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公共管理课程归纳总结第一章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政府主导下的公共部门为了公共利益的实现,运用自身和整合社会的各类资源和力量,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的一系列活动。
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一,权威凭借不同。
第二,使命不同。
第三,竞争压力不同。
第四,人事不同三、公共管理的特性第一,公共性。
第二,服务性。
第三,合作共治性四、公共管理的作用第一,提高公共组织效能。
第二,代表和实现公共利益。
第三,塑造和培育公共精神。
第四,承担和履行公共责任。
第二节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和新公共服务(公共治理)时期三个阶段。
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公平分配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一,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学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据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究。
第四,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第六,与传统行政学相比更具有现实性。
三、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社会变迁1.公共管理学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
2.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3.公共管理学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4.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公共管理环境第一节公共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公共管理环境的涵义公共管理环境是指影响公共管理系统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内部条件)。
二、公共管理环境的构成公共管理环境可以区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三、公共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公共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即公共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四、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影响公共管理系统的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第二节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一、经济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
三、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
四、民族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
五、宗教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
六、自然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
七、国际社会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的影响第三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创建良好的文化、民族和宗教环境。
四、创建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第三章公共管理主体与对象第一节公共管理主体一、公共管理主体的概念公共管理主体,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组织和个人。
二、公共管理主体的组成公共组织、个人。
三、公共管理主体的特点第一,公共性。
第二,法治性。
第三,多元性。
第四,网络性。
第五,发展性。
第二节公共组织一、公共组织的概念及特征1.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特定地域中,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取向,拥有法定的或者授予的公共权力,承担相应公共责任的组织实体。
2.公共组织的特征第一,服务性。
第二,公益性。
第三,法治性。
第四,政治适应性。
第五,排他性。
二、政府政府的作用: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政府失败及其矫正一是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上引入竞争机制;三是建立合适的偏好显示机制,提升服务的公共满意度;四是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五是建立公开行政制度,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
三、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非营利组织为西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巨大力量;2.增加就业机会,非营利组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蕴藏了巨大的就业潜力;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扩大社会公平;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7.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分类:第一类是社会性团体。
第二类是经济性团体。
第三类是基金会。
第四类是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
第五类是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专家。
第三节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公共性、服务性、复杂性、公开性、稳定性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战略管理原则、德才统一原则、能级匹配与适才适用原则、开发与使用并重原则、弹性管理原则、竞争激励原则、系统动力发展原则。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人员的招聘与录用、人员的分类管理、人员的配置与流动、任用、升降、交流、辞职与辞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
国家公务员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与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相同的某些特点,比如职位分类、统一管理;择优录用、知识和专业并重;强调法制、依法管理;实行功绩制、消除腐败;讲求职业道德,规范服务等等。
但二者有着某些原则性区别。
第四节公共管理对象公共企业、私营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政府对企业的间接管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通过非官方的中间组织对企业进行管理、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公共事务的特征:阶级性、公共性和非营利性、多样性和重复性、层次性和限域性、管理主体的多元性。
公共事务的分类: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的管理:政治性公共事务管理、经济性公共事务管理、社会性公共事务管理、人口与生态环境公共事务管理。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职能第一节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体系:财政政策体系、货币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体系: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公债政策。
货币政策体系: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
第二节政府监管政府监管可以分为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两大类。
经济性监管的主要方式:进入和退出监管、价格(收费)监管、信息监管、征税与补贴社会性监管:产品质量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生态环境监管、其他关于基本人权的监管。
第三节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公众。
社会管理的功能:整合社会、培育社会参与、应急管理、民生保障、保护环境、完善社会服务。
第四节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类型、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
按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不同,可将公共服务划分为两大类:只能由公共部门提供和生产的核心公共服务、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也可参与提供的非核心公共服务。
按公共服务形式的不同划分为物质性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性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意义:有利于缓解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章公共管理工具与方法第一节公共管理工具公共管理工具含义的理解:公共管理工具的本质是政府活动机制、公共管理工具的结构化、公共管理工具的可辨别性。
目标管理的优点可以调动每一个雇员的积极性,提高公共工作效率;把总目标分解下达各部门,可以增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保证政令畅通,从而强化行政权威。
第二节公共管理的方法公共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手段。
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公共管理中的领导方法、公共管理决策方法。
第六章公共管理过程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政治领导人的作用、政治组织的作用、政府体制的作用、利益集团的作用、专家学者的作用、公民个人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问题自身的作用。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政策方案规划的步骤:搜寻备选方案、确定政策目标、设计备选方案、初步筛选备选方案、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的优选。
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当性。
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的形成:交换、说服、强制。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政策方案、政策执行组织、政策对象、政策环境、公共政策执行机制。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第四节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获取和提供可靠有效的政策运行信息,提升政策质量;作为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检查并协助修正政策目标设定与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作为决定政策延续、调整或终止选择的重要依据;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政策效率和效益。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评估总结阶段。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事实标准、价值标准。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前后对比分析的评估方法、实验项目研究的评估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第七章公共管理伦理与公共责任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公共管理意识、公共管理态度、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技能。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重要作用: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中的基本理念:平等理念、正义理念、人本理念、诚信理念、服务理念。
第二节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公共责任的主要内容公共责任是每一位在职公共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即他们在行使公共权力之前就明白的职责和义务,就是要实现公共利益,为人民服务;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公共责任就是要接受赋予你权力的人民的监督,主动向其汇报、解释、说明原因,反映情况和提供相关信息,做到公开行使权力;在行使公共权力之后,公共责任就是接受评判,并对不当使用公共权力或使用产生的不当后果承担责任,接受惩罚,并对损失进行赔偿。
官员问责制责任政府是依法治国及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阶段推行官员问责制,本质上是建立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为人民利益负责的政府。
责任政府要靠公务员来履职,根据宪法和法律,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其承担的责任,并接受内、外部的监督,以保证责任的实现。
“问责”就是责任追究,政府要为公众负责,而是否是有责任的政府,是否为人民服务,要由人民来评价。
因此,评价的指标价值与人们心目中追求的目标息息相关。
第八章第一节公共管理改革概述公共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公共管理改革是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公共管理改革是促进民主建设的需要、公共管理改革是提高政府绩效的必要途径公共管理改革的动力:政治系统的动力、经济因素的动力、社会成员观念转变导致的动力、公共管理技术系统革新带来的动力、来自官僚的动力公共管理改革的阻力:经济体制对公共管理改革形成的阻力、配套设施缺失对公共管理改革的阻力、改革成本给公共管理改革带来的阻力、部门利益和官僚个人利益得失给公共管理改革带来的阻力、社会成员观念给公共管理改革带来阻力。
第二节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全球性政府治理变革的动因: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一个推动力;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政府治理变革的一种催化剂;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以及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以及对更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