两滑块的作用,若μ1>μ2, 则a1<a2,B的加速度较大,则杆受到压力,故A正确;若μ1= μ2,则a1=a2,两滑块加速度相同,说明无相对运动趋势,杆 不受作用力,故B错误,D正确;若μ1<μ2,则a1>a2,A的加速 度较大,则杆受到拉力,故C错误。 答案 AD
2.一次演习中,一空降特战兵实施空降,飞机悬停在高空某处后, 空降特战兵从机舱中跳下,设空降特战兵沿直线运动,其速 度—时间图象如图4a所示,当速度减为零时特战兵恰好落到地 面。已知空降特战兵的质量为60 kg。设降落伞用8根对称的绳 悬挂空降特战兵,每根绳与中轴线的夹角均为37°,如图b所示。 不计空降特战兵所受的阻力。则空降特战兵(sin 37°=0.6,cos 37°=0.8)( )
C.15
D.18
解析 设挂钩P、Q西边有n节车厢,每节车厢的质量为m,则挂
钩P、Q西边车厢的质量为nm,以西边这些车厢为研究对象,有
F=nma

FP=、kmQ·23东a 边有k节车厢,以东边这些车厢为研究对②象,有
联立①②得3n=2k,
总车厢数为N=n+k,由此式可知n只能取偶数,
当n=2时,k=3,总节数为N=5
动力学图象问题的解题策略
1.(2019·海南三亚模拟)如图3所示,一竖直放置
的轻弹簧下端固定于桌面,现将一物块放于弹
簧上同时对物块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外力,并使
系统静止,若将外力突然撤去,不计空气阻力,
则物块在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前的v-t图象(图
图3
中实线)可能是下图中的( )
解析 当将外力突然撤去后,弹簧的弹力大于重力,物块向 上加速,随弹力减小,物块向上的加速度减小,但速度不断 增大,当F弹=G时加速度为零,物块速度达到最大,之后F弹 <G,物块开始向上做减速运动,如果物块未脱离弹簧,则加 速度就一直增大,速度一直减小,直到为零;若物块能脱离 弹簧,则物块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脱离弹簧后做加 速度为g的匀减速运动,所以选项A正确,B、C、D均错误。 答案 A
【例 5】 倾角为 θ=45°、外表面光滑的楔形滑块 M 放在水平面
AB 上,在滑块 M 的顶端 O 处固定一细线,细线的另一端拴一小
球,已知小球的质量为 m=
5 5
kg,当滑块 M

a=2g 的加速度
向右运动时,细线拉力的大小为(取 g=10 m/s2)( )
图8
A.10 N
B.5 N
C. 5 N
当n=4时,k=6,总节数为N=10
当n=6时,k=9,总节数为N=15
当n=8时,k=12,总节数为N=20,故选项B、C正确。
答案 BC
(1)处理连接体问题时,整体法与隔离法往往交叉使用, 一般的思路得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物体 间的作用力。 (2)隔离法分析物体间的作用力时,一般应选受力个数较 少的物体进行分析。
图4
A.前2 s处于超重状态 B.从200 m高处开始跳下 C.落地前瞬间降落伞的每根绳对特战兵的拉力大小为125 N D.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0 m/s
解析 由 v-t 图可知,降落伞在前 2 s 内加速下降,中间 5 s 匀速下降,最后 6 s 减速下降, 故前 2 s 失重,选项 A 错误;由 v-t 图面积 s=12×(5+13)×20 m=180 m,选项 B 错误;落 地前瞬间 a=ΔΔvt =0-620 m/s2=-130 m/s2,对特战兵,由牛顿第二定律,8T·cos 37°-mg= m|a|,T=125 N,选项 C 正确;全程平均速度 v=st=11830 m/s>10 m/s,选项 D 错误。
答案 C
突破二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1.连接体 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 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
2.动解情决况连(接速体度问、题加的速两度种)。方法
【例 4】 (多选)(2015·全国卷Ⅱ,20)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
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系统处
于静止状态。运动。以x表示P离开静止
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与x
图2
之间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解析 假设物块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则由力的平衡条件 可知kx0=mg,在弹簧恢复原长前,当物块向上做匀加速直线 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k(x0-x)-mg=ma,由以上两 式解得F=kx+ma,显然F和x为一次函数关系,且在F轴上有 截距,则A正确,B、C、D错误。 答案 A

在斜面上滑动时,对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M)gsin θ=(m+M)a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