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哺乳动物进化-1
类、有袋食肉类、披甲或无甲的贫齿类。
化石记录较丰富。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动物地理区
澳洲界 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和其他岛屿。
动物的演化与南美相同,至今仍孤立,无自然的动物侵入。
单孔类特有。有袋类繁盛,与有蹄类、食肉类和啮齿类的
趋同。
化石记录稀少。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重要的环境变化事件
奇蹄目、偶蹄目、长鼻目、海牛目、索齿兽目、蹄兔目、重脚目
单孔目
鸭嘴兽
针鼹
有袋类
有胎盘类 ——各目的一般亲缘关系
概 述
有袋类与有胎盘类
有袋类:怀孕短时期生下未长成幼体,进入母亲袋中继续发育。 有胎盘类:幼仔在母体内生长相当长时期,发育较成熟出生。 有胎盘类在新生代占95%。
有胎盘类的牙齿极其重要,分类的重要依据。
南美大部分时间隔绝。
澳洲一直隔绝。
南美洲 更新世
滑距骨目 后弓兽
地懒和雕齿兽化石
地懒复原图
雕齿兽复原图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动物地理区
全北界(Holarctic realm)
古北界和新北界, Palearctic and Nearctic realms)
东方界(Oriental realm) 热带界(Ethiopian realm) 新热带界(Neotropical realm) 澳洲界(Australian realm)
古有蹄类:原始食虫类祖先演化而来,以植物为食,有 蹄。个体较小、牙齿原始、四肢和脚粗短、笨拙。几个平行 进化的不同类别,主要是踝节类和钝脚类。
踝节目:原始有蹄类,现生奇蹄类和偶蹄类的祖先。 代表类型:原蹄兽(Phenacodus),头骨低而长,尾长,五 趾末端有蹄,齿式完全,发育次尖,北美和欧亚大陆。 钝脚目:身体向增大方向发展,犬齿大。代表类型: 阶齿兽(Bemalambda),臼齿成阶梯状的两部分,齿式完全, 上犬齿獠牙状,中国南方分布。尤因他兽(Uintatherium), 大如现代犀牛,头骨长,三对角,北美和欧亚大陆。
每一区的动物与该区的气候和环境相适应。
动物地理区划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动物地理区
全北界 围绕北极的大片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及喜马拉雅山以北 的亚洲、欧洲及北非、墨西哥北部以北的北美洲。 高等而进步的动物。灵长类出现得很早,很多主要的哺乳 动物类群在全北区发生和进化,包括古食肉类、新食肉类、 长鼻类、奇蹄类和偶蹄类。 动物的绝大多数种类发源于全北界。化石记录相当完备。
古新世:爬行动物大量绝灭而空出的无数生态带。古食肉目
追击和捕杀的形态适应原始;古食草类相当笨拙和迟钝。
始新世:显花植物和草类大量发展。进步的食草类;高度特
化、精于捕猎、更聪明的食肉类。
中新世:C4植物出现,草原大面积扩展。高冠的食草动物繁
荣。
更新世:全球大冰期,北方干旱荒漠化,耐寒的猛犸象-披
毛犀动物群。
古食肉目
裂肉兽
有胎盘食肉类主要门类的进化和系统关系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发展阶段
古新世:初期动物群的辐射。恐龙灭绝后的生态空间被哺乳 动物很快占领,古有蹄类与古食肉类的生态链。 始新世和渐新世:古老动物群被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所替代 (南美洲除外)。奇蹄类、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的生 态链,啮齿类、灵长类和翼手类的发展使动物群更加丰富。 新近纪:动物群的现代化。有蹄类和食肉类,啮齿类、灵长 类以及其他较小的类群向现代状态大大特化。真马、现代的 鹿和狼、狐狸等出现。 第四纪:现代动物群的形成时期。比现代更丰富的种属,大 型哺乳动物在全新世早期绝灭。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动物地理区
东方界
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南
部、马来亚、中南半岛、华南,以及亚洲与澳洲之间的一
系列岛屿,即大巽他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地。 有与全北界共有的一些种类,也有本界内演化的种类。 化石记录以印巴北部新近纪的西瓦立克最丰富。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弱肉强食的古新世场景
踝节目 ——原蹄兽骨架
原蹄兽复原图
钝脚目 ——阶齿兽头骨和下颌骨
踝节目
古中兽
最晚的踝节类——安氏中兽
钝脚目 恐角亚目
尤因他兽
钝脚目 全齿亚目
冠齿兽
古新世哺乳动物
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繁盛
古食肉类:原始食虫类祖先进化而来,以其他食草动 物为食,具爪。牙齿原始,三磨楔式,四肢短粗,追击和 捕杀能力低。代表类型:古鬣齿兽(Sinopa),小而纤弱, 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下臼齿为裂齿。
澳洲有袋类
吃桉树叶的考拉
攻击原袋鼠的袋狮
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史
澳洲有袋类的进化趋同
