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发明创造认知调查报告人文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康广地赵普秦张瑶高雅楠牛晓莉王虹高婷何春雪张茹摘要:针对大学生发明创造认知的调查,探析性别、专业学科性质对大学生发明创造的影响,并从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知识认知、态度认知、行为认知这三方面入手,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基本认知和深层认知,以及对发明创造重要性、创意来源、主客观因素、必备素质的看法和认识,并关注大学生的发明创造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发明创造认知1.调查背景与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发明创造在创新领域的地位尤其突出,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重视程度和看法认识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前提。
本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生对发明创造认知的情况,从而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大学生发明创造活动的开展。
2.调查对象与方法2.1调查对象选取河北农业大学,随机抽取大学生50人,收回有效问卷42份,问卷回收率84%,其中男生24人,占调查对象的57.1%,女生18人,占调查对象的42.9%。
调查对象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和其他学科性质。
2.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的目的,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访谈了一些大学生,了解他们对发明创造的看法和认识,并咨询了指导老师,在大量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列举出大学生对发明创造认知的一些问题,最终形成包含16个问题的正式调查问卷,只要从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认知三大方面进行调查。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3.1性别及专业学科性质对大学生发明创造认知的影响3.1.1性别对大学生发明创造认知影响相对较小关注发明创造的活动或实例* 性别交叉制表性别合计男女关注发明创造的活动或实例非常清楚计数 1 0 1期望的计数.6 .4 1.0关注发明创造的活动或实例中的 %100.0%.0% 100.0% 性别中的 % 4.2% .0% 2.4% 一般清楚计数8 8 16期望的计数9.1 6.9 16.0关注发明创造的活动或实例中的 % 50.0% 50.0% 100.0%性别中的 % 33.3% 44.4% 38.1%不清楚计数15 10 25 期望的计数14.3 10.7 25.0 关注发明创造的活动或实例中的 %60.0% 40.0% 100.0% 性别中的 % 62.5% 55.6% 59.5%合计计数24 18 42期望的计数24.0 18.0 42.0关注发明创造的活动或实例中的 % 57.1% 42.9% 100.0%性别中的 % 100.0% 100.0%100.0%(图1)观察图1,在性别与关注大学生创造发明活动实例的关系中(即第一题与第五题的关系),我们发现,“非常清楚”选项中,仅有1个男生选择,没有女生;在“一般清楚”中,共有16人选择,其中男生8人,女生8人,各占50%;在“不清楚”选项中,共有25人,男生15人,女生10人,男生占据60 %,女生40%。
因此,针对性别来说,男生或女生对于认知程度几乎没有影响,都是几乎95%以上的一般清楚甚至不清楚。
也就是说,大学生整体对于发明创造活动或实例的了解不是特别深入,大部分大学生是不知道发明创造活动或实例是什么的,知道的也仅仅是简单了解一点皮毛,非常清楚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加强加深对发明创造活动或实例的认识了解。
3.1.2工科学生发明创造能力较强,文科学生发明创造能力最低这42份问卷填答者共涉及文科、理科、工科以及其他4个学科性质,其中文科类别有10人,占据23.8%;理科类别9人,占据21.4%;工科类别15人,占有35.7%,其他类别8人,占有19%。
(图2)专业学科性质与获得发明创造类奖项之间的关系(即第二题与第十五题之间的关系)专业学科性质* 是否有作品得过奖 交叉制表是否有作品得过奖合计有发明创造,并且获得奖项有发明创造,但没有获得过奖项没有发明创造 专业学科性质 文科 计数0 2 810期望的计数.2 3.1 6.7 10.0 专业学科性质 中的 % .0%20.0%80.0% 100.0%是否有作品得过奖 中的 % .0%15.4%28.6% 23.8%理科 计数 0 3 6 9 期望的计数.2 2.8 6.09.0 专业学科性质 中的 % .0%33.3%66.7% 100.0%是否有作品得过奖 中的 % .0%23.1%21.4% 21.4%工科 计数 1 6 815期望的计数.4 4.6 10.0 15.0 专业学科性质 中的 % 6.7%40.0%53.3% 100.0%是否有作品得过奖 中的 % 100.0%46.2%28.6% 35.7%其计数268他期望的计数.2 2.5 5.3 8.0专业学科性质中的 % .0% 25.0% 75.0% 100.0%是否有作品得过奖中的 %.0% 15.4% 21.4% 19.0% 合计计数 1 13 28 42 期望的计数 1.0 13.0 28.0 42.0专业学科性质中的 % 2.4% 31.0% 66.7% 100.0%是否有作品得过奖中的 %100.0% 100.0% 100.0% 100.0% (图3)观察图3,我们发现,在“有发明并且获得奖项”一栏,仅有工科学科的1人,其余三类没有;在“有发明创造但没有获得奖项”一栏,文科有2人,占据比例15.4%,理科3人,占据比例23.1%;工科6人,占据比例46.2%;其他类有2人,占据15.4%。
可以看出,文科性质学科的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不大,仅占1/5 ,理科性质学科的学生有1/3进行过发明创造,兴趣比文理科生大,其他类学生的发明创造的兴趣还可以,可以达到1/4。
由此得出,工科学生更容易进行发明创造并且获得奖项,文科学生发明创造能力最低,理科和其他类居中间位置。
