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乡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我省乡村公路的规划和发展需要,加快我省乡村公路的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乡村公路为通行人、兽力车、农用机械、农用车和少量汽车,主要是为乡村内部经济、文化、行政服务和乡村与外部联系的公路。
一般为乡、村通往邻近乡、村、集镇和衔接公路支、干线的短途运输线。
第1.0.3条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新、改建四级标准以上乡村公路中级以上路面,满足晴雨通车要求。
第1.0.4条执行本标准时,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并考虑近期发展规划,采用适当的技术指标,既要节省工程造价,又能发挥公路的使用效益,并使将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时,原有工程能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1.0.5条标准中各项指标,主要参照每小时20公里的行车速度计算,并结合我省乡村各类运输工具构成和地形条件选定的。
第1.0.6条本标准适用于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
主要技术指标表1.0.5第二章路线第2.0.1条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路线设计应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标准,公路的平、纵、横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路线设计要统筹兼顾,维护生态平衡,注重环境保护,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并少占农田少拆房屋,不损坏历史文物。
线路选择要方便群众,便利群众,通过沿线村镇和较大居民点时,应遵循“靠村不进村,便民不扰民”的原则,尽量不径直穿过。
第2.0.2条行车道宽度行车道宽度,一般至少为3.5米单车道,当条件允许和经过较大村镇时,应采用6米双车道。
第2.0.3条路肩与行车道连接部分应设路肩。
路肩宽度为0.5米或1.5米。
第2.0.4条错车道当采用4.5米单车道路基时,应要适当的距离内高,设置错车道。
错车道的设置应根据路线地形条件和会车视距的需要设置,每公里设置错车道不应少于二处。
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最好能使驾驶员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驶来的车辆。
错车道布置如图2.0.4.。
图2.0.4第2.0.5条视距道路在平曲线上和竖曲线上的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相应数值,会车视距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的二倍数值。
单车道路段,应采用会车视距。
第2.0.6条平曲线半径及长度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规定为15m。
在地形较好,工程量增加不大的地段,应尽量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
为保证行车安全,位于平地或下坡的长直线的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平曲线。
第2.0.7条平曲线超高当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50m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应超过6%,如以行驶拖拉机、农业机械为主,车速较慢,可不设超高。
当超高横坡的计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时,应设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
当路线通过村镇有减速限制时,可减少超高坡度值。
超高规定如表2.0.7。
超高横坡度表2.0.7第2.0.8条平曲线加宽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60m时,应在曲线内侧加宽,加宽值如表2.0.8。
•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按表列数值加倍。
平曲线加宽值表2.0.8第2.0.9条缓和段当平曲线需设置超高和进行加宽时,应在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缓和段,•其长度不应小于10m,行车道的超高和加宽均应在缓和段起点开始设置,并在缓各段内渐变完成。
第2.0.10条回头曲线当路线受高差控制需采用回头曲线时,应避免在同一坡面上布设较多的回头曲线。
回头曲线的各项极限指标如表2.0.10回头曲线极限指标表2.0.10第2.0.11条纵坡最大纵坡规定为8%,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极限最大纵坡规定为9%,在严寒、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在穿越村镇或人畜力车特别集中的地段最大纵坡应不大于5%,对长路堑及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
第2.0.12条纵坡长度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2.0.12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
最短纵坡长度不得小于60m。
纵坡长度限制表2.0.12第2.0.13条平均纵坡为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适地行驶,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5.5%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平均纵坡不宜大于7%。
第2.0.14条合成坡度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9%。
在积雪严寒地区,合成坡度值不应大于8 %。
第2.0.15条竖曲线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
本标准规定凸型及凹型竖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值为100m,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0m。
变坡处的两相邻纵坡代数差小于1%时,可不设竖曲线。
第三章路基第3.0.1条用地范围新建道路路堤两侧排水沟边缘(无排水沟为路堤或护坡坡角),路堑边坡坡顶排水沟外边缘以外1m至范围内为道路用地范围。
行道树要植于边沟外,一般应在用地范围内种植。
如种植多林带的路段,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地范围。
第3.0.2条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路基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材料情况等),并结合施工方法进行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通过特殊地质、水文条件地带的路基,应作好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个别设计。
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须采取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
设计排水设施时,应保证流水排泄畅通,并结合附近农田排灌综合考虑。