袋狼——狼,猎取大的食草类 袋鼬——鼬,猎取小动物 袋鼠——鹿、羊,食草,草原、开阔森林
袋熊——旱獭,干旱草原
与狼趋同的袋狼
谢谢
始新世
古偶蹄兽
始新世
新食肉目的祖先 ——细齿兽
渐新世
重脚兽
中新世
半犬
新食肉类繁盛
黄昏犬和狐狸
食肉类头骨的进化方向
剪切(剑齿虎) 和 挤压(鬣狗)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新生与南美:巴拿马地峡
欧亚大陆与非洲:中东
动物地理区
热带界
撒哈拉以南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南部。
特别的南方动物,北方动物的入侵。两个特殊的目:蹄兔
目和重脚目;象类和猴类特别繁盛;特殊的马达加斯加动
物群。
化石记录残缺。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动物地理区
新热带界
南美洲、中美洲、墨西哥南部和西印度群岛。
动物的一部分来自全北界,一部分在南美演化。南方有蹄
有袋类的特征
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史
美洲有袋类
负鼠,白垩纪的活化石,大小如家猫,典型的原始有 袋类祖先类型 南美袋犬,大小如狼,肉食动物,犬齿发达 袋剑虎,大小如虎,刀片状上犬齿。
南美有袋类
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史
澳洲有袋类的适应辐射
袋鼬类(Dasyurids)
多门齿,肉食,如袋狼( Thylacinus )、袋獾(塔斯马尼
下限年龄(Ma)
0.01 2.5 5.3 23.5 33.7 53 65
新生代 Cenozoic
新近纪 Neogene
古近纪 Paleogene
始新世 Eocene 古新世 Paleocene
概 述
哺乳动物历史的适应辐射阶段
晚三叠世、侏罗纪:原始哺乳类
白垩纪:出现有袋类(Marsupials)和有胎盘类(Placentals)
前尖(Paracone, Paraconid) 后尖(Metacone, Metaconid) 次尖(Hypocone, Hypoconid)
切尖型:食肉类,原始三尖,片状,切割。
瘤齿型:杂食类,四尖及附属小尖瘤状 脊齿型:食草类,四尖扩大成新月形或连接成脊
颊齿的类型
古新世哺乳动物
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繁盛
脊椎动物的进化
第9章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辐射与环境背景
邓 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概 述
新生代的划分
代(Era) 纪(Period)
第四纪 Quaternary
世(Epoch)
全新世 Holocene 更新世 Pleistocene 上新世 Pliocene 中新世 Miocene 渐新世 Oligocene
南美洲:第三纪早期由于地峡断裂而与北美洲隔离。隔离前 为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类的动物群,隔离后成为有袋类的避 难所,因为进步的有胎盘类被阻挡。有袋类成功发展到第三 纪末期,地峡再次连接北美,高度特化有胎盘类的侵入导致 绝大多数有袋类灭绝,原始有胎盘类也消失。
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史
有袋类的骨骼特征
脑颅小(智力低) 眼眶与颞孔相通(原始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下颌后角内弯(有胎盘类中少见) 门齿单侧多达上5下4 原始类型颊齿单侧3前臼齿4臼齿(有胎盘类4前臼齿3臼齿) 臼齿三角形 恒齿替换比有胎盘类少
新生代:哺乳动物空前发展
食虫类 ——与恐龙同行
退避三舍的早期哺乳类
恐龙的末日
哺乳动物的曙光
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 主要区别
狮的骨架
概 述
哺乳动物的分类
原兽亚纲
单孔目、三锥齿兽目、柱齿兽目、多尖齿兽目
兽亚纲
古兽次亚纲
对齿目、真古兽目
后兽次亚纲
有袋食肉目、新袋目、袋兔目、双门齿目
真兽次亚纲
食虫目、亚兽目、翼手目、皮翼目、纽齿目、裂齿目、灵长目、贫齿目、 啮齿目、兔形目、鲸目、古食肉目、食肉目、踝节目、钝脚目、南方有蹄目、
大洋州与亚洲:完全隔绝。
中生代中、晚期,大部分地区均为热带和亚热带 新生代,地球环境多样化,气候带形成,季节更替明显
新生代
大陆及洋流的变化
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环境变迁
新生代的气候变化
新生代初期南极无冰雪。
古新世温暖。
始新世开始降温,始新世末重要变冷事件,南极出现海冰。 渐新世温度再次下降,南极冰盖加大。 中新世中期明显降温,面积广大的南极冰盖形成。中新世 晚期再次降温,海平面下降40-50米,地中海封闭。
高冠齿和C4植物的出现
食草类牙齿釉质的碳同位素
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史
地史和地理分布
白垩纪:有袋类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与原始有胎盘类共生。 新生代:有胎盘类巨大进步,有袋类在很多大陆大量减少。 在两个地区继续生存:澳洲和南美洲
澳洲:白垩纪与亚洲大陆完全分开。有袋类没有有胎盘类的 竞争,最后有袋类获得广泛的适应辐射。
上新世回暖。
更新世北半球温度显著下降,冰川大规模发育。 全新世大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