3.2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知识认知3.2.1大多数大学生对发明创造基本认知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对发明创造做出了如下定义: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外形、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在调查中发现,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发明创造是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综合。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创造发明的基本认知是正确的。
3.2.2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深层认知欠缺(图4)由图4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较为分散,其中选择发明创造是小发明小制作的最多,为31%;约为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发明创造是相关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23.8%的大学生认为发明创造是“高”、“精”、“尖”的大项目; 19%的大学生选择其他。
由此可知,本文所调查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对发明创造的深层理解较为片面,认知欠缺。
由于调查的对象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处于成长和培养阶段,他们对创新的理解是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应加强学生在发明创新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发明创造的深层含义。
3.3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态度认知3.3.1大学生对发明创造重要性认知有待提高(图5)由图5可知,在调查的42名大学生中,有35.7%的大学生认为发明创造很重要,54.8%的学生认为发明创造一般重要,只有9.5%的学生认为发明创造不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在调查的42人中,大多数人对发明创造的重要性都表示很重要,说明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能够意识到发明创造的重要性,对此有值得肯定的态度;一半多的大学生认为发明创造一般重要,说明他们对发明创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肯定,但还有所欠缺,还有有待提升的空间;而9.5%认为发明创造不重要的人,说明在大学生中,仍有少数同学对发明创造缺乏认知和了解,还需要对发明创造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都需要提高自身对发明创造重要性的认知,使自身对发明创造更加重视,使自己能够在对发明创造有正确认知态度的前提下完善自身能力,充实大学生活。
3.3.2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无助于发明创造认知失误(图6)如图6所示,在发明创造的创意来源中,有50%的学生选择了“日常生活”,“科学实验”和“社会活动”两项,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26.2%和21.4%,“课堂教学”这一项仅占到2.4%,也就是在42个被调查者中只有一个人选择了这一项,与其他选项形成鲜明的对照。
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教学”无助于发明创新,可能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学校在发明创造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发明创造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前面所提到的大学生对发明创造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所以即使学校提供了这方面的课程,因为大学生的忽视及不重视,所以误以为课堂教学于发明创造无益。
3.3.3大学生对影响发明创造的主客观因素认知清晰影响大学生发明创造的主观因素频率响应个案百分比N 百分比影响发明创造的主观因素缺乏创新能力31 30.7% 73.8%目标不明确13 12.9% 31.0%缺少兴趣30 29.7% 71.4%27 26.7% 64.3%缺少理论联系实际总计101 100.0% 240.5%影响大学生发明创造的客观因素频率响应个案百分比N 百分比影响发明创造的客观因素缺少资金24 22.9% 57.1%没时间和机会23 21.9% 54.8%缺乏指导30 28.6% 71.4%(图7)图7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发明创造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缺乏创新能力”,“缺少兴趣”,“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目标不明确”它们所占比重依次是30.7%,29.7%,26.7%,12.9%。
大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发明创造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缺乏指导”,“缺乏实验条件”,“缺乏资金”和“没有时间和机会”,它们所占比重依次是28.6%,26.7%,22.9%和21.9%。
由此看出,大学生对影响发明创造的主客观因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实践是构成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条件和资金问题是发明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相关专业人员的匮乏和分配不均、时间和机会的缺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发明创造能力的提升。
3.3.4大学生对进行发明创造应具备的素质认知明确(图8)根据图8统计结果,在大学生心中进行发明创造应具备的素质按照比重依次是“探索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团队精神”,“勤奋刻苦”,“高科技素质”和“责任感”。