工程竣工后的取土坑及废土堆应予加工整理,并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
第3.0.3条路基宽度及横断面路基宽度为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
••本标准采用4.5m或7.5m的路基宽度。
路基横断面一般规定如图3.0.3。
•道路通过村镇时,可按7.0m路基宽度、6m的双车道路进行设计,以适应村镇交通需要。
路基横断面图3.0.3第3.0.4条路基高度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0.5m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的作用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设计标高一般为路基边缘高度。
沿河及受水侵淹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应高出河流常洪水位0.5m。
但如允许洪水时,短时中断交通,路基高度也可略低于常洪水位。
第3.0.5条路基压实路基应有足够的压实度,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水稳性和一定的耐久性。
路基压实度不得低于90%(重型击实试验法)。
当路基完工后,随即铺筑路面时,要求路基有较好的夯填压实。
如经过一段通车压实后再铺筑路面,则可在施工时只重点地段的夯实。
特别要注意对桥台背、涵台背、档墙背作重点夯实。
第3.0.6条路堑边坡路堑边坡坡度,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石种类及结构、边坡高度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地质条件好、土质均匀时,•可参照表3.0.6所列数值范围并结合已成公路的实践经验采用。
路堑边坡坡度表3.0.6第3.0.7条路堤边坡坡度路堤边坡坡度路堤基底情况良好时,路堤边坡坡度可结合已成公路的实践经验,参照表3.0.7所列数值采用。
路堤受水浸淹部分的边坡应采用1:2,•并应视水流等情况采取边坡加固防护措施。
第3.0.8条路基防护路基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等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和保证路基稳定。
第3.0.9条路基排水路基排水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地形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桥涵排水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及边坡的稳定。
路堤边坡坡度表3.0.7第四章路面第4.0.1条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乡村公路的路面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结合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与路基进行综合设计,但要求路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达到平整、密实和抗滑的要求。
路面可视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采取一次建成或分期修建逐步提高的办法。
第4.0.2条路面等级乡村公路路面类型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晴寸通车”的原则。
路面结构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单层或多层结构砂石路面,路面基层厚度不得小于15cm,路面面层最小厚度为10cm。
沥青路面、水泥路面按部颁标准执行。
第4.0.3条路拱坡度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选定,一般可采用2%-3%。
•土路肩横直坡度一般应较路面横坡度大3%-5%.第4.0.4条路面排水乡村公路应根据当地降水与路面的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及是时将降水排出路面,保证行车安全。
路面降水一般由路肩横坡和边沟排出。
边沟横断面一般采用梯形或矩形。
在土方路段,边沟的深度和底宽不应小于0.4m;在石方路段,边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应小于0.3m。
设置超高的边沟应予加深以保证边沟排水畅通。
边沟纵坡不得小于0.3%。
中级路面推荐经验厚度表4.0.2第五章桥涵第5.0.1条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公路桥梁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按照“安全、经济、适用和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中、小桥、涵的线形及基与公路的衔接一般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
特大桥、大桥桥位,原则上路线应服从桥位,桥路综合考虑,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地质良好的河段上。
当桥上线形为曲线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
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村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不得大于3%,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协调配合。
桥涵类型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原则,合理选用。
公路桥涵必须能安全渲泄设计洪水,必要时应修建导流构造物或防护构造物。
第5.0.2条桥涵跨径特大桥、中、小桥及涵洞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划分,一般规定如表5.0.2。
小桥涵的标准跨径规定为: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等。
农灌涵的孔径视实际需要可小于0.75m。
桥梁全长(总长度)规定为:有桥台的桥梁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翼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为桥面系行车道的长度。
桥梁、涵洞按跨径分类表5.0.2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而言。
2.多孔跨径总长:梁式、板式桥涵为多孔标准跨径总长;拱式桥涵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桥型为桥面系行车道长度。
3.圆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第5.0.3条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永久性桥涵设计洪水频率一般规定如表5.0.3对特大桥、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冲涮的情况下,应提高一级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涮深度。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表5.0.3第5.0.4条桥面净空大、中型永久性桥梁可选作净-7m或净-4.5m宽度;小桥涵一般可采用净-4.5m宽度。
净7m宽度的桥梁,两端引道应同时相应加宽,两侧加宽渐变段长度不小于20m。
人行道的宽度,一般为0.75m或1.0m。
大于1.0m时,按0.5m的倍数增加。
不设人行道的桥梁应设置栏杆和安全带。
小桥涵可仅设缘石